首页 理论教育 浅论大学生生态道德的培养

浅论大学生生态道德的培养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该以课堂为中心讲授生态道德知识,以校园为主体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以体验为重点实施生态实践过程,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生态道德培育体系。[2]43当全社会对生态文明达成了共识,必然对大学生群体提出生态道德上的要求,要求他们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养成生态文明习惯。[3]要促进大学生生态道德的觉醒,就要求在大学校园中开展有效地生态道德教育。四是要积极引导大学生组建生态环保社团。

浅论大学生生态道德的培养

高 靖 陈 刚

摘 要:为适应全球生态危机和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形势,高校应当依据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和谐理念,将生态道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纳入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应该以课堂为中心讲授生态道德知识,以校园为主体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以体验为重点实施生态实践过程,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生态道德培育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 生态道德 体验

一、生态道德的涵义

从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不顾地球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大量采用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来满足一时的高速发展和部分人的高水平享受。大量生态危机的事实说明,工业文明一方面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人类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同时由于无节制、无计划地开发,严重地破坏了人类生态环境。人们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开发等破坏生态环境现象的发生,不仅仅是因为人们在科学上的无知和技术上的落后,而与人们伦理道德视野的狭隘、伦理道德标准的僵化等因素直接相关。因此,要建设和谐的生态环境,人类必需首先进行一场思想上的变革,创建一种以保护地球和人类可持续生存与发展为标志的新道德观——生态道德。[1]

所谓生态道德,是指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保护人自身的生存环境时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生态道德反映了人对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它属于道德的范畴,却突破了传统道德只关注人际关系的局限。生态道德则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道德调整的领域,即生态道德扩展到人——自然——社会这个三维坐标上,不仅单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讲道德,更把自然融入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生态道德不仅是指人在自然界中所应遵守的生态规律以及生态规范,更指个人对人与生态关系的理解和感情,它要解决人类与自然关系方面的协调性问题。[2]43

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当全社会对生态文明达成了共识,必然对大学生群体提出生态道德上的要求,要求他们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养成生态文明习惯。当代大学生们不仅要具有科学的生态道德观,而且要了解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知识,正确认识中国的资源和环境现状,自觉履行对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实现自身由生态觉醒到生态自觉的转变。[3]要促进大学生生态道德的觉醒,就要求在大学校园中开展有效地生态道德教育。大学生态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生态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原则,采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培养其生态文明素养,并使其自觉遵守生态系统的原理,积极通过生态实践活动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实践活动。

三、大学生生态道德培养途径

生态道德教育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其实现方式和途径多种多样,目前我国高校所使用的生态道德教育路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以课堂为主的生态道德教育

目前,我国高校的生态伦理教育教学方式,主要还是沿袭传统型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通过生态环保科学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生态道德知识,对生态道德的内容体系有比较基本的了解,但同时另一方面却容易压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忽视了师生相互之间通过交流讨论对生态伦理知识的学习,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探究的愿望。这种教学方法如果不能灵活使用,就很难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产生同情自然、关爱自然的道德情怀,因而很难收到教育应有的效果。因此,在采用此种教育方法时,一定要注意克服课堂教学的多种弊端,深入发掘学科教材,增加一定比重的、更为贴近现实也更具时代感的生态德育的内容,使学生喜欢学,主动学。如果条件允许,甚至可以尝试开设《大学生生态道德修养》必修课,并辅之以《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法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美学》等相关的选修课。正像专家提出的:生态道德教育应该是“一种素质教育、人格教育,一种面向未来,培养抉择能力的教育”[4]5

(二)以校园为中心的生态文化建设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也有形无形,有意无意中影响着学生的生态道德水平。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其一,是校园物质生态文化建设。[5]34校园物质生态文化即校园生态环境,是指一切合乎生态和谐理念的校园基础设施和物质条件,主要包括学校规划、校舍布局、场馆建设、道路布置、宿舍条件和花草树木等。曲径通幽的校园小路、巍然挺立的主题雕塑、雅致美观的围墙走廊、错落有致的草坪绿篱、儒雅规范的教室布置,所有这些清新优美、内涵丰富的校园生态环境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审美意识,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有助于促使大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维护和创造等行动中来,从而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价值取向。因此,加强校园物质生态文化建设,就是要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对校园进行精心设计、科学规划,建设“绿色校园”,一定条件下,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校园绿化或者园林设计中,使校园处处散发生态和谐的韵味,使校园处处发挥教化育人的功能,为大学生生态人格的培育营造优美的校园生态环境。

其二,是校园精神生态文化建设。校园精神生态文化是指师生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而共同营建的一种体现人与校园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精神或生态氛围。相对于校园物质生态文化,校园精神生态文化是一种最深层次的东西,是校园生态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校园精神生态文化建设可通过以下几个渠道进行:[6]一是聘请校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定期举办以尊重自然、崇尚生命、节约资源等为主题的生态道德教育系列讲座,让大学生深刻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激发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增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信念。二是要充分利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粮食日”、“无烟日”、“植树节”等各种节庆纪念日的契机,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态文化活动,如环保知识竞赛活动、环保标语征集活动、环保小抄报黑板报评比及以环保为主题的演讲、征文、歌唱比赛等,以此激发大学生参与生态道德实践活动的热情。三是要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站等舆论工具,进行生态道德知识宣传和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习和探讨有关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与思考生态道德问题的兴趣与热情。四是要积极引导大学生组建生态环保社团。例如,在有的高校中,此类社团被称为“绿色社团”、“环保社团”等,校园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社团会定期开展一系列环保教育活动:开展节约用水用电、回收废旧电池、杜绝口香糖污染,提倡勤俭美德、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等一系列活动。通过一系列这样的活动,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将在高校广大同学中得到很好的树立,形成人人保护环境、人人爱护环境的良好氛围。五是要建立健全校园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制定一系列合乎生态伦理原则的道德规范,通过制度规范的他律性和强制性,对大学生涉及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奖罚,以此来强化大学生的生态道德信念,使大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并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塑造健全的生态人格。[7]

(三)以体验为重点的生态实践过程

体验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一种“内在于人的身体并改变人的身体存在形态的经验”;[4]6同时,体验也是一种重要的道德教育方式,是道德教育的本体,[5]37体验对于一个人人格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生态体验是体验的一种崭新形式,它是“人置身于一定的生态关系及生态情境之中,在生态互摄的状态下,全息感受、理解和领悟三重生态(即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关系及其结构与功能的生态生灭之道,经历内心感动,诱发和生成生态智慧、生态意识和生态能力的一种过程和境界”[8]。大学生生态人格的培育不能停留在课堂教学中生态伦理知识的宣讲上,也不能局限于校园生态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上,还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大学生进行生态体验,引导大学生走上社会、走进自然,亲身去体验、去感受、去领悟、去反思。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大学生生态人格的生成和完善。[9]

大学生生态体验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各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2]44

一是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一种最常见、也最受大学生欢迎的生态体验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适时组织大学生或者鼓励大学生利用假期自费到生态旅游区、自然保护区或森林公园等风景区开展游览活动。通过参观游览,让大学生身临其境,认识自然,欣赏自然,感受自然,使大学生在与自然的交融中切实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相关性,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并自觉生发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道德情感,从而达到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提升人格的教育功效。

二是生态考察。生态考察是一种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性和针对性的生态体验活动。它主要是通过组织具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大学生对所在地或周边地区——尤其是对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较为严重的区域——进行了实地勘察或监测,使大学生了解大气、水源、土壤以及野生动植物等生态因子的分布和变化情况,激发大学生对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使大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生态环境的方法,提高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并进而增强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唤起大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是野外生存。野外生存是一种经过精心设计的、在吃住无着孤立无援的山野丛林中面对生存与死亡的考验,接受肉体和精神的磨炼,挑战生理、智力和技能的极限的生态体验活动。学校可适时组织学生,在富有野外生存经验的老师或教练的带领下,不携带任何食物饮料,在野外开展徒步旅行、攀岩涉水、穿越丛林、搭绳过涧、野外自救、寻水觅食、野营野炊等内容丰富的活动。通过这种亲历亲为去解决生存问题和应对各种挑战的体验活动,使学生在克服通常不易遇到的各种困境中锻炼身体、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完善自我,深刻体会在大自然中为求生存而不得不克服各种困难的艰辛与愉悦,从而学会感激、尊重、敬畏、热爱和维护自然,并自觉养成符合生态道德原则规范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10]

实践证明,通过开展以课堂为中心的生态教育,以校园为中心的生态文化建设,以体验为重点的生态实践过程,能够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升华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锻炼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志、增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信念、强化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行为、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从而促成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塑就大学生健全的生态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陈晓东.我国高校生态伦理教育的路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2]蒋保国.大学生生态人格培育路径探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0(5):43-44.

[3]傅莉莉.中国高校生态伦理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4]黄平芳.科学发展观理念下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5-6.

[5]孙宁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大学责任[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34-37.

[6]郑晓艳,王柏,郝淑媛.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问题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9(9):7-9.

[7]惠保德.高校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浅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7-20.

[8]刘惊铎.体验:道德教育的本体[J].教育研究,2003(2):53-59.

[9]朱蕴丽,卢忠萍.生态道德教育:大学教育新理念[J].江西社会科学,2007(11):5-7.

[10]雷新兰.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有效途径浅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4):8-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