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的源起
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深入,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高校中的学生贫困问题也成为我国反贫困研究的焦点之一。从社会层面看,这个群体的贫困是一个结构性贫困,在经济、学习、心理和技能贫困等方面互为因果关系,形成一个贫困循环。如何引导高校贫困学生从贫困的恶性循环提升到积极的反贫困行动,如何推动高校贫困学生工作从“救济式”扶贫提升到“开发式”扶贫,这是当前高校反贫困策略的一次战略开发和升级。
福特基金会于2001年成立了国际奖学金项目,并在2002年正式启动了“提高高校贫困生个人能力”项目(Pathways to Higher Education,简称PHE)。项目目标地区是中国中西部地区。PHE是由政府(教育部、八个省区教育厅)、39所院校、民间发展机构,研究机构和企业等多方参与合作实施的项目,由北京富平学校作为总执行方协调管理。中国PHE项目旨在聚焦贫困大学生能力提高问题 ,探索中国高等教育在公平和效率方面有效的改进路径和创新机制,为贫困人口获得更广泛更有效的高等教育和发展机会作出独特贡献。
福特基金会这一项目不同于过去对贫困生个体关怀的做法,是整体关注,重点在于帮助学校提高应对贫困生问题的整体能力。PHE把目光更多地投入到一些不发达地区,一些缺少资源和机会的学校的本科生。项目在中国八个中西部省分开展,除了湖南以外其他都是西部地区,如云南、贵州、广西、青海、四川、宁夏和陕西。其次,项目资助的学校都是是在西部地区的非中央直属高校。因为中国有非常独特的教育体制,很多部属院校和地方院校在资源分配上是不平衡的,所以PHE把更多的项目资源都集中在地方高校。第三,PHE在当代中国这样一个环境下对某些问题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如在中国,社会的分化在最近二三十年特别地迅速,而且高校的规模扩张也非常快,所以项目选择了贫富差距比较大的一些地区和相对集中的专业,比如在民族学校做得更多一些。
在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理念上PHE项目主要有三点不同于政府的地方。一、个政府、各高校也一直致力于解决高校贫困生的问题,但政府关注的侧重点是在个体的层面。当贫困生的比例已经在20-30%的时候,仅关注个体就不够了。因此需要了解贫困生群体共性的需求,并拿出一套有效的方法。这就是PHE想做的,也是这个项目与政府的最大的不同之处。二、是政府对贫困生的关注侧重于经济救助,而贫困生经济困难以外的需求,如学习、心理、就业等问题不是通过经济救助能解决的。因此要根据学生自己提出的需求,共同探讨一套相应的解决方案。三、PHE提倡的是解决贫困生的能力。这个能力是多面的,不仅包括学术的能力,也包括做人的能力。做人的能力包括与人合作的能力,也包括回报自己故土的能力。这些能力不是人天生就有的,而是要培养的。
福特基金会项目官员何进博士指出,传统做法中的帮扶主要从经济上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而这个项目则通过一些具体的项目培养高校贫困学生的综合素质,把以前对贫困生的直接经济资助转化为能力培养,以“造血”的方式来提高贫困生的竞争能力和生存技巧。 PHE项目的宗旨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正如项目执行方北京环境与发展研究所(IED)的一位官员所说的:“决不让任何一分钱直接送到贫困生手里,那是奖学金和助学金要做的事;我们提供的只是信息与服务,给贫困学生们提升自己的机会,让贫困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去创造财富。换句话说,奖学金和助学金解决的是生活问题,福特项目解决的是发展问题。因为贫困学生没有多余的经济能力去购买学习资料和获取课堂以外的学习机会,福特基金‘提高高校贫困生个人能力’项目就是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以使这些贫困学生通过一定的培养,在个人、人际、人地这些方面得到技能的提高,从而提升他们的个人能力。”该项目的理念是:不白给贫困学生任何一分钱,全部资金只用于提升贫困学生的能力,帮助他们发展生存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为人民服务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
1.PHE对高校贫困生处境的解读
PHE的项目专家认为,从宏观上看,高校中的学生贫困是农村贫困、城镇贫困等社会贫困现象在高校的反映;从中观上看,高校对贫困生的问题认识不足、服务缺位、帮扶渠道单一等因素,导致了高校贫困学生不仅不能通过进入高校使自己和家庭摆脱贫困,反而有可能加重家庭的贫困,同时加大了高校对学生扶贫帮困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从微观上看,贫困生目前存在主要问题有:一是西部普通高校的学生有近一半来自农村以及偏远的山区、牧区、少数民族地区或其他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学生家庭收入普遍偏低;二是由于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体普遍存在生活费用拮据,学习基础较差、自卑心理严重和技能较低的问题,导致部分贫困学生在校生活困难、学习困难,成绩不理想;三是受学习成绩较差的影响,这些学生的就业一般也比较困难,家庭投入的高额学费不能得到理想的回报,带来了新的贫困问题,并形成了新的贫困循环。
社会学家李来来说,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贫困不只是单纯的经济困难。它包括贫困者面临的和物质资源的关系、和知识技术信息之间的关系、和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和一些社会机构间的关系。当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的这一套关系都失去或者被剥夺,以至于他无法得到这些资源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或者没有能力去驾驭和调动这些资源,这个时候我们就说他是贫困的或者会沦为贫困。(46)”
目前各高校中贫困生面临的问题有着很大的共性。首先是经济上的困难,这种困难不仅仅表现在支付学费上,而更多体现在缺乏一个良好的中小学教育的物质环境上。这也对学习成绩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计算机和英语,还有一些实验性的课程如物理、化学等。这些困难都不是到大学才有的,而是一直持续存在的。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平等交换的关系。而由于面临以上的困难,贫困生一般都会有着较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这使得他们在和别人打交道时就已经处于不利的地位,使得贫困生在获取社会帮助时也处于弱势。他们即使有了问题也不知道到哪里、通过何种途径去解决。“这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李来来说,“单纯地从经济上帮助个人无法解决这一问题,重要的在于提高他们获取资源的能力和可能性。”
通过PHE项目实践,专家们发现高校贫困生的问题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而不仅仅是生活费和学费的问题。贫困生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并形成一个不断加强的自我循环。经济窘迫导致影响其学习成绩、自信心和社会交往能力,反之亦然。(如图1所示)高校贫困生问题的实质是一组相对应的社会关系的缺乏,即物质或信贷、知识信息、社会机构和人际关系。
图1:高校贫困循环(47)
2. PHE关注贫困生经济困难以外的需求
西部地方高校的贫困生比例更普遍在30-70%;他们所面临的不只是经济困难。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就需要改善贫困大学生获取资源满足基本需求的能力,打破大学校园中的自我加强的贫困循环。而对于高校来说,解决贫困生问题其实一个巨大的挑战。贫困生群体是上个世纪90年代后随着高校收费和扩招的过程出现,教育部门并没有相应的战略性的制度安排来解决这一问题。“奖贷助补免”只能解一时之急,而无法从整体上破解困局。因此真正解决高校贫困生的问题,一定得从制度层面入手。具体说就是制度创新。
过去的做法多为个体关怀,而PHE项目则是整体关注,重点在于帮助学校提高应对贫困生问题的整体能力。传统做法中的帮扶主要从经济上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而这个项目则从学习到就业,从心理到生活等多方面系统地对贫困生进行帮助,还包括培养贫困生人际交往、为家乡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前贫困生因为经济和心理的压力,几乎没有做学生干部的机会,也没有组织社团活动的经历,这方面的能力没有机会培养和锻炼,给今后的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现在有了自己的社团,所有的活动从策划到实施都要独自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组织、协调、交际、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锻炼,现在,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今后的事业充满了信心。项目超越单纯的经济救助,通过关注经济、教学、心理、就业和社会实践四个领域,充分鼓励学生参与,锻炼自身能力。同时,致力于探寻学校层面制度创新的有效方法和整合资源的途径,探索高校贫困生问题的解决之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