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推进执行,以执行求实效

推进执行,以执行求实效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转变教育思想,为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奠定思想基础。因此,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实施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策略。人们已经达成共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素质教育的间接途径,有别于学校课程这个直接途径和校风学风等潜在途径,在大学生的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成为有效途径。

二、推进执行,以执行求实效

对于“执行”,韦尔奇认为“所谓执行就是务实运作的细节”,郭士纳说:“执行就是把战略转化为行动计划,并对其结果进行测量。”周永亮认为:从最基本的意义上来说,执行是一种暴露现实并根据现实采取行动的系统化方式。(10)执行被称为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为没有执行,再卓越的战略、再巧妙的策略、再严密的管理制度、再优秀的文化都将建立在沙滩上。只有正确的执行才能让战略落地,让策略实施,让组织运行,让文化生根。执行是由心态、工具、流程、角色四大要素构成的(11)(图5-1)。

img23

图5-1 执行的构成要素

当前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执行重要的是心态和工具要素。

(一)转变教育观念,建立积极的心态(PMA)

所谓教育观念是指“按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反映一定社会群体的意愿,对教育功能、教育对象、人的培养模式、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及方法等根本问题的认识和看法。”(12)包括教育的价值观、人才观、学习观、功能观等观念,它对人们的教育行为具有规定性的影响,决定着人们对教育的态度以及支持、投入的力度和方向。因此,高等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首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对其予以更新。即高等教育的价值观由精英化的“谋职就业”教育转变为大众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教育;高等教育的人才观由培养技术型的专才转变为智能、创新型的通才;高等教育学习观由阶段性学校教育的一次性学习转变为长期性终身教育的毕生学习;高等教育的功能观由封闭的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转变为开放的产学研整合互动。(13)通过转变教育思想,为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奠定思想基础。

(二)不断采用适宜的工具

适宜的工具是执行的关键。所谓执行的工具是指在具体的执行过程当中,能够被使用而达到目的的一切技术手段,甚至管理的艺术。当前高校素质教育科学实施需注意采取以下适宜的工具:

1.提高大学的教学质量

大学的教学活动,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要“寓素质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要优化学科课程,要通过合理调整学科和专业合并,拓宽专业面;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使高校学科课程由现在单一专业教育课程变为通识基础上专业教育的课程;克服在大学的教学计划(课程计划)中多开几门人文学科课程,就可以解决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误区。

要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途径和手段。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吸引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素质,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当前世界高等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存在着以下共同趋势:

(1)在教学方法的功能上由教给知识到教会学习。

(2)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上推行启发式,废止注入式。

(3)加强教学实践性。

(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率。(14)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因此,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实施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策略。

为此,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改革:积极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尝试采用发现教学、问题教学、案例教学以及探究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以取代知识授受型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问题学习、探究学习(或研究性学习),用创新性学习取代维持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手段上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考试方式要多样化,不仅采用闭卷方式,还应采取开卷、口试、课程论文、设计等方式来评价学生。同时,要特别加强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培养。

2.提高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力

当前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校园文化活动寓学于乐、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以贴近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适合青年学生的特点,能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成人成才,近年来得到迅猛的发展并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对青年学生的吸引越来越大,在青年学生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日益明显,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工作系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1)活动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人们已经达成共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素质教育的间接途径,有别于学校课程这个直接途径和校风学风等潜在途径,在大学生的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成为有效途径。即广大学生通过参加一定的活动,使活动中的每个个体自觉不自觉地、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意识潜能、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发生认同、提升,从而实现对精神、心灵的塑造。具体说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功能有以下几方面:

①教育功能。丰富多彩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多少年来,学校教育一直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以书本知识为主要媒介,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方式,学校教育是与庄严肃穆的知识殿堂、苦读寒窗的莘莘学子相联系的,它是一种清幽的知识文化,宁静的书斋文化。而与之产生强烈对比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以其汹涌澎湃之势,干预、影响、塑造着大学生群体。健康、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巩固、强化和发展课堂教育,扩大学生群体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他们各种潜力的能力,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其功效则往往超过课堂教学。总之,校园文化活动表现出来的教育功能更有利于大学生拓展知识面,调适知识结构,把知识化为能力,为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②凝聚功能。是指大学生群体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共同认识、共同价值取向。在大学校园内开展的各种讲座、知识竞赛、才艺表现、科普科研、志愿服务、演讲辩论、文艺体育、社团活动等形形色色的校园生活,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生活空间。大学生进入高校以后,始终处于校园文化的氛围之中,各种各样的思想、理论和观念思潮在此汇聚着。作为个体,每个人各有其人格特质和社会态度,参与其中的个体在互动中,都以自己独特的个性与其他个体相互作用。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人们的思想得以交流,观念接受碰撞,情感相互交融。由此形成人们在思想信念、品行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上的类同目标,形成一种对学校教育目标、准则和行为规范的认同感,于是形成了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集体意识。正是这种凝聚功能,在民主的和谐的融洽的人际环境中,学生群体的每个成员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表现出合乎群体准则的自律性、组织原则性。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也因这种群体效应,完成了对学生群体成员同“从众”心理到合乎道德规范的“从众”行为习惯的养成。

③导向功能。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渗透性,起着带领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导向作用。校园文化活动的不断举办,在某一群体或个体中久而久之的坚持,就可以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传统模式。这种模式表现在一所学校就是校风,表现在一个班上就是班风,表现在教学上就是教风,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学风。一旦这种校风、班风、教风和学风形成后,它必然对其载体产生一种无形的导向力量,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会受其影响,尽量使自己的行为方式规范在形成的传统模式中,同时也都会自觉地去维护去遵守,受其约束,有的好风气还一代一代传下去形成传统行为方式。谁要是违背了就会受到指责。总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不断发展,就会成为一种集体的心理定势和精神风貌,足以影响和导向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信仰、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社会角色。

④调适功能。主要指通过心理调解和无益情绪的化解,达到身心康乐之目的。不言而喻,大学生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校活动的影响。来自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各种信息的引发和刺激,通过大学生的认同、从众、暗示、模仿等心理机制,便成为他们个体的心理氛围。首先,大学生不仅仅有求知的需要,还有交往的需要、归属的需要、爱的需要、美的需要以及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需要等。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这些需要,使之达到心理平衡,保持其心理健康。其次,积极、丰富的文化活动,在更多的生活层面上,以各类方式、很高的频率促进了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往来。这种往来脱出了以单纯性为特征的学校人际关系,为学生理解、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提供了亲身感受的机会,并从中提高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另一方面,在促成种种交往的同时,社会中某些规范及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和冲突亦被带入校园,并会转化为交往活动中的挫折和障碍,使人产生失望、沮丧、焦虑等情绪。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就能为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提供一个良好的途径和方式,使其郁结的情感得到排解和释放。这对于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是有益的,在一次次挫折的撞击下,可以培养起学生坚强的心理素质,为其步入社会作心理上的准备。

可见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实现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完美结合。

(2)活动吸引力是活动生命力的前提条件。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活动的生命力所在。但是活动的生命力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只有当活动适应学生特点、在较高层次上满足对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有效性要求的时候,即活动富有吸引力的时候,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得到学生的积极呼应,最终实现活动的生命力。当前由于主客观的原因,活动吸引力不高的现象仍然存在,影响主要因素有:

①活动同现实的贴合度。任何一项活动都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也不是率意而为,它必须紧密地联系现实——现实的社会、现实的学生、现实的校园。好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无疑是这三者的结合体,如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贴近了当今社会呼唤创新、要求创新的现实,满足了学生渴望发展创新能力愿望,适应了学校提供条件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的三创人才的要求,因而受到了大学生的欢迎。再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活动,贴近了社会对大学生到“西部区、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期待,实现了“老百姓得实惠、志愿者长才干、全社会树新风”的现实,所以取得成功。当前活动要密切结合国家利益至上的主题、在集体中取得发展的主题、诚信受益的主题和在创业中实现人生理想的主题。可以说,离开了现实,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将会因得不到欢迎而枯竭。

②活动举办过程的有序度。活动的吸引力来自活动的举办过程,好的活动是那些活动设计以新取胜,活动举办以充分准备为前提,活动过程以环环相扣为特征,活动生产重数量更重质量,活动产品求精不求多的活动;是那些以创新的思维设计活动,以“不办则已要办就办最好”的精神举办,以“举办一个就成功一个”的追求举办活动。因为活动举办过程的有序度,不仅决定活动的质量,而且决定活动举办者的美誉度。一次举办活动的草率,往往决定参与此次活动者对活动举办者今后一系列活动不感兴趣。相反一次次有序的成功的活动往往给参与活动的大学生在吸引力方面不断强化,最终形成心理定势,产生持久的力量。

③活动审美价值的实现度。活动是一门艺术,好的活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活动中可以有充分的美的体现——真理的美、逻辑的美、语言的美、书法的美、心灵的美、形象的美、风度的美等等。大学生有追求美、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强烈愿望,那些重视美的体现和美的创造的活动,如艺术人文类讲座、大学生“五四”文艺会演、大学生服饰展、摄影绘画比赛等深受大学生欢迎,就在于这些活动能使大学生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审美愿望得到满足。只有符合美的规律的活动才能不断地吸引大学生参与其中。

④活动效益原则的落实度。活动应是讲求效益的活动。活动效益首先是活动有用性的体现和落实,也就是通过活动能使学生认识有提高,思想有转变,精神有振奋,境界有升华,能力有发展。学生对活动效益的直接感受,翻过来又强化了学生对活动价值的认同感,使之进一步认识活动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把参与的要求变为参与的自觉行动。

3.建设特色高校校园文化

(1)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题中之意

有什么样的学校,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才可能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的学生;没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容易使学生成为“千人一面”的“标准件”。特色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成长。

(2)校园文化进行特色建设须遵循的原则:

①坚持理论支撑。各学科为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如哲学中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一方面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社会文化所具有的多元性、娱乐性等共性,也有校园文化的学术性、高雅性等个性,并且是社会文化的辐射源、助推器。同时,各学校校园文化既有共性的一面,也因各个学校的历史背景、学校结构、地理环境、培养目标的不同,使其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

教育学中的大众化与多样化的内在因果关系:一方面,教育多样化呈现出以办学主体多样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培养目标多样化、教学内容多样化、培养方式多样化、管理方式多样化等为特征的教育多样化的发展格局,为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其次,教育多样化,特别是教育质量的多样性,要求学校建成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培育学校和学生个性。

管理学中的同质优势和异质优势的不同选择: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发挥其异质优势,发展稀缺的,独特的,其他学校难以模仿的校园文化,形成自己的个性,才能在与其他众多学校的竞争中凸显自己的优势。在这个过程中避免“同质竞争”,形成文化建设趋同,失去个性,最终出现校园文化建设的“战略迷失”。因此,在校园文化特色建设中要充分发挥理论的支持指导作用。

②坚持效能原则。校园文化建设像其他管理一样需要讲求效能原则。实施校园文化特色建设就是摒弃以往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合理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节省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力和物力投入,切实解决学校工作队伍人员少与学校建设多这一矛盾的需要。

讲求效能原则,就是要分析怎样借助特色建设使校园文化建设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更大更好的育人效果。这需要我们对现有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审视,仔细研究每项建设的合理性和经济性。比如,就策划和组织者来说,特色建设可追求校园文化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系统化、流程化,所需的信息公开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这样策划和组织者不必各种建设都亲自参与实施,从而使策划和组织者能够真正超脱于常规式的管理之上,避免日常琐事的烦扰,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有充分的时间、精力去思考和研究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发展战略、发展方针、政策、建设创意以及研究国内外校园文化发展动态等等,更好地站在高处去指导校园文化的建设。

③坚持渐进原则。校园文化特色建设,讲求在继承中创新,所以在进行特色建设时更加需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因为要实现思想上的转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渐变的过程,所以要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工作平台,以效率和效果为导向,全员参与到校园文化特色建设中来,为特色建设献计献策。

再造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流程时,还要合理掌握再造的幅度、广度和深度。幅度是指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手段的激烈程度。再造的幅度因组织的而不同,有的采取渐进方式,进行局部的流程改进、优化,有的则重新设计建设流程。广度是指校园文化特色建设的范围,其大小从个人到部门内部、部门之间,最后到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系统。深度是指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方法与步骤的改变,更深一层是指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结构的改变,要达到特色建设的目标,除了引进先进的方法之外,尚需校园内整个组织环境的配合,以使组织顺利转型。校园文化特色建设只有在较为宽松的范围内按照渐进的方式进行,才能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取得较好的效果。

(3)建设一流设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有一流的设施。首先建设一流的教学设施。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就如水利设施是农业经济的基础设施,交通网、电力网、通讯网是工业经济社会的基础设施一样,高速信息网络是其基础设施。“现在,电子技术、国际互联网和全球网为即时与几乎地球上任何人进行通讯提供了途径。第一个充分意识到这一力量并将其与新的学习技巧联系起来的国家就会在教育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15)

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对信息网络建设要有紧迫感:当前一是要加强文献信息资源整体建设,要全面规划,加大投入,建立起学科覆盖齐全,信息资源完备的文献体系,适应书刊文献、电子文献、馆内文献和网上文献多种类型的转化,促进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二是促进数据库建设这是基础;三是重视文献信息队伍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为多媒体教学、CAI教学、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现代化教育提供信息技术支撑。

其次建设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运用各种契机,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如青岛科技大学利用建校60周年大力加强学科专业、校园环境、人文景观、教学设施、活动场所等各种办学条件的建设,使学校的每一个物质形态都能体现学校特有的文化价值(16)。青岛科技大学60年校庆期间,校友们为母校捐赠了大量带有浓厚文化气息的工艺品、风景石、纪念碑石,并建成13处校园人文景观。学校进行了校园美化绿化,补种更新草皮13000多平方米,修补路面近6200平方米,补栽各种树木1500余株,清洗建筑物玻璃幕2万平方米,油漆各种护栏和外墙粉刷近2万平方米,在慧园公寓修建修读长廊,促使校史馆实施改造,建设一处面积约350平方米的学生服务网点房,改造学生篮球场,完成3个报告厅的维修。校庆期间的各项建设夯实了文化育人基础,催生出大学物质文化建设的新成效。

(4)项目化推进。

美国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委员会主席PualGrace曾经断言:“当今社会,一切都是项目,一切也将成为项目。”实践表明,项目与项目管理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进步与组织发展的关键,它所带来的利益要远大于常规经营,项目管理是面对变化与挑战,推动社会进步与组织发展的有力武器。而何谓项目化推进素质教育?本书认为:运用各种相关的知识、技能方法与工具,将具有明确目标、范围、预算和进度要求的、多元要素任务的素质教育活动视为项目,并按项目的专业技术和科学方法进行现代化管理,从而更好更快地实现目标的管理。回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改革开放固然是其根本动力,同时在实践中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也不能不说是其重要原因,项目化推进就是屡屡被实践证明卓有成效的思路和方法。大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聚合器”,通过聚合资金、技术、人才和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使生产要素发生裂变,产生规模效应、倍增效应。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抓住了项目建设,就是抓住了工作重点,抓住了发展的引擎。因此应做好素质教育项目化推进。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推进中需要不断检验已有的工具箱,根据变化的情况,采用新的工具。

(三)进行素质教育流程再造

1.用流程再造的方法促进高校素质教育不失为有效举措

当前以信息化为标志的产业革命,引发了以企业流程再造等现代管理理论为主要内容的管理革命。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迈克尔·哈默博士等人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业务流程再造就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再思考和彻底性再设计,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突破性的改善”,使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和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业务流程再造不仅适用于企业,其基本思想也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面对新形势,用流程再造的方法促进高校素质教育不失为有效举措。

2.高校素质教育进行流程再造的必要性

(1)大学外部环境的变化是素质教育流程再造的客观驱动力。进入21世纪后,大学面临着来自市场经济、规模扩张、网络文化、校园事务社会化等的挑战。市场经济讲求效率和公平,但是其极度扩张也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并对文化建设造成冲击。同时,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学校具体事务越来越多,如果素质教育的组织者不搞流程再造,就不能从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也就没有时间去思考素质教育长远的发展战略问题。另外,现代网络技术、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传统的地点固定式的建设模式正在被四周没有墙壁的可移动的开放空间建设所逐渐替代。

(2)大学渴望提高竞争力是素质教育流程再造的主观驱动力。中国加入WTO后,大学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这时大学的实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大学实力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教学、科研、管理、校园文化等,其中就大学素质教育而言,与国外大学相比显然有一定的差距。为了赢得高等教育的市场,素质教育的组织者要围绕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一主题开展工作。同时,组织者要善于借鉴BPR理论中一些先进的观点和方法,转变机制,使素质教育呈现出全新的活力,从而增强高校的综合竞争实力。

(3)大学生需求的多样性是素质教育流程再造的直接驱动力。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是今后大学服务的宗旨。大学生的素质需求呈现出了许多新特点,比如需求多样化、追求个性化、价值多元化等。在提倡“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的形势下,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努力提高水平和层次。素质教育要注重对大学生价值取向、审美水平、人文内涵方面进行积极向上的正面引导。BPR理论的直接驱动力是顾客的需求,素质教育应该学习并引进先进的BPR理论,重新设计流程以获得绩效的改善,满足学生的需求。

3.高校素质教育进行流程再造要点

(1)变革思维方式是实现素质教育流程再造的前提。素质教育流程再造是对当前素质教育的根本性变革,为了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要以转变观念和思想为先导。流程再造是一次思想革命,它要求人们重新考虑素质教育如何进行运作。实践证明,只有注重观念的先导作用,才能使素质教育流程再造落到实处。因此,在开展这项工作前,要进行足够的宣传,使相关人员充分认识到进行再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只有树立新的思维方式,人们才能正确对待可能产生的问题,推动素质教育的流程再造。

(2)重构流程体系是实现素质教育流程再造的关键。素质教育的流程再造可以理解为以BPR理论为基础,借鉴已经成功的典型案例,引进竞争的管理机制,促进素质教育体制的整体转型。从这层意义上来讲,流程的重新审视和构建是一个关键环节。结合实际工作,实施素质教育流程体系的再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①初步分析确定有待再造的流程;

②对需要再造的流程进行全面分析和诊断;

③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重新设计流程;

④对新建流程进行实验以便随时进行调整。比如,为应对学生社团发展快速的新情况,社团管理者可以实施以“建设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以建设为中心带动人流、资金流的运动,实现项目化运作,提高了社团工作的效率。

(3)运用信息技术是实现素质教育流程再造的手段。BPR理论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使企业的绩效获得巨大的飞跃。素质教育流程再造也要依靠信息技术。在信息共享的今天,传统素质教育中大量的分工正变得没有必要。正是这种技术上的巨大突破,使素质教育流程再造变得越来越必要,也越来越可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流程的变化提供了有力的手段,还可以使素质教育获得竞争优势,降低管理成本。目前,一些高校在网站建设上已迈出了成功的一步,值得借鉴。

(四)加强有关角色人员的培养

1.唤醒大学生素质培养自我意识

唤醒大学生素质培养自我意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高校学生素质培养自我意识的觉醒具有重要的功能:

(1)它具有引起学生学习行为的激活功能,即唤醒和增强学习行为,维持学习的兴趣,为集中有意识地学习活动提供能量;

(2)它具有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引向某一特定目标的指向功能,如当学生意识到在互联网上获取、筛选信息的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能力,他们就会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有关的网络使用的有关资料,熟悉网络操作;

(3)它具有强化学习效率的功能,可以设想,学生素质培养的自我意识觉醒,大学生学习劲头就会高涨持久,学习效率(效果)就会显著。因此唤醒学生素质培养自我意识极其重要。如果只有高校的努力,而没有大学生本人素质的自我培养意识,缺乏受教育者的能动作用,素质的培养将大打折扣。

因此,高校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对他们的挑战和机遇,让学生了解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人才素质,使他们对自己的素质缺陷得到自我确认,明白提高自己的素质对己对国家的重要意义,从而唤醒学生素质培养的自我意识。

2.加强高校素质教育骨干队伍建设

素质教育能否得到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发挥其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育人功能,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扎实肯干、锐意进取的高素质的素质教育骨干队伍。素质教育骨干队伍包括校内指导教师、校外指导教师和骨干学生,他们是素质教育活动中的核心资源、第一资源和活的资源。素质教育骨干队伍建设的状况影响乃至决定着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否。20多年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学团工作干部为主,以教师为辅的,以校外指导教师为补充的素质教育骨干队伍,他们依靠自身的聪明才智和拼搏奉献,不断创新形式内容,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较好地完成了素质教育任务,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应该承认,目前我国素质教育骨干队伍的状况不容乐观,仍然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主要有:

(1)校内指导教师成分的单一性。校内指导教师几乎是清一色的高校专职团干部和学生政治辅导员。形成了素质教育校内指导教师的“三多三少”现象,即行政干部多,业务教师少;年轻教师多,老教师少;低职称教师多,高职称教师少。“三多三少”是素质教育校内指导教师成分单一性的具体表现,它不符合管理学的基本要求。因为这种单一性一方面不具备“杂交优势”,缺少各个专业领域人才不同思想观点的碰撞,因而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创新;另一方面,没有合理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的队伍就没有强大的生机与活力。素质教育校内指导教师成分的单一性已成为制约社会实践发展的重要因素。

(2)校内指导教师发展的非持续性。在高校的实际行动中,缺乏对指导教师的关注与支持,尚未营造保证他们持续发展的政策环境。素质教育校内指导教师发展的非持续性主要表现为:

第一,没有将指导学生素质教育如社会实践纳入教学工作量考核。

第二,没有建立科学系统的学习培训制度。而素质教育指导教师的培训缺乏科学性、系统性,甚至有的学校没有培训。

第三,缺少对素质教育指导教师的职业化设计。多数学校并没有将素质教育指导教师作为一种职业,若对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大多是临时客串。

(3)校外指导教师配备的随意性。素质教育校外指导教师主要是指由校外素质教育基地从本单位选配的指导大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人员。素质教育校外指导教师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其配备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首先表现为是否配备上,即是否配备指导人员由校外素质教育基地随意决定,而不是必须配备。

其次表现为配备人员数量的随意性,即配备指导人员的数量并非取决于素质教育活动的难度、素质教育活动工作量的大小,而是人为的主观臆断。

第三表现为人员质量的随意性,即配备指导人员较少考虑他们的知识水平、能力结构、思想品德和专业领域,而是随意地将本单位的闲杂人员配备成素质教育的指导教师。

所有这些都对素质教育活动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作用,严重影响素质教育的质量。

(4)素质教育学生骨干的局限性。素质教育学生骨干是学生中的骨干分子,是指导教师联系广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是高校素质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中坚力量。素质教育学生骨干的状况直接影响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当前,我国素质教育学生骨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是人员组成的局限性。素质教育学生骨干基本上由学生干部组成,只有没有班干部的情况下才选择一般同学。也就是说,素质教育学生骨干仅局限于学生干部。应当承认,学生干部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正确利用和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和一定的开拓创新能力,理应成为素质教育的骨干。但忽视普通学生的参与,一方面使多数普通学生丧失了锻炼的机会,打击了普通同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容易使学生干部养成惰性,不去认真研究素质教育的独特之处,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应有作用。

二是学生骨干认识的局限性。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作为素质教育的中坚力量,学生骨干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一旦发生偏差,将严重影响素质教育的教育效果。事实上,目前这种认识偏差明显存在。如有的学生骨干认为组织参加素质教育活动“耽误时间、影响学习”等。为此,应着重做好高校素质教育骨干队伍的甄选、培训和绩效考核工作。

素质教育骨干队伍甄选是指素质教育活动的组织单位在一定时间内,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申请参加素质教育活动的老师和学生在素质教育活动中的表征信息,做出价值判断,并将恰当人选安排在合适的重要岗位上的过程。它是建设高素质的素质教育骨干队伍的第一个环节。从素质教育骨干队伍的结构看,素质教育骨干队伍甄选分为高校素质教育指导教师的甄选、校外素质教育指导教师的甄选、素质教育学生骨干的甄选3个方面,将有助于素质教育骨干队伍配置的科学化,有助于素质教育骨干队伍的优化,有助于素质教育骨干队伍的发展。

甄选的方法主要包括面试、心理测验、无领导小组讨论、组织推荐、申请表分析等方法。素质教育骨干队伍甄选的标准具体表现为管理的欲望、正直的品质、决策的能力、沟通的技能、创新的精神等。

素质教育骨干队伍的培训就是指根据高等教育发展和素质教育活动的要求,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教育和开发活动,提高素质教育骨干队伍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改善工作态度,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培训可以提高素质教育的效率和质量,培训可以增强素质教育骨干队伍工作的信心,培训可以增强骨干队伍对素质教育活动的认同感。培训的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质量至上。培训的一般模式是首先做好素质教育骨干队伍培训的需求分析,其次制订培训计划、选择培训内容、实施培训方案并做好培训的评估。

素质教育骨干队伍绩效考核是指骨干队伍的管理单位(高校或素质教育基地所在单位),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骨干队伍成员在既定时间内所做的工作业绩进行正确的评价,以达到促进和改善组织及个人绩效的目的。素质教育骨干队伍绩效考核的结果为骨干队伍的管理工作提供了依据。素质教育校内指导教师的绩效考核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基础,绩效考核的结果是确定教师晋级、岗位轮换、薪酬、福利、奖惩等重要事项的客观依据,也是制订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依据。科学的绩效管理能使骨干队伍成员更加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弱点,更好地反思自身工作,增强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工作水平。

素质教育骨干队伍绩效考核的原则主要有:实事求是原则、同一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系统性与规范性原则。考核的程序是:

(1)制定素质教育骨干队伍绩效考核的标准。素质教育骨干队伍绩效考核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制定绩效考核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到素质教育活动的特殊性。素质教育具有影响因素的复杂性、活动开展的风险性、绩效表现的内隐性等特点,因而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首先要与素质教育骨干队伍成员进行沟通,取得他们的认可;其次,标准的制定要充分考虑素质教育骨干队伍劳动结果的模糊性,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角度制定标准。

(2)开展素质教育骨干队伍绩效考核工作。素质教育骨干队伍的绩效考核工作要以绩效考核标准为依据,全面收集相关资料事实,据此对绩效进行判断。收集的事实材料一定要全面、准确、详细。根据资料事实对绩效进行的判断,要依据一定的绩效考核原理,保持其科学性、严谨性。

(3)进行素质教育骨干队伍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绩效考核是一种手段和工具,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素质教育骨干队伍工作的质量。因而,必须建立反馈机制,及时地将绩效考核情况进行反馈。通过反馈,骨干队伍成员可以及时清楚地了解自己工作的优点和不足,从而迅速采取修正措施,增强工作信心。对于素质教育的组织单位,可以依据绩效考核结果进行相关的奖惩,并通过对绩效的分析和控制改进成员行为,努力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

(4)提出改进素质教育骨干队伍绩效的措施。在绩效考核结束以后,根据得出的考核结果,分析优秀绩效和较差绩效形成的原因,探讨其内在的规律,提出提高素质教育骨干队伍绩效的措施和方法。对于素质教育绩效考核的结果来说,骨干队伍的成员可以分为骨干型、核心型、问题型和僵化型四类成员。

关键型成员一般既有很高的工作绩效,又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他们是素质教育活动的核心人才,这类成员应重点培养。

稳定型成员也有很高的工作绩效,但发展的潜力欠缺。

潜力型成员工作绩效很低,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还有发展的潜力,应采取措施,激发潜力,提高工作绩效。

淘汰型成员不仅工作绩效很低,而且在未来也没有可能改进他们的绩效,对于这样的成员应予以淘汰(图5-2)。

img24

图5-2 绩效考核之后产生的4种类型的成员

素质教育骨干队伍绩效考核的方法主要有:

(1)排序法,排序法又称序列法、排列法。排序法是由绩效考核人员凭借自己的判断,将素质教育活动中的所有骨干成员,按其相对价值,由高到低排列出来进行评价的方法。按照分级程序的不同,排序法又可分:简单排序法、交替排序法、范例对比法、对偶比较法、强制分配法等几种。

简单排序法是在全体被考核骨干队伍成员中,先挑选绩效最出色的一个排在第一名,再找出次优的排在第二名,如此排序,直到最差的一个排在最后一名。

交替排序法是以最优和最劣两级作为标准等次,采用比较选优和淘劣的方法,交替对人员某一绩效特征进行选择性排序。

范例对比法是通常从5个维度进行考核,即品德、智力、领导能力、对职务的贡献和体格,每一维度又分为优、良、中、次、劣5个等级,然后就每一维度的每一等级,先选出一名适当的人员作为范例,实施考核时,将每位被考核人员与这些范例逐一对照,按近似程度评出等级分,最后各维度分数的总和,便作为被考核人员的绩效考核结果。

对偶比较法是将全体人员逐一配对比较,按照逐对比较中被评为较优的总次数来确定等级名次。

强制分配法是按事物“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规律,先确定好各等级在总数中所占的比例。然后按照每人绩效的相对优劣程度,强制列入其中的一个等级。

排序法是一种最简单的绩效考核方法,其优点是简单方便,省时省力。因而采用这种考核办法的高校相对较多。但当被考核人员数量过多时就难以操作,可能造成绩效考核的不客观。由于素质教育工作的复杂性以及绩效的内隐性,这种方法使用起来往往会造成较多失误,这种绩效考核方法在素质教育骨干队伍绩效考核中一般不予提倡。

(2)关键事件法,关键事件是指使素质教育工作成功或失败的关键事件,或者对素质教育工作特别有效或无效的工作行为。关键事件法是以记录直接影响工作绩效优劣的关键行为为基础的评估方法。评估的记录并非一种标准,而是收集素质教育骨干成员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事迹。此法需给每一待考核成员设立一本“考核日记”或“绩效记录”,由考察并知情的人随时记载。事件的记录本身不是评语,只是素材的积累,但有了这些具体事实作根据,便可得出可信的考评结论。由于影响素质教育绩效的因素较为复杂,如果按照常规的绩效考核方法,则考核的因子偏多,各因子的权重也不易衡定,关键事件法可以克服这些缺点,提供客观公正的考核结果。

(3)行为锚定等级法。行为锚定等级法,是一种将同一职务工作可能发生的各种典型行为进行评分度量,建立一个锚定评分表,以此为依据,对员工工作中的实际行为进行测评给分的考评办法。行为锚定等级法使用起来比较复杂,而且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进行评分表的设计。但是其优点也比较突出:结果比较客观明确,具有良好的反馈效果。由于这种考核办法比较烦琐,目前,素质教育活动中只有较少高校采取这种办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