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搭建地质人才培养平台

如何搭建地质人才培养平台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找矿突破的成功依赖多方面的因素,但是地质人才培养开发战略,则是整个行动能否成功的战略核心,是找矿突破的充要条件。那么,结合地勘单位实际情况,大力搭建培养地质人才的平台,则是当下急需解决的紧迫问题。过去几代地质人积累形成“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就是新一代地质人开展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精神支柱、“地质之魂”。

如何搭建地质人才培养平台

江光杰

(广东省地质局七○三地质大队 广东惠州 516008)

作者简介:江光杰(1961— ),男,广东汕尾人,经济师,现任职于广东省地质局七○三地质大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摘 要:全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核心是地质找矿人才的培养开发,它是找矿突破的充要条件。本文就目前地质找矿人才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从竞聘上岗、项目培养、一线培养、人才规划、联合办学和引进人才、地质文化7个方面来搭建培养地质人才的平台。

关键词:地质人才培养办法

在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我国矿产资源供需矛盾日愈突出,重要资源可采储量下降,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此,国土资源部在2010年提出破解当前影响找矿突破的体制机制问题,组织开展全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虽然找矿突破的成功依赖多方面的因素,但是地质人才培养开发战略,则是整个行动能否成功的战略核心,是找矿突破的充要条件。那么,结合地勘单位实际情况,大力搭建培养地质人才的平台,则是当下急需解决的紧迫问题。

一、地质找矿人才的现状

地质工作过去一直隶属于中央管理,自从国办发[1999]37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发布后,从1999年开始,全国所有地勘队伍属地化,由各省市管理。由于存在体制不顺、活力不足、投入不够、功能不强等问题,地质找矿工作受到严重影响。地质找矿人才不但没有得到补充和加强,反而不断流失和减员。一是地质找矿项目基本没有,地质找矿人才全面转向工程勘察方向;二是地质院校对地质找矿专业进行了大调整,注重培养工程勘察和岩土施工专业的人才;三是各地勘单位转向到工勘市场,地质找矿人才需求没有了,等等。导致地质找矿人才严重断档,成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瓶颈。

二、地质找矿人才存在的问题

由于近10年来地质找矿人才严重断档,经常出现找矿有项目,但人才却匮乏的现象;或者投入很大,却难有相应地质找矿成果;甚至有支撑资金,却不敢冒一定的风险去展开地质找矿工作。总的来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地质找矿理论创新人才不足。创新人才要求必须广泛而深入掌握前人所创造的知识成果,具有敢于怀疑、敢于冒险的科学精神,在此基础上进行周密的科学探索和求证,形成新的找矿理论创新,而不是凭空的“杜撰”,进而在地质工作程度比较高的地区实现地质找矿新的突破。“攻深找盲”的成功例子不少,恰恰也说明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地质找矿要突破,没有创新型人才,有项目有资金也不知道如何来开展地质找矿工作,何谈突破。

(2)地质找矿人才强烈需要职业精神。新中国建立之初,地质找矿几乎是一片空白,凭着“铁人”王进喜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拿下了大庆油田,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过去几代地质人积累形成“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就是新一代地质人开展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精神支柱、“地质之魂”。一定要高度重视继续培育找矿人员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的“三光荣”精神。不愿意翻山越岭,到野外一线从事找矿工作,何谈找矿的成果。“三光荣”过去作为搞好地质找矿工作的“三大法宝”,今天依然可能是衡量找矿成就大小的重要标志。

(3)地质找矿人才的动力不足。老的不愿出手,新的又出不了手,新老替换“传、帮、带”的机制不足,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待遇,即找矿人才收入和其他福利待遇,多劳却不能多得,难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影响找矿人员的奉献和敬业精神;二是政治或者类似政治的待遇,即找矿人才的提拨任用,用时急着找人才,不用时不管人才,让找矿人才自身都无法定位,看不清事业发展空间,逐渐心灰意冷,另谋他就,或得过且过;三是继续教育培训待遇,即找矿人才的学习、提升等后期再教育。由于新的找矿理论不断被探索,新的技术办法也层出不穷,作为从事找矿的技术人才,渴望自己的技术能得到不断提升,渴望通过更多的学习、考察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价值,成为出色的找矿人才。

三、地质找矿人才培养的平台和办法

面对现状和问题,我们一定要不拘一格寻求科学培养人才的办法,建立一支适应科学发展要求、创新发展能力强大的地质找矿人才队伍,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1)利用公平竞岗培养地质人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培养找矿行动的帅才、将才,是地质找矿人才的重中之重。要建立一个公平竞岗的制度,营造一个让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是马是骡都拿出来遛一遛”,给地质人才一个按业绩和成效上岗的机会,让善于找矿突破的人上,不善于找矿突破的人让。

(2)结合找矿项目培养地质人才。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对从业者的专业理论和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在寻找和发现重大找矿项目的时候,应该以项目为载体,找准人员定位,大胆启用和放手让不同层次地质找矿技术人员到有挑战的地方一展身手。缺少专业经验的,指定专人指导;能力需要突破的,看时机压担子;能够独挡一面的,大胆提拔使用。力求做到完成一个地质找矿大项目,就发现和造就一批地质骨干力量和领军人才。

(3)注重野外一线培养地质人才。野外一线的地质工作,流动性大且往往人迹罕至,工作环境多在高山峻岭,作业场地充满艰辛危险,个中艰苦程度往往超乎常人的想象。一名年轻的初出校门走进地质找矿岗位的毕业生,在成为工程师之前,他必须培养专业兴趣,积累专业经验,将书本上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相印证、相磨合,在完成这个过渡后,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技术人员,才开始出成果。因此,对于年轻的技术人员来讲,组织上必须重视把他们放到环境艰苦的野外一线去锻炼,“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一步一步的让他们成长起来,进而成为优秀的地质找矿人才;同时经济待遇也必须跟上。

(4)制订人才规划,培养地质人才。不管是引进高素质领军人才还是招用大中专毕业生,抑或是培养自身人才,都要有针对性、前瞻性,既要考虑现实需要也要结合中长期目标,储备性引进和培养一些人才是必要的。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就是这个道理,不能等到人才断档和急需之时,才来抱佛脚。

(5)加强院校联合培养地质人才。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需要有一批高素质找矿人才,尤其是科技领军人才,他们必须要有不断创新的能力,始终走在专业的最前沿。因此,不断补充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是找矿人才不可或缺的,也是找矿突破行动的持续保证。具体来讲,以各省的地质(勘)局为单位,与地质院校、科研所联合办学,挑选优秀人才、中高级人才进行研究生培养,初级人才进行本科学历培养;或者按需要举办各类有针对性的短中期培养班,比如地质找矿新理论、新观点及技术方法的培训等,鼓励地质工作者接受再教育,提高地质找矿的效率。

(6)积极引进地质找矿突破型人才。培养的另一种方式,就是从外部引进高素质人才,主要是针对高层次人才、优秀人才和紧缺人才,这是找矿突破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因其来源广泛,容易挑选到合适和急缺的人才,有利于建立起专业化、年轻化的人才队伍,为找矿突破行动战略注入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一是要有可行的办法和措施,从制度上给予保障;二是明确职位,并且职位有挑战性;三是因时因地提供各项优惠条件,保证引进人才专心工作,没有后顾之忧。

(7)建立地质文化,培养地质人才。在“三光荣”这个主旋律下,结合地勘单位活动载体,加强地质文化教育和培育。一是以报纸、杂志、网站、通讯等宣传报道工具为手段,坚持不懈地抓好造氛围、出精品及促发展等关键环节,努力发挥地质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及促进力,激励地质人才,树立品牌形象,为促进地质找矿和找矿突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二是以体育活动、文艺表演、文化科技阅览和职工教育培训为活动平台,用先进文化技术凝集人心,鼓舞斗志,激发创造,促进找矿发展。三是以劳动竞赛、文明创建等为重点项目,不断提高找矿能力水平,不断提高职工行为规范,增强职工求知欲望和单位归属感。

马克思说过,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顺应时势、着眼未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给广大地质工作者搭起了干事业的舞台,作为找矿突破的关键,地质人才的培养开发必须积极行动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