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资助的功能

教育资助的功能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在现阶段,由于受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教育发展规模和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的影响,距离广大人民群众所期望的“教育公平”还有较大差距。教育公平作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而教育资助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力手段之一。总之,教育资助制度使贫困生在受教育机会上拥有相对平等的起点,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

(三)教育资助的功能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逐步建立了多元化的资助体系,这对保证教育机会的平等、公正和社会的稳定,防止因教育机会不均等而造成的弱势群体社会处境进一步恶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教育资助的教育功能

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永恒追求的一种教育理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实现途径,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在我国,教育公平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探索和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强调“要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从而使人人都能受到教育”。然而,在现阶段,由于受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教育发展规模和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的影响,距离广大人民群众所期望的“教育公平”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我国地区之间、家庭之间收入仍存在较大差距,导致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不能入学或入学后不能顺利完成学业的情况仍然存在。

“教育公平”不仅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也成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重要议题。党的十七大在阐述教育时,明确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公平作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而教育资助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力手段之一。为了实现教育公平,我国采取了许多措施,承诺“绝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上不了学或中途辍学”。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并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寄宿生补助生活费;对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国家助学金,在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等,取得了良好成效。通过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真正从制度上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为人人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提供保障。对于我国实现教育公平,促进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1)教育资助有利于贫困学生获得均等的受教育机会

现实中,受教育者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及文化背景,教育公平要求这些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受教育者享有同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许多贫困生往往因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而没有入学机会,或者因不能负担读书所需费用而辍学,这显然是不公平的。教育资助通过向贫困生提供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援助,使其最大可能地消除物质因素对自身的影响并在学习生活中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增强其教育支付能力,使其不致因学费问题而失去入学机会,提高了贫困生受教育的经济准入资格,让每一个有能力继续学习的学生都不会因为经济的障碍而中途放弃学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公平与受教育者机会的均等。总之,教育资助制度使贫困生在受教育机会上拥有相对平等的起点,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2)教育资助有利于贫困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公平竞争

经济拮据使得贫困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受到诸多的限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比如,在学习上,贫困学生无钱买必要的学习书籍和资料,从而影响其学习;在生活上,他们饮食节约,很可能造成营养不良,因为身体素质差影响学习;或者因为不能承受额外的社会活动开支,或者业余时间忙于打工赚钱,从而限制了其人际交往及社会活动,影响其更好的发展。通过教育资助体系的支持,贫困家庭的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能解决生活上的温饱问题外,还有足额的资金进行发展性地消费,如进行一些研究性学习时所必须的支出、对外界信息的获取所进行的消费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贫困学生经济状况,使他们与其他非贫困学生站在同一起点上进行竞争,从而实现教育公平。

(3)教育资助有利于促进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

贫困生中绝大多数能正视现实,摆正自己的心态,自强自立。但也不可否认,有些贫困学生较之一般学生往往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抑郁、人际交往障碍等症状,这些非健康心理和不良的人生态度必定会影响其将来的成长。教育资助通过为他们提供形式多样的帮助,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关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贫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

2.教育资助的社会功能

教育资助对促进社会公平、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教育上,就是实现教育的公平问题,教育资助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力方式,而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

(1)教育资助促进社会各群体共同发展

从推进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看,整个社会的进步,都源于全体民族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也就是说,贫困人口与整个社会的共同发展,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并决定着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贫困家庭的子女在教育资助的帮助下,能够接受教育,不仅是个人的追求,而且是政府为减少失业救济、贫困补助等财政性支出采取的战略措施。有了教育的公平,社会困难群体才有与其他群体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的可能,才有通过知识改善生存、改变命运的机会;社会各阶层才有正常流动、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全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社会的和谐“首要表现为人自身的和谐”。(10)贫困学生是一个重要的群体,他们面临着巨大的求学、生存与就业压力,如不妥善处理和解决好贫困学生的和谐发展问题,可能会造成大量的矛盾,甚至会危及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建立保障机制,促进贫困生的和谐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切实减轻经济困难家庭的教育负担,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和对生活困难群众的关心,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11)总之,教育资助是提高民族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2)教育资助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家庭经济贫困生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贫困生问题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和谐社会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其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公正。它要求树立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理念,对社会成员不分出身、性别、民族、地域等因素,在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机会、权利、人格、政策面前一律平等。温加宝总理曾指出“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没有教育公平就实现不了社会公平。在我国地区之间、家庭之间收入差距不可能短期内消除的客观条件下,政府有责任、有义务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家庭贫困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正是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新时期教育资助体系的价值认知就是要坚持社会公正。哲学家罗尔斯提出了著名的公平三原则。在教育上,他说“在社会的所有部分,对每个具有相似动机和禀赋的人来说,都应当有大致平等的教育和成就前景,那些具有同样能力和志向的人的期望,不应当受到他们的社会出身的影响”。(12)而教育资助正是坚持人人共享、普遍受益的价值导向,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在正确反映和妥善处理富裕家庭学生和特别贫困家庭学生利益的同时,着力研究和解决来自中、低收入家庭的广大学生的资助问题,并据此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这样,不仅缓解贫困学生接受教育所面临的困难,而且从整体上提升教育资助的伦理价值。

总之,如何让贫困生顺利的完成学业,不仅是学校、家庭的责任,还是社会的责任,实现教育公平,就是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不仅有接受教育机会的公平,而且要实现教育过程的公平,最终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体现结果的公平。积极完善贫困生资助制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是党中央根据新形势及时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