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概述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概述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3年,诺斯由于在制度变迁理论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是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三大基石。诺斯通过对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史的研究与分析,逐步形成了制度变迁理论,并以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这三大理论基石来构建他的分析框架。诺斯认为的意识形态,是指关于世界的一整套价值观念体系,它为人们提供规范行为的价值和伦理道德准则。

(二)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概述

道格拉斯·诺斯1920年11月5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坎布里奇市。1942年获得加州大学学士学位。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后,诺斯加入美国海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诺斯回到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并于1952年获得了该校的经济学博士学位。1946年,诺斯开始在伯克利任教,1950年成为华盛顿大学教授,1961年担任华盛顿大学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1979年秋转教于美国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1981年至1982年任教于剑桥大学,1983年重新回到华盛顿大学任经济系卢斯(Luce)讲座教授。1993年,诺斯由于在制度变迁理论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斯的主要著作有:《1790—1860年的美国经济增长》(1961)、《美国过去的增长与福利:一种新经济史》(1974)、《制度变化与美国的经济增长》(North和Davies,1971)、《西方世界的兴起:新经济史》(North和Thomas,1973)、《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1981)、《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1990)以及《理解经济变迁过程》(2005)。除上述著作外,诺斯还在一些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从而形成了他的“新经济史理论和大视角的制度变迁理论”[46]

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是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三大基石。诺斯认为,制度变迁理论必须有三大理论基石[47]:①描述一个体制中个人和集团激励的产权理论;②界定实施产权的国家理论;③影响人们对客观存在变化作出不同反应的意识形态理论,这种理论解释为何人们对现实有不同的解释。其中,产权理论是构成制度变迁的核心。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从权力、意志、认知和意识等角度,阐明产权及其结构由谁决定、如何决定以及产权结构如何变迁等原因和条件[48]。诺斯通过对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史的研究与分析,逐步形成了制度变迁理论,并以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这三大理论基石来构建他的分析框架。

所谓产权理论,就是根据产权的概念和性质,研究经济组织和经济组织内部之间的产权结构、边界的确定以及明晰产权对经济人激励作用等方面的理论。它关注的核心是产权如何界定、交易过程产生的费用和激励机制以及资源如何配置等问题。科斯·罗纳德(Coase Ronald)是现代产权理论的奠基人和创始人。所谓产权,从法律意义说就是财产权利(Property Rights),是社会个体或组织凭借其拥有的财产所获得的各种权利的总和,包括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收益权和处置权。产权具有排他性、专属性和竞争性的特性。交易成本或交易费用,是指社会个体或组织在与其他社会个体或组织完成某项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利益损失的总和。交易成本包括交易过程的谈判成本、获取信息的成本、运输成本和签约成本等。诺斯认为,交易成本包括衡量成本(衡量交换物之间的价值)、保护成本(保护权利)和实施成本(监管和实施契约),衡量成本与实施成本是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来源[49]

科斯产权理论的核心是:一切经济交往活动的前提是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实质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行使一定行为的权力。在市场交换中,如果交易费用为零,则产权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就没有影响。产权理论经过其他学者的研究和发展,其影响日益加深,理论本身也不断得到完善。诺斯在制度变迁理论中运用了科斯的产权理论。诺斯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决于是否拥有高效率的经济组织,而经济组织的效率又取决于对产权的合理界定,产权是制度的核心,所有权结构的效率引起经济增长、停滞或经济衰退”[50]。诺斯强调,社会效益与经济人收入最大化之间存在根本冲突。国家和政府总想从社会个体那里获得更多的租金,而同时又总想节约交易费用,以使社会产出效益最大化。由于存在潜在的竞争者和征税的交易费用,国家和政府只得容忍无效产权的存在。同时,由于“搭便车”问题阻碍着改变制度安排所必需的组织发展起来。因此,无效产权也就始终存在着。“搭便车”问题是一种发生在公共财政上的问题,指一些人需要某种公共财物,但他们事先却声称自己并不需要,在别人付出代价去取得以后,他们就可以不劳而获地享受成果。诺思认为,制度创新将是“出自统治者,而不是出自国家成员,因为后者总面临搭便车这个问题。一旦统治者的私人收益超过了统治者的私人成本,调整就势必作出”[51]

诺斯把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纳入制度变迁理论中,是其一个突出的创新。诺斯认为,国家在经济活动中不可能是“中立”的。国家更像一个歧视性的垄断者,区别对待各种成员并对之设计不同的产权,以使国家收益最大化。同时,国家也受其他国家或国内社会个体这样一些潜在竞争者的制约,每个国家都想使自己的成员有更好的境遇。因此,诺斯指出,“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在任何关于长期变迁的分析中,国家模型都将占据显要的一席”[52]。20世纪80年代末,诺斯在制度研究中发现,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不能很好地解释社会中常见的献身精神和利他主义行为。因此,他认为有必要把意识形态理论纳入制度变迁模型中。诺斯认为的意识形态,是指关于世界的一整套价值观念体系,它为人们提供规范行为的价值和伦理道德准则。诺斯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行为方式,它通过为人们提供一种“世界观”而使行为决策更加有效,使人的经济行为受到社会风俗习惯、准则和道德规范的约束而更加公正、合理。他指出:“组织(包括国家)总会对意识形态作大量投资,以提高现存体制的合法性,减少维持现存体制秩序的成本。”[53]

诺斯在对意识形态研究的基础上,概括出了意识形态的三方面特征[54]:一是意识形态是一种节省的方法,个人用它来与外界协调,并靠提供一种世界观,使决策过程简化。二是意识形态与个人所领会的关于世界公平的道德伦理判断不可分割地交织着。三是当个人的经验与他的意识形态不一致时,他便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

在对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诺斯还指出意识形态在制度变迁中会起到如下的作用[55]:①具有确认现行制度的合法性或凝聚某些团体的功能,使制度变迁获得观念上的认同和一致;②减少个人与社会达成协议的费用和成本,减少制度实施的成本费用;③能有效解决“搭便车”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后,诺斯开始研究人的认知行为对人类意识形态的形成以及制度变迁的影响问题。他认为,人类的认知模式与个人经验、沉淀于文化中的经验积累有关。人的认知能力影响人的行为方式和学习效率,进而影响人的意识形态的形成和转变。而且,人的认知模式和知识存量会改变制度变迁的方向,影响制度变迁的快慢,不同的人类认知模式和知识存量造成了社会发展的差异。

综上所述,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56]:第一,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来解释历史上的经济增长;第二,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开创者之一,重新论证了包括产权制度在内的制度的作用;第三,将新古典经济学中没有涉及的内容,作为内生变量运用到经济研究中去。特别是将产权制度、意识形态、国家、伦理道德等作为经济演进和经济发展的变量,极大地发展了产权理论。

【注释】

[1]卫道治、吕达主编:《英汉教育大词典》[M],第336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美〕Martin Carnoy编著,闵维方等译:《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第二版)[M],第548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转引自袁连生:《教育成本计量探讨》[J],第17-18页,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4]转引自柴效武著:《高校学费制度研究》[M],第69页,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5]〔美〕D·布鲁斯·约翰斯通著,李红桃、沈红译:《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财政与政治》[J],第26页,载《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6]祝灵君:《政治学的新制度主义:背景、观点及评论》[J],第87页,载《浙江学刊》,2003年第4期。

[7]W.R.Scott.The Adolescence of Institutional Theory.[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7(32):493-511.

[8]转引自刘为民:《制度变迁的比较分析》[J],第81页,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9]祝灵君:《政治学的新制度主义:背景、观点及评论》[J],第87页,载《浙江学刊》,2003年第4期。

[10]转引自林荣日著:《制度变迁中的权力博弈——以转型期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为研究重点》[M],第31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1]胡海峰、李雯:《对制度变迁理论两种分析思路的互补性思考》[J],第65页,载《人文杂志》,2003年第4期。

[12]L.G.Harter,John R.Commons,His Assault on Laissez faire.Corvallis:Oregon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62.

[13]R·科斯和阿尔钦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C],第253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4]Nelson.The Co-evolution of Technology,Industry Structure and Supporting Institutions[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1994(3):57.

[15]〔美〕道格拉斯·诺斯著,陈郁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第225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16]North D.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3-4,6.

[17]〔美〕道格拉斯·诺斯著:《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第3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18]卫道治、吕达主编:《英汉教育大词典》,第1865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9]胡建渊:《诺思与马克思关于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J],第50页,载《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20]高辉:《制度变迁的演化过程与路径依赖分析》[J],第30页,载《新疆社科论坛》,2005年第4期。

[21]杨绍政:《制度、制度效率和制度变迁》[J],第42页,载《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22]刘为民:《制度变迁的比较分析》[J],第82页,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23]〔美〕道格拉斯·诺斯著,陈郁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第7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24]林毅夫:《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A],第260页,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5]〔美〕道格拉斯·诺斯著,陈郁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第8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26]杨丽:《成本分担: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J],第42页,载《世界教育信息》,2007年第4期。

[27]转引自傅夏仙著:《人力资源管理》[M],第1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28]〔美〕西奥多·W·舒尔茨:《教育的经济价值》[M],第8-9页,曹延享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29]加里·贝克尔著:《人力资本》[M],第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30]〔美〕西奥多·W·舒尔茨著:《论人力资本投资》[M],第110页,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31]杨丽:《成本分担: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J],第43页,载《世界教育信息》,2007年第4期。

[32]杨丽:《成本分担: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J],第43页,载《世界教育信息》,2007年第4期。

[33]Johnstone D.B.Cost sharing in high education:tuition,financial assistance,and accessibility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J].Czech Sociological Review,2003,39(3):351-374.

[34]Johnstone D.B.Cost sharing in high education:tuition,financial assistance,and accessibility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J].Czech Sociological Review,2003,39(3):351-374.

[35]邓大才:《当前我国制度供给现状及制度变迁方式的转换》[J],第67页,载《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36]刘辉煌、胡骋科:《制度变迁方式理论的演变及其缺陷》[J],第42页,载《求索》,2005年第6期。

[37]刘辉煌、胡骋科:《制度变迁方式理论的演变及其缺陷》[J],第43页,载《求索》,2005年第6期。

[38]林毅夫:《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A],第260页,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9]林毅夫:《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A],第260页,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0]高辉:《制度变迁的演化过程与路径依赖分析》[J],第30页,载《新疆社科论坛》,2005年第4期。

[41]刘辉煌、胡骋科:《制度变迁方式理论的演变及其缺陷》[J],第42页,载《求索》,2005年第6期。

[42]林荣日著:《制度变迁中的权力博弈——以转型期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为研究重点》[M],第41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3]刘建辉:《经济:休克疗法之父来华猛赞中国改革模式》[EB/OL],(2004-07-09),http://finance.sina.com.cn/g/20040709/2040862018.shtml。

[44]刘辉煌、胡骋科:《制度变迁方式理论的演变及其缺陷》[J],第43页,载《求索》,2005年第6期。

[45]林荣日著:《制度变迁中的权力博弈——以转型期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为研究重点》[M],第48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6]韦森:《再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J],第745页,载《经济学》,2009年第2期。

[47]邹薇,庄子银:《制度变迁理论评述》[J],第9页,载《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第7期。

[48]林荣日著:《制度变迁中的权力博弈——以转型期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为研究重点》[M],第52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9]彭华:《制度变迁中的成本分析》[J],第40页,载《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50]杨汇智:《诺斯制度变迁理论考察:方法论的视域》[J],第16页,载《求索》,2005年第8期。

[51]邹薇、庄子银:《制度变迁理论评述》[J],第9页,载《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第7期。

[52]〔美〕道格拉斯·诺斯著,陈郁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第21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53]邹薇、庄子银:《制度变迁理论评述》[J],第9页,载《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第7期。

[54]杨汇智:《诺斯制度变迁理论考察:方法论的视域》[J],第16页,载《求索》,2005第8期。

[55]杨汇智:《诺斯制度变迁理论考察:方法论的视域》[J],第16页,载《求索》,2005第8期。

[56]卢栎仁:《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J],第72页,载《产权导刊》,2010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