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晰教育捐赠法律关系的基本内容

明晰教育捐赠法律关系的基本内容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捐赠法律关系主体涉及到捐赠人、受赠人和受益人三方。由于教育捐赠当事人是三方,捐赠人、受赠人、受益人,捐赠人和受益人并不发生直接联系,受赠人在教育捐赠过程中是捐赠者和受益人之间的中介,因此,教育捐赠法律关系需要将其分为两个部分来分析,一部分是捐赠者与受赠人之间的关系,另外一部分则是受赠人与受益人之间的关系。

(一)明晰教育捐赠法律关系的基本内容

1.教育捐赠法律关系的主体

教育捐赠法律关系主体涉及到捐赠人、受赠人和受益人三方。捐赠人是将自己拥有所有权或者能够处分的财产捐献给需要扶助救济者、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爱心的组织和个人。依据我国《合同法》和《捐赠法》的规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均可实施赠与行为。自然人作为捐赠人时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全民所有制企业一般不能将其经营管理的国有资产及其收益用于公益捐赠,但各级各类其他非法人组织可对其享有合法所有权的财产、利益实施公益捐赠行为;而国家机关不能作为捐赠人,因为国家机关因其经费完全由国家财政拨款,若实施公益捐赠行为会影响其正常职能的发挥,或者增加国家财政负担。受赠人则是公益性社团法人、财团组织或代表受资助不特定人利益的临时机构,即我国《捐赠法》所称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还包括为帮助不特定社会成员而成立的临时性机构(该机构仅为完成某社会公益目的而存续)。因为受赠人对捐赠活动往往负有组织、管理的职能,所以受赠主体须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以满足为公益目的而要求受赠人负担某些特定义务的需要。而受益人则是根据公益捐赠合同而享有利益的人,往往是处于弱势地位、需要救助的某些伤残、疾病、孤老、孤儿、受灾等群体,是捐赠财物的最终所有权人;由于公益捐赠的目的是发展社会公益事业、资助不特定社会成员,故受益人在公益捐赠合同成立时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特定性。

立法应该明确捐赠当事人的法律地位,“一是立法应对受赠人和转赠人进行限制。除了法律规定的组织或机构外,其他组织或需要得到救助的个人,如有募捐或受捐需要,只能委托并通过特定的合法的慈善组织或机构进行。二是规定受益人的选任标准。慈善受益人是指根据签订的协议接受慈善帮助的自然人或法人。对于自然人,应该根据其经济状况、行为能力和社会影响力来决定受益人;对于法人,应该根据其是否为从事公益性活动来选任受益人。”(16)

2.教育捐赠法律关系的客体

我国《捐赠法》第9条规定,“捐赠的财产应当是其有处分权的合法财产”,但若严格依据这一条,受赠人、受益人或管理监督机关在接受捐赠前,先有义务先行追查或确认捐赠款物取得的合法性,这是不现实也无必要的;且教育捐赠的目的是为了给予财产,而在现代社会中,财产已远远突破了有形物的范围,所以凡是具有经济内容、财产价值的东西,如物权、债权,甚至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无形财产权,都可以作为教育捐赠关系的客体。但是人身权因其不可转让性不能作为教育捐赠的客体。(17)

3.教育捐赠活动所产生的法律关系

由于教育捐赠当事人是三方,捐赠人、受赠人、受益人,捐赠人和受益人并不发生直接联系,受赠人在教育捐赠过程中是捐赠者和受益人之间的中介,因此,教育捐赠法律关系需要将其分为两个部分来分析,一部分是捐赠者与受赠人之间的关系,另外一部分则是受赠人与受益人之间的关系。

首先,在教育捐赠中,捐赠者与受赠人之间是附条件的赠与合同关系。捐赠人将财产捐赠给受赠人时,捐赠人即丧失其所捐赠的财产的所有权,受赠人取得对捐赠财产的所有权,能够对其接受捐赠的财产享有使用权和一定处分权等,但财产处分或受赠人对其财产运作所得的收益归属于不特定的受益人。捐赠人捐赠财产给受赠人时往往是附带条件的,捐赠人一般会对该笔财产指定特别用途,即使捐赠人没有为所捐财产设定特别用途,也同样期望受赠人提供教育公益服务,因而受赠人虽然取得捐赠财产所有权,其行使所有权的权利是受到限制的。受赠人在受赠财产使用中,首先应满足捐赠人的意愿,特别是当捐赠人为捐赠财产指定了特别用途,则应该严格遵从其关于财产用途的意愿。如果受赠人未能按照约定用途使用财产的,就会构成对捐赠人意愿的违反,捐赠人则有权依法请求受赠人实现其捐赠意愿,以实现教育捐赠的目的。

其次,教育捐赠中,受赠人(教育基金会、政府、学校)与受益人之间是附条件的捐赠合同关系。在教育捐赠中,受赠人确定具体受益人的时候,受赠人应以捐赠人的捐助意向为基础,设定受益人接受捐赠的标准条件。受赠人与受益人签订捐赠合同后,受赠人有义务按照捐赠合同约定的时间和数量发放教育捐赠资金,对受益人有权监督其使用教育捐赠资金的目的和方式,一旦受益人没有合法或者合理理由而对教育捐赠资金的约定使用目的和方式进行变更,受赠人可以将教育捐赠资金收回。由此,笔者认为,受赠人与受益人之间是附条件捐赠合同关系。(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