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地矿局“十一五”人才培养情况和2011—2020年人才培养工作思路
陈书田 晏建忠 龚 璞 高云全 孙冬莲
(湖北省地矿局 湖北武汉 430022)
作者简介:陈书田(1956— ),男,现任中共湖北地矿局纪检组组长,研究方向:党的建设、人力资源管理。
摘 要:“十一五”期间,湖北省地矿局人才培养工作围绕以加强湖北省地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为主线,以岗位培训和继续工程教育为基础,以加强职工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为载体,在地矿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0—2020年是湖北省地矿局加强地质工作,进行队伍结构调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期,为了推动全局经济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构建学习型地勘单位,该文章结合湖北省地矿局的实际,提出了人才培养工作的新思路。
关键词:人才培养工作思路
一
“十一五”期间,在国土资源部和湖北省政府的领导下,湖北省地矿局人才培养工作围绕以加强湖北省地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为主线,以岗位培训和继续工程教育为基础,以提高全局职工的知识结构和消除初中文化程度职工为重点,以加强职工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为载体,培养了一批在职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地矿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全局各项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如下。
(一)人才培养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全局在学历教育方面:委托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举办中专、大专、本科层次培训班,培训人员1 400人次。在学位教育方面:先后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联合举办地质工程与地质资源博士班1期,培养人员18人,举办工业工程硕士班1期,培养人员21人;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举办矿业工程硕士班1期,培养人员20人。根据生产工作需要,在专业培训方面:先后与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举办的涉外英语班2期,培训人员61人;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联合举办资源勘查进修班1期,培训学员50人,举办钻探班1期,培训学员50人。此外,机关处室、各地勘单位根据自身特点,结合生产经营工作需要,举办了各类培训班1 800个,培训人员44 000人次。
根据地矿行业特点,开展了地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训专业技术人才28 875人次。局和各地勘单位共投入专项人才经费2 400万元。
由局领导陈书田同志任组长的局职工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科研课题组向国土资源职工教育研究会、职业教育研究会提交有关人才培养科研课题3个,均被评为一等奖。
应“两会”之邀,局组织人事处同志撰写的3篇论文分获一、二等奖。其中《湖北省地矿行业人才任用与培养的思考》一文受到国土资源系统“两会”参会人员的好评。
(二)主要做法和体会
(1)加强领导,努力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局党组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局主要领导在多次召开的有关工作会议上,反复强调要重视人才培养工作,要把培养地质学专门人才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地位,作为振兴地质勘查队伍的百年大计,抓紧、抓好。为了引起地勘领导的高度重视,2009年,在湖北省襄樊市召开的湖北省地矿局党建工作和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会议上,特意安排组织人事处有关同志就全局人才培养工作思路作专题发言,在会议上逐项落实了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工作目标、措施和办法。并将人才培养工作目标列入地勘单位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2)加强横向联系,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提高。受国土资源部委托我局国土资源职工教育研究会、职工技术教育研究会成员经常参加部系统的“两会”活动,增进了友谊,学习了经验.改进了人才培养工作。2009年,参加了由国土资源职工教育研究会、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组织的调研团,分别对安徽、江西、湖北三省国土资源系统地勘单位人才培养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团先后调研了安徽地矿局、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地质调查院、安徽三三二地质队、江西工程高级技工学校、江西地矿局教育中心、江西地矿局九一二地质队、江西地矿局九一六队、湖北地矿局鄂东南地质大队。从调研的情况来看:三省地矿局领导和技术专家均十分重视职工教育工作,把更新知识、拓宽专业、提高技能作为培养地质科技跨世纪复合型人才的大事来抓,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办法,鼓励职工通过各类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促进岗位成才。
湖北省地矿局通过对周边省同行业的学习,也对原有的措施和办法作了部分调整。比如,由局统一组织的学历、学位班,学员取得学历、学位证后,其培养费由局承担。
(3)加强了人才培养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全局人才培养计划在广泛征求地勘单位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局经济发展目标,结合地勘单位不同的专业特点和需求,制定了工作任务、计划目标,确定将人才培养工作放在首位,实行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机制,并将人才培养计划完成情况作为地勘单位文明建设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使人才培养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局人事处组织工作组分别深入荆州、宜昌、襄樊、孝感、恩施等地勘单位进行调研,抽查部分资料进行调整,特别是对45岁以下初中文化程度的职工,要求其必须接受中职教育,达到中专文化水平。文件下发后引起地勘单位领导和人事教育科的高度重视,各地勘单位在总目标计划的基础上制订了确保完成目标计划的措施、办法。湖北省鄂东北地质大队鼓励职工积极参加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注册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对取得执业资格的职工按照《关于取得相关专业注册执业资格证书人员奖励办法》给予奖励,其参加考试的报名费、培训费由单位职教经费报销。
(4)努力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湖北省地矿局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学科带头人放在首位。为了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逐步做好技术骨干、学科带头人的人才储备,2010年,在全局范围内,选拔了18名生产技术骨干和大型项目负责人攻读博士学位。在局重视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的推动下,许多地勘单位根据本单位生产经营工作需要,主动与有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系培养一批又一批的硕士生和博士生。
(5)广泛开展了以知识更新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委托湖北省地矿局编纂湖北省地质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教材大纲,初稿提交后,根据有关领导提出的要求,局分别召开了地质、测绘、水工环、地质灾害防治等专业的研讨会,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会议对教材大纲编写应该涉及的内容、范围、各专业的衔接、与普通大学教材大纲的区别、应该涉及的学科前沿、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等问题进行了学习与研究,提出了进一步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参加研讨学习人员表示:通过研讨学习,对湖北省地质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的概念从形式到内容更加清晰了。
湖北省国土测绘院采取内培外送的方式对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进行培训,一是外送人员先后参加了“(新版)质量管理体系、职工职工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标准培训班、苍穹软件培训班、矿业权实地核查技术培训班、湖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与耕地坡度分级培训班;二是建立了一支水平相对较高、实践能力相对较强、技术相对过硬的兼职教师队伍,举办二次土地调查地图类培训3次,进行专业技术知识更新培训32人次;三是以拓宽视野、创新方法、增强能力、提高素质为目的,加强了后备干部的培养。
(6)围绕项目生产经营,开展各类培训。根据近年来海外市场不断拓展和日益增多的对外交流需求情况,局委托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举办了两期涉外英语培训班,61位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人员经过强化培训,可在一般外事场合用英语进行交流。湖北省环境总站的学员参加培训后外语水平有明显提高,结业后就进军海外市场。
为了解决钻探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局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联合举办了一期钻探工程技术专业培训班,培训学员50名,通过培训,缓解了全局钻探技能人才突出矛盾。这部分人员在今年《第一届全国地勘钻探职业技能大赛湖北赛区》的比赛中,充分展示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通过初赛选拔,我局有13名同志将参加全国比赛。
湖北省地质调查院是全局从事地质勘查的龙头单位,担负着国家下达的地质勘查项目的任务。他们在生产任务十分繁忙的情况下,探索了一套工学有机结合、方法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方式:一是组织管理和技术人员参加行业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二是外聘专家、教授到院开展专题讲座,开展以加强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为主要内容的培训;三是以首席工程师为骨干,对主要技术人员进行业务能力的指导、培养;四是鼓励职工多层面拓展知识面。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工学矛盾仍然突出。主要表现在:在学历学位教育中,个别学员工作区域在省外,一个工作期在半年以上,授课时,难以赶回来。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在两者的兼顾上,难免顾此失彼。
(2)人才培养工作发展不平衡。个别单位对培养人才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3)人才培养工作是个系统工程,在少数地勘单位,部门之间的协同协作有待进一步规范化。
二
2010—2020年是湖北省地矿局加强地质工作,进行队伍结构调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期。为了推动全局经济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构建学习型地勘单位,根据《国土资源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和《湖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湖北省地矿局实际,特提出人才培养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人才强局”战略和《国土资源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党管人才的原则,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紧紧围绕湖北地矿事业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以提高人才能力素质为核心,以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实用性人才为重点,抓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管理四个环节,建立和完善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管理体制和培养激励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完备相关制度体系,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地质人才队伍,努力提升全局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和地质环境保护水平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主要工作目标
2010—2020年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实施高层次人才和野外一线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计划,人才资源总量与地矿事业发展需求基本相适应,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人才结构明显改善,人才的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人事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基本建立,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
1.人才总量稳步增长,人才规模与发展需求相适应
到2020年,全局系统从业人员总量达到8 000人左右,比2010年增长4%左右。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达到5 000人,比2010年增长12.5%左右,其中地质主业的专业技术人才达到3 500人,比2010年增长25%;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3 000人,比2010年减少10%。
2.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人才结构明显改善
到2020年,全局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65%,比2010年增长21个百分点;高级职称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达到25%,比2009年增长4个百分点;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45%,比2010年提高3个百分点。人才的分布、层次、类型趋于合理,等级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合理的人才梯队基本形成。
3.人才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机制进一步创新
建立培养体系完善、使用评价科学、激励措施健全的人才工作新机制,形成“四种氛围”,即:人才工作机制更活、人才发展环境更优、人才吸纳能力更强、人才创业热情更高,有利于优秀人才大量涌现和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基本形成。
4.实施“500人才工程”
今后10年湖北省地矿局系统要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专业领军人才100名,培养复合型人才100名,选拔培养35岁以下青年党政管理后备人才和地勘行业技术骨干各100名,培养40岁以下优秀技术工人100名。
表1 湖北省地矿局2010—2020年人才发展主要指标
(三)主要工作任务
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重点是培养现有人才),适度增加人才队伍总量,提高人才队伍素质,改善人才队伍结构,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1)高层次专业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实施高层次创新型专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围绕提高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在地质主业重点学科和领域,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人才培养平台、改善人才成长环境等方式,依托国家大、中型项目,培养和造就100名高层次创新型专业领军人才。一是要以重大地质或工程项目为依托,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指导,加强专业技术骨干队伍建设。二是要积极做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及省管专家的推荐工作。三是要强化人才资质建设,加大各类人员获取各种执业资格证、各类注册师资格证及专业技术职称的支持力度。四是继续做好以专业技术骨干为主体的硕、博士学位培养工作,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建立博士后流动站。五是要加大引进力度,面向国内公开招聘地质或工程重点领域急缺的领军人才。
(2)复合型人才培养工程。切实加强综合管理和项目管理人员能力建设,培养和造就复合型人才100名,从整体上提高全局经营管理竞争力。特别要注重高素质、职业化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批政治素质强、懂业务、善管理、熟悉经济和法律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地质找矿、环境评价、地灾治理、工程勘察、建筑施工、矿业开发、矿权投资与合作等领域。
(3)地勘行业青年技术骨干培养工程。实施百名地勘行业青年技术骨干培养计划,鼓励局属各单位设立专项经费加强青年地勘行业人才培养,逐步扩大优秀青年地勘人才担任项目负责人的比例,为优秀青年地勘人才创造实践锻炼机会。依托大中型项目,加速青年地勘人才团队培育。建立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有计划地选派优秀青年地勘人才到高等院校进行学历学位教育或进修,加大选送优秀青年地勘人才出国进修、技术交流的力度,定期举办局青年科技人才论坛或培训班,鼓励和支持局属各单位举办各类青年学术、技术交流活动,为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4)青年党政管理人才培养工程。实施百名党政管理后备人才培养计划。以提高政治素质、领导水平和综合协调管理能力为核心,全面加强局属单位领导班子建设。一是要高度重视一把手的选拔和配备,并注重在班子中充实一定比例的优秀年轻干部。二是要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要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要优化结构,原则上年龄在35岁以下,资历不够的可从优秀青年干部中破格列为后备干部;35岁至40岁的不少于1/3,原则上不超过45岁。三是要认真实施局属单位领导班子和队(处)级领导干部考核制度,加大领导干部交流力度,探索领导干部退出机制。
(5)优秀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培养40岁以下优秀技术工人100名。根据地质行业对特殊工种的需求,重点加强地勘钻探(含固体矿产钻探、水文水井钻探、工程地质工程施工钻探)、掘进、物探、地质测量、采样、岩土工程地质、样品制备、磨片、淘洗、钻探材料、掘进材料、钻探设备维修等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完善特殊工种队伍建设。重点突出高技能人才和和紧缺技能人才的开发,努力建设一支以中级工为基础、高级工和技师为骨干的工种配套、结构合理的应用技能型人才队伍。
(6)大力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10年内通过事业单位招考和向社会公开招聘等形式,引进地质类大专以上学历(本科为主)毕业生1 000名左右,以充实野外一线力量。重点培育一批青年人才,逐步改变目前专业分布不均、年龄偏大的现状。根据工作的特点,不断优化各类专业结构比例,逐步形成以45岁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的综合研究队伍和40岁以下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的野外地质工作队伍,以满足全局经济发展的需要。
(7)努力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根据地矿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制定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制度,形成比较完善的人才工作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逐步形成人人可以成才、人人尊重人才的工作环境。加大优秀人才宣传力度,改善人才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福利待遇,努力营造“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工作氛围,为人才构建和谐、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四)主要工作措施
(1)加强人才工作领导。将人才培养列入领导的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地勘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组织,领导小组要定期分析研究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使用和管理的工作,制定相关人才培养、使用,管理的意见和办法。将人才的使用与培养纳入本单位经济发展战略,将职工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列入年度考核和地勘单位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确保培训计划保质保量落实。
(2)落实人才培训工作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比例,按国发[2005]35号《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要求,按照不低于职工工资总额1.5%~2.5%的标准足额提取,专款专用。为人才能力建设和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提供资金保障,促进人才工作的顺利进行。
(3)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职工参加学历、学位教育学习。在学历学位教育方面,要合理安排工作,缓解工学矛盾,为参加学历学位教育的职工的集中培训给予时间上的保证。要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由局统一组织的在职学历、学位班,学员取得毕业证或学位证后,其学习期间所需培养费由局从专项教育经费中列支。地勘单位根据生产经营工作需要,选送人员到相关大专院校参加学历、学位教育,学员取得学位证或毕业证后,其在学习期间所需培养费由职工所在单位支付,报局批准的,由局补贴50%。职工个人经单位同意到相关大专院校学习,取得学位证或毕业证后,其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工作对口的,其在学习期间所需培养费,由学员所在单位支付;其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工作暂时不对口的,其在学习期间所需培养费,由学员所在单位支付50%以上。
(4)加强能力建设,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①加强管理人才培养,提升组织、协调力。以不断提高管理岗位干部素质和能力水平为核心,切实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积极实施干部初任、任职的知识更新和专业技能培训,鼓励处级以上干部参加在职学历、学位教育学习。通过公开竞聘、民主推荐等方式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重视女干部、青年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的培养,继续做好选派干部参加新农村建设、到市(县)挂职锻炼的工作,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建立健全后备干部培养锻炼制度。②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提升专业技术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全面落实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计划,加快推进知识更新工程,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参加短期学习培训和进修,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覆盖面达到100%,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与本人职称评定、职务聘任、工资晋升、年度考核等挂钩。实行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证书登记制度,专业技术人员年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未达到要求的,在申报晋升职称时,不予受理。今后,中专学历申报晋升职称,一般不予以受理。要积极探索以项目为纽带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探索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培养人才的途径,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组织高层次人才开展学术考察交流,培养造就一批优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物探、化探、探矿工程、地质测绘等主业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力争每年参加在职硕士、博士学位学习人数不低于全局职工总数的1%。地调院、环境总站、实验所、科研所等单位在2015年以前拥有硕士学位的人数不少于30人,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数不少于10人。③加强项目管理人才培养,提升组织协调和经营管理能力。围绕全局未来经济发展要求,根据不同专业特点,采取院校培养和单位内部按需培养相结合、学历培训与专业进修相结合等形式,加强对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有针对性地抓好重点项目管理者的素质培养。通过请专家讲座,建立网络平台,到省内、外境内外进修,考察等多种形式,努力造就一支技术精、善管理、创新能力强的青年项目管理人才队伍。④进一步完善首席工程师制度。近年来,全局在推行首席工程师制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2010年又续聘了11名首席工程师,实践证明:实行首席工程师制度对提高优秀地质人才的地位,为局地质工作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要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制度,以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为指导,坚持德才兼备、公开择优的原则,围绕加强地质工作的实际需要,建立健全地质人才的开发机制,在重大地质项目或主要地质专业,充分开发人才潜力,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⑤加强技能人才培养,提升实践操作能力。有计划地培养各类技能人才,组织生产一线职工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和技术攻关、技术创新等活动,促进岗位成才,通过等级工考试培训等平台,逐步培养一批适应全局发展需要的工勤岗位高技能人才队伍。⑥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建设学习型地勘单位。鼓励职工积极参加各类技术业务培训和在职学历学位教育,构建分层分类、多渠道多形式的职工培训体系,各单位要根据全局“十二五”人才培养的要求,修订和完善职工教育管理制度,落实各项学习奖励规定,鼓励职工自学成才,对积极参加学习的职工,在精神奖励的同时,给以必要的物质奖励。形成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良好工作环境。
(5)在人才培养方式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构建工学有机结合、学习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开放的宽松职工教育环境。一是采取委培、代培等方式,分期分批组织选派有培养前途、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中青年管理及技术人员到有关院校和专业培训机构参加培训。二是组织管理和技术人员参加行业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三是外聘专家、教授到局开展专题讲座,加强以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四是能者为师,以首席工程师和项目首席工程师为骨干,对主要技术人员岗位业务能力进行指导性培养,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成才。五是职工培训与人才培养工作要采取走出去战略,组织相关人员出国考察、进修、学习,不断努力提高职工教育管理水平。六是加强和完善两个培训基地的软硬件建设。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在完成正常教学的同时,要将主要工作目标放在为全局培养人才这个基点上;局培训中心要调整工作思路,即:以贯彻落实局人才培养工作为主要工作目标,大力开展职工培训工作。
(6)以吸纳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加大人才引进力度。①有计划地引进人才。创新引才、聚才的良好环境,改变引才思路和方式,通过人才交流会、洽谈会、直接到相关院校招聘等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各类急需人才。积极为人才提供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为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②积极推行人才柔性引进。采取聘用、借用、咨询、讲课、兼职、合作交流等形式灵活引进人才和智力资源,满足单位的人才需求。探索建立动态地学专业优秀人才信息库和专家库,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物化探、水工环等专业专家年聘任人数不少于50人,为全局地质工作发展所需高级技术人才的开发与利用搭建平台,建立联系渠道。③发挥退休地矿人才的作用。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身体状况,按照自愿、灵活的工作方式和提高待遇等多种途径返聘退休地矿专业技术人才,条件成熟的地勘单位可成立高级专家咨询组,充分发挥老专家在决策咨询、技术指导、项目管理、“传帮带”等方面的作用,也可视实际情况让他们直接参与技术工作或项目实施,以弥补地质人才的不足。
(7)以制度改革为动力,建立健全选人用人新机制。①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部分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完善干部考核制度,健全后备干部管理制度。②建立科学的人才考评机制。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不同的岗位要求,探索制定出分类分层次的人才考评标准,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德、能、勤、绩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考评指标体系,完善各类人才考评方法,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提高考评的科学性,确保人才考评的公开性、透明性、独立性、公正性。③逐步完善专业技术人才储备制度。针对全局专业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建立健全技术人才储备制度,根据全局生产工作需要和技术服务发展方向,合理制定编制人员招聘计划,通过公开招考的方式,每年从院校毕业生中择优招聘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用于人才储备,每年招聘的专科以上毕业生不少于100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招聘人员的70%以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