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体育美的价值
(一)对“美”的释义
《辞海》里关于“美”的阐释,是美学研究的中心范畴。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都有令人愉悦、爱慕的美的存在。对于美的本质、特征,即美在何处,何以为美的问题,历来是美学家争论的中心,并形成多种学派。主要有三种观点:①客观说。认为美是事物客观存在的均衡、对称、和谐等物质属性;美是理念等客观存在的精神属性及其感性显现;美是客观的社会生活等。②主观说。认为美是主观心灵的产物,美是移情的结果等。③主客观统一说。认为事物性质、形状为美提供了条件,但只有符合主观意识时才美。美是用眼睛来看的,美是用心灵去感受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美是自然的人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形象显现,是人的社会实践的产物,确证了人的思想、情感、智慧、才能和愿望。它是主体与客体、客观性与社会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体,具有形象性、可塑性、发展性、丰富性、独特性、感染性、愉悦性等特征。包含内容美与形式美两个要素,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不同形态。它是审美的对象,美感的源泉,随着人类审美实践和感知、创造美的能力的发展而发展。人们对美的判断也受时空发展的影响,古时中国曾经以“胖”为美,如今人们更加注重身体的匀称,讲求和谐美。
(二)东西方对“美”的理解
西方古典美学自古希腊时代开始,已形成一些比较流行和经典的学说:①美在形式(毕达哥拉斯);②美在于和谐(赫拉克利特);③美在效用(苏格拉底);④美在理念(柏拉图);⑤美在于分享神的光辉(普洛丁);⑥美在上帝(奥古斯丁);⑦美是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些性质(博克);⑧美是关系(狄德罗);⑨美是感性知识的完善(鲍姆嘉通);⑩美是游戏冲动的对象(席勒);瑏瑡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瑏瑢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桑塔耶纳);瑏瑣美是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等等。中国古典美学对于美的求索之路,和西方美学相比,少了一些神学和科学的味道,弥散着浓烈的伦理关怀和诗性志趣,悬置知识论而趋向智慧论。中国古典美学垂青于“美”的字眼,而以空灵飘忽的瞬间印象巧妙地发表对于美的直觉感受。东方美学对于美的追问,美飘逸于可信世界与可爱世界、此岸与彼岸、自然与艺术、现象与本体、物质与精神之间,让人充满渴望、幻想和灵感,可望而不可即(颜翔林,2008:23-29)。东西方对“美”的理解,受中西方文化影响较大,不能妄加评论孰是孰非,孰优孰劣,但都反映出人类对美的向往。
(三)体育美的特征
体育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文化活动。体育能够从远古的人类劳动、军事斗争、宗教祭祀等活动中发展而来,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体育本身的美的集合。体育塑造完美的身体,身体美;体育彰显的力与美体现了运动美;体育项目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观赏美;体育本身是一种实践型人文活动,体现人文美。皮埃尔·德·顾拜旦(2008:138)在《体育颂》中写道:“啊!体育,你就是美丽!你塑造的人体,变得高尚还是卑鄙,要看它是被可耻的欲望引向堕落,还是由健康的力量悉心培育。没有匀称协调,便谈不上美丽。你的作用无与伦比,可使二者和谐统一;可使人体运动富有节律;使动作变得优美,柔中含有刚毅。”这样的描述堪称是对体育塑造美的最深刻的诠释。
1.身体美
健是美之根本,健是力之前提;力是美之核心,力是健之风采;美是健之升华,美是力之神韵(黄进,2011:122-125),这是关于“健、力、美”的描述。人们常说:“小康,首先要健康。”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中,身体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享受了挥洒激情的生命力的身体美。身体美反映的是自己的身体状态,以自身为对象。说到身体美,什么样的身体才美?美在什么地方?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身体变得更美?
身体美不仅指外在的人体轮廓所表现出来的人体美,而且包含许多人体美所不能涵盖的内容。身体作为现实生活中一种独特的审美对象,与体育活动这种社会文化现象有不可分割的关联(胡小明,2009:60)。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倡导美、欣赏美、创造美的今天,大力倡导身体美,可以提高人们锻炼身体的兴趣。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民族对美的价值判断都不一样,今天,我们所倡导的身体美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体型、骨骼、肌肉、皮肤、毛发、形体乃至表情等,这也得到了广大艺术家不同程度的认同和关注。
关于人体美,古希腊文化传承下来的“黄金分割”和“头身比例”学说对后世的审美标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黄金分割”即整体与较大部分之比,等于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之比;“头身比例”是指头部与身长的比例。应用到人体美的标准,举例如下:人体肚脐以下部分与肚脐以上部分之比,等于整体与肚脐以下部分之比为“黄金分割”是最美的;头身比例以1∶8为公认的最美比例(黄立安,2011:84-97)。虽然这种比例受地域、文化以及艺术表现需要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而并非唯一标准,但总体上讲具有普遍的参考意义。
(1)体型。体型即人类身体结构的类型。体型主要决定于骨骼的组成与肌肉的状态和机能,有严格的科学性(胡小明,2009:60)。决定体型美丑的主要因素是遗传对人体骨骼比例以及脂肪蓄积和肌肉发育程度的影响。体型不是一成不变的。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谢尔顿(Sheldon)经过研究,提出了人的气质与体型有密切关系。他对4 000名学生进行了不同部位的拍照,发现体型上的一些变化,并将它们分成三组:①内胚叶型——其特征为肥胖,体态松弛,乐观,反应缓慢,脂肪堆积,身体结构、骨骼肌肉等往往比较弱,有高度发达的消化系统。②中胚叶型——其特征为四肢和肌肉发达,身体强壮,好动,体态线条分明,心血管发达,有较厚的皮肤和大的毛孔,富有竞争性。③外胚叶型——其特征为瘦小细长,体态呆板,反应迅速,感知极为敏感,具有较差的保护神经体系,容易疲劳。谢尔顿按学生体型进行分组,对他们进行全面的分析,把他们的气质也归为三类,即:①体内型——相当于内胚叶型,这种类型的学生体态松弛,善于社交,追求舒适。他们喜欢得到较好的评价,情感反映良好。为了满足消化系统的需要而喜欢食物,几乎达到贪食程度。②躯体型——相当于中胚叶型,这种类型的学生具有外倾性格,当激发动机时,能注入巨大的动力和体力活动,能经受严酷的考验,通常在身心两方面都具有较高的耐受力。③胸髓型——相当于外胚叶型,这种类型的学生具有内倾性格,容易受抑制。他们躲避人们的注意,能克制情绪外露,并喜欢一个人独处。他们对一些习惯以及诸如饮食、运动等能够加以克制(胡小明,2009:81)。
谢尔顿提出的气质与体型有关的理论为我们研究身体提供了参考。人体测量学认为,体型分类有若干种,划分时,最好是综合考虑脂肪蓄积、肌肉发育、身体比例、背脊形态、胸廓与腹部的形状等特征,同时应注意男性和女性在体型上的差别(邵象清,1985)。端正、匀称、强健、协调的体型能带给人愉悦的美感。健美的体型反映出民族体质的增强,表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经常进行体育运动,能逐渐改变、塑造人的体型,从遗传学的角度讲,长期的普及群众性体育活动,能使人的体型一代更比一代美。我国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是利国利民、千秋万代的大事。
(2)骨骼。我们都知道,成人骨头共有206块,分为头颅骨、躯干骨、上肢骨、下肢骨四个部分。其中,颅骨29块、躯干骨51块、四股骨126块。由于骨在人体各部位的位置不同,功能各异,所以,它们的形状也多种多样,分别被称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成年人骨的重量约为体重的1/5,身体的比例几乎都是由骨骼的形成状况所决定的,体型的美丑与骨骼有重要关系。体质人类学工作者和考古工作者研究人体有一种方法叫“透人见骨”。所谓透人见骨,就是指看到生活中的人就能知道其人骨形态、骨骼特点,在体质人类学工作者眼中,每一个身边的人都可以被“透视”为去掉血肉的人骨。这项能力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域现生人群的种族特性、人体形态特点(方启,2011)。
在肢体核心起支撑作用的骨骼的长度,决定了人体外部体型匀称与否。人体最长的骨头是股骨,即大腿骨,它通常占人体高度的27%左右。畸形的骨骼所表现出的身体形态肯定是丑的,人类维持自身平衡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骨骼肌,骨骼肌的力量对于控制身体姿态起决定性作用。研究证实,经常参与体育锻炼能使骨骼发育得更好,骨骼肌更加有力量,对人体体型体态起重要作用。
(3)肌肉。人们经常为肌肉发达的运动员而喝彩,他们拥有健美的肌肉,身体线条优美,这是力与美的象征。人体的肌肉,主要是以骨骼肌为主,约占身体重量的40%。
人的身体比例因骨骼受先天遗传影响而相对固定,身体形态则可以因为肌肉体积的大小而发生变化。体育活动能有效地改变肌肉的发展,体育锻炼对于身体美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肌肉运动主要是以肌肉的收缩为主,运动收缩的能量直接来源于三磷腺苷——ATP,从ATP裂解成ADP和磷酸同时释放能量,就是肌肉收缩的能量来源。ATP在肌肉中的储存和连续再合成成为维持肌肉收缩、保证肌肉运动进行的重要条件(李春福,2008:106)。长期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其肌肉张力更大,对塑造体型、保持体型作用巨大。
(4)皮肤。皮肤美,主要取决于三个要素:颜色、光泽和洁净。身体状态好,体质健康,皮肤新陈代谢旺盛,血脉畅通,水分充足,皮肤会呈现出美丽的光泽,给人以美的感觉。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增加血液中的红细胞,使皮肤红润;在适量的户外运动中,人体接受大自然阳光、水和空气的沐浴,皮肤呈现出较好的光洁感。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人体通过皮肤焕发光彩,因而赋予人类的美以百般的魅力。他觉得再好的绘画颜色都不足以表现肤色的自然美。所以追求人皮肤的自然美、健康美,才是皮肤审美价值的标准。
(5)毛发。洗发水的广告总是占据了很大的电视广告内容。这也说明,头发在身体美中也是不可忽视的。毛发集中于头部,这是视觉感受最为显著的位置,人的眉毛、睫毛、胡须备受人们重视,经常加以修饰。一个“不修边幅”的男士会被认为是不爱美、不爱整洁的人;一个“秃顶”的男士,人们习惯叫他“地中海”发型;形容一个女孩子的美,我们会用到“一头飘逸的长发”“长长的睫毛”“弯弯的眉毛”,等等。
荷迦兹在《美的分析》中认为,留有头发主要是为了装饰,头发凭着自己的自然形态或靠理发师的帮助,在一定程度上完成这个任务。卷曲的头发本身就是美,发卷自然交错形成波纹和各种花样,使眼睛看看舒服而乐于追逐它们,特别是它们被微风吹动的时候。荷迦兹提及的卷发是就欧洲妇女而言的。他在文中还强调说明,我们假定把这些头发弄乱,它们就会变得很不好看,因为眼睛没有出路,不可能去追寻这样多的没有秩序的、没有条理的、混乱的线条(胡小明,2009:84)。
发型的可塑性强,运动员的发型要体现动中之美。热爱足球的人大都熟悉前米兰功勋、三剑客之一的辫帅古力特,他除了精湛的球技之外,还有一头吸引人眼球的小辫子。还有很多发型典型的运动员,如伊基塔、瓦尔德拉马、希曼、罗纳尔多、田中斗莉王、戴维斯、哈姆西克、贝尼特斯等,只要一提到运动员的名字就会想起他们特别的发型,而他们的发型也成了他们的身份特征之一。女运动员要依据运动项目来考虑自己的发型,既要给运动增加美感,又不能影响运动。
(6)形体。形体即身体的形态或状态。形体,国际健美界称之为舍宾(或舍宾格),是英文Shaping一词的音译,可直译为轮廓或形态(胡小明,2009:85)。现实生活中,无论男女老少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健美的体态,特别是青年人更加渴望自己有一个完美的体态。生理解剖学认为,形体是指人的身体形态、体态,是由体格(身高、体重、胸围)、体型(身体各部位、各围度之间的比例)、姿态(指人的坐、立、行等基本活动的姿态)三个方面构成。优美的姿态不仅能充分表现体型美,还能体现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气质,体现人的内在美。从构成人体的要素中可以看出形体美是一种综合的整体美,是由健壮的体格、完善的体型、优美的姿态结合起来展示的和谐美(连瑞华,2001:53-57)。
优美的形体能够使观赏者产生美好、积极而有生命力的情愫,从而产生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从美学的角度讲,健康的身体就被视为健美,而健美的身体是通过正确的、远离痛苦的、令人享受的积极活动而形成的。只有在保证健康、给人幸福的基础上,人的创造、创新潜能和智慧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培养,在任何时候都会显示出勃勃的生机和创造力。马克思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心理学家弗兰克尔认为:“如果人能发现生命的意义和责任,就永远不会忧郁、焦虑、空虚和堕落。”可见,好的心情能奠定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能培养好的心理素质(张秡,2011:20-21)。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尤其是形体训练,对身体美的比例均衡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能够增加胸背部肌肉的体积,消除腰腹间沉积的多余脂肪,使身体丰满而富有曲线美。还可以培养高雅的气质和风度,凝聚精、气、神。学会欣赏美,用美的心灵欣赏自己,多锻炼,塑造更加完美的自我。
2.运动美
运动美是人体在运动活动中展现出来的美。马莉等(2005:138-140)认为:“运动美的传递是一种非逻辑、跳跃式的以感性为主的理解、表达、传递及接受的方式,主要是在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以形象化的方式来整合传递的,在这个过程中对它的解读尤为重要。”人体在运动中,通过形体变化所展现出来的动态美,比如精湛的技术动作、高超的战术、充分的表现力、优美的姿态、充沛的体力、顽强的意志品质、拼搏的精神等都体现了运动美的特征。
左新荣等(2007:175-177)认为:所谓运动美,是指“人的身体运动在体育运动中表现的一种动态性的操作过程美,是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映和体育美的典型形态”,身体美是此种典型形态美的基础,是人体在体育活动项目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体育性质的身体运动美。其总体内容包括“动作美、技术美、战术美”,但如此三个方面所发挥的完美程度则具体落脚在“技巧美、变化美、造型美、速度美、跳动美、力量美、活力美、表现美”等方面。就具体的体育活动项目而言,“不论是直接发源于劳动、游戏还是健身,一旦能被公众接受、能被社会传播,它就会凝结成为社会的文化形式和审美对象,由此其独特的竞技结构和独特的竞赛程度也就成为科学研究和体育美学研究的对象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体育所进行的诸多项目的技术教学,既是一种严肃认真的知识传授和文化教育,又是一种唤醒青年一代运动美的一种激情教育。
一般来讲,作为身体活动的竞技特征有四个方面:一是必须包含身体的力量和技巧,且是充满活力的;二是必须包含竞争或挑战成分,无论其表现形式是抽象还是具体;三是规则化,具有较为完整的规则和游戏策略;四是它必须包含于社会化进程中。而花样繁多的其他休闲和娱乐活动都不符合竞技的界定标准(胡小明,2009:98)。
3.观赏美
体育运动具有观赏美,首先是因为体育的美感,人们觉得美,感觉美。感觉是人类心灵的首要触角和美感形成的感性起点。美、美感和美学都反映人的感性、感觉的内涵,审美活动可以包括感性活动和理性活动,然而它最重要的是一种诗性活动(颜翔林,2008:310)。视觉是生命存在的第一感觉和最重要的感觉,当然也是美感的第一感觉和最重要的感觉,换言之,是美感的第一来源和最重要的来源。美感的直觉是动情的,美感具有愉悦性,是一种愉快感。康德在《判断力判断》一书中,提出了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即无利害而生愉快、非概念而又有普遍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共感性。至今仍有助于我们理解美感的特征(胡小明,2009:160)。他认为:“当人们在讨论某个对象美丑的时候,人们并不想知道事物的存在是否受到自己以及别人的关注;人们想知道的是,我们如何通过直接的观察,关注或者说反省去评判一个事物。”正是基于这一发现,人们才开始将“美”用于鉴赏研究。还有一种说法是,人们在看到自己喜欢的球队打出一场漂亮的比赛,或是自己喜欢的运动员在比赛中创造了一项新的世界纪录时,自己心中也会油然而生一种无法比拟的胜利的快感,这种感觉会激发人的积极向上的精神。一场令人兴奋的比赛结束,离开体育场时,人们会情绪高亢,心情愉悦,甚至会感到一种激昂的自我意识。
(1)体育美感的普适性。体育美蕴含在丰富的体育活动中,桑塔耶纳认为:“人体的一切机能都对美感有贡献。”体育运动能给人提供一个适于健康、丰富多彩、令人欢悦的环境,有利于形成自制、快乐、坚韧、敏锐、自信、合群和从容不迫等健康性格特征,实验证明,这是一种有效的,具有教育作用和心理治疗价值的实践活动,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的临床治疗中(胡小明,2009:164)。
人在体育运动中所展示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是身体运动能力的表达。在运动中通过力与美的结合,将各种高超动作展现出来即是表现美。体操运动员将力与美的结合展现得最为充分,男子单杠的大回环,男子吊环的十字支撑、直角支撑,男子鞍马的特点:力量、近乎完美的平衡、柔韧、时间感,以及动作的优美性,前、后全旋,交叉,并且要在鞍马的整个长度上做动作;女子高低杠的腾空翻转以及脱手再握杠,自由体操和跳马的空翻以及在各成套动作中展现出来的难度的连接,将力与美充分结合;艺术体操运动员在动作过程中表现的刚柔相济,既体现了女性柔美的一面,又能通过跳跃翻转展现出力量的一面。而这种完美的展现是依靠人体的柔韧、力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来完成的,有的体育项目如田径、游泳、球类等,主要是为了展现人的综合能力;排球比赛,队员们敏捷的移动、有力的跳跃、快速的扑救、准确的传球、拦网、攻球手跳起甩臂鞭打扣球;篮球抢篮板球、扣篮、快速移动过人、精准的传球等都是体育运动中的表现美,是力与美的完美展现。
力量,是人体肌肉紧张收缩时体现出来的能力,是身体素质的基础。举重、拳击、摔跤、推铅球、掷铁饼等比赛,比的是力量的大小;速度,是人体单位时间内进行快速移动的能力,跑步、竞走、游泳、划船等比赛,是速度素质的较量;耐力,是人体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进行的肌肉活动能力,如参加马拉松比赛、长距离游泳、高山滑雪等要求运动员具有比较好的耐力素质;灵敏性,是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快速随机应变的能力,灵敏素质是许多运动项目的必备要求,如击剑、拳击、滑雪、冲浪、体操、篮球等,足球运动员带球晃过防守队员射门,篮球比赛中的切入、急停、空中投篮等,要求运动员迅速地判断,不断地改变和控制身躯姿势,维持人体平衡,以便实现运动目标,这些都对运动的灵敏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柔韧性,是人体通过关节、韧带和肌肉等活动的幅度和角度,幅度和角度越大,说明柔韧性越好,身体越不容易受伤,因此,柔韧素质非常重要,良好的柔韧性可使人体不易受伤。在艺术体操、竞技体操、跳水等比赛中,柔韧性好可以使动作舒展柔美,运转自如,潇洒大方,刚柔并济。人的各种身体素质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冯玉娟,2012:197)。
体育锻炼必须身体力行,没有人可以代替。因此,人们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具有实践性,体育运动的方式作用于人体本身,使之受到合理的冲击,让肌体得到锻炼;竞技运动则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也更具观赏性。体育比赛的吸引力不仅仅在于比赛的精彩、激烈,还在于具有悬念之美,任何一项高水平的运动竞赛,不到最后关头,很难预测比赛的结果,比赛的节奏牵动着观众的心,就如美国职业篮球联盟联赛(简称NBA),每一场比赛都悬念迭起,更增强了比赛的观赏性。一位著名导演曾经说过,任何一部奥斯卡大奖的影片所具有的悬念都不能和任何一场体育比赛的悬念相媲美(李红,2012:76-81)。在伦敦奥运会男子足球比赛中,夺冠的最大热门球队巴西队,以1∶2不敌赛前并不被看好的墨西哥队,蝉联了奥运会男子足球决赛的亚军。体育竞赛具有娱乐性,体育竞赛是一种竞争性的虚拟游戏,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冲突与危险被真实地模拟,身体极限能力的竞争制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刺激着参与者及观赏者的神经,但是由于这一过程会始终在安全的模式下进行,对抗和竞争最终将只会是一次体验,输赢过后没有人会因此受到伤害,正常的生活仍将继续(胡小明,2009:193)。尽管在这个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有违本源的事情,但那毕竟只能算得上是一点点瑕疵而已,没有必要过分地渲染。正如我们欣赏孔雀开屏,完全没有必要去过分注意孔雀光秃秃的屁股。
(2)学会欣赏体育美。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闲暇时间,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花钱流汗买健康”成为一种时尚,观看和欣赏体育赛事也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新闻传播如此快捷的今天,人们通过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等媒介观看各种精彩体育赛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人们会亲临赛场观赛,体会现场的紧张气氛和竞赛氛围。这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在物质生活富裕的情况下,对精神生活追求的体现。在欣赏精彩激烈的比赛现场,我们还不时会看到政府官员的身影,这说明我们社会的进步、开放和民主。体育的美感和体育带给人的快乐是我们欣赏体育美的源泉。
欣赏是主体对客观存在的一种审美活动,只有鲜明、具体、生动的形象才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因此体育欣赏离不开体育运动本身具体的形象载体。马克思曾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体育欣赏亦是如此,从表面上来看,体育欣赏属于一种感性体验活动,似乎与理性、知识及其他各方面的素养并无直接关系,但实际上体育欣赏能力往往是一个人全面文化艺术修养的体现,体育欣赏者在欣赏体育时所获得的审美感受,是其长期积累的知识、观念、趣味等众多因素在一瞬间以感性方式展现出来的结果(王林 等,2006:102-105)。欣赏体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理性认识阶段和参与体育活动阶段。体育美的欣赏是一个知觉、体验、认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欣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这些主观条件包括:一要具有必要的美学修养,包括对体育美学基本理论的理解、把握,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及文化、道德修养,以及运动体验和生活经历等。二要有必要的体育基本知识。三要有一定的审美心境和美的心底。四要以进步的审美观为指导(胡小明,2009:164)。
体育欣赏是一种美的活动。人们通过对体育运动竞赛、体育表演、体育艺术作品的欣赏,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从而既感到身心欢欣、愉悦,又受到体育精神的鼓舞,获得良好的教育。通过欣赏体育美,培养和提高人的人文素养,提升人们对体育文化内涵的认识(盛建平,2005:149-150)。
①体育欣赏的内容。体育欣赏的内容十分丰富,有的欣赏速度力量的激情释放,有的欣赏姿势优雅的翩翩舞蹈,有的欣赏体育场馆的建筑风格,有的欣赏体育竞赛中裁判的精准执法水平,有的欣赏各式各样的体育服装,等等。
体育欣赏可分为运动技术类和理论知识类两种,运动技术类包括:运动员技术、战术的发挥;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展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表现;运动员比赛作风和道德品质、精神风貌;运动员健美体态、气质和运动服装;运动项目竞赛规则的发展演变;裁判员的执法水平与作风。理论知识类包括:社会发展的角度;文化学的角度;历史学的角度;美学的角度。
体育场馆的建筑风格是欣赏体育美的又一个层面,不仅需要体育美学的知识,还需要建筑美学的知识。例如,北京奥运会的“鸟巢”“水立方”,伦敦奥运会的“伦敦碗”都有很强的代表性。可以说每一座大型的体育场馆都是一座艺术展品,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体现了体育发展的杰出贡献。现代科学技术在体育器材的研发与应用上发挥了十分突出的作用,各种体育场地、体育器械、体育用品无不包含着科技的力量。
②欣赏体育美应具备的素养。中国有句俗话:“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决定了体育欣赏者必须具备相应的体育知识。因此,作为欣赏者,首先要认识到体育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仅仅是一种竞技比赛。体育运动具有文化的特征,包括价值观念、运动知识、运动规范和体育设施等。学习了解体育竞赛项目的技战术特点和竞赛规则,每一个体育项目都有自己的技术特点和战术体系,比赛规则也各不相同。以网球为例,网球属隔网运动项目,在一个固定的场地上分双打、单打,双打场地的边线长23.77米;端线长10.97米,宽0.10米;网柱高1.07米,安置在双打边线外0.914米处;如果单打比赛在双打场地上进行,需要用两根1.07米长的单打支柱支撑,单打支柱应距单打边线外0.914米;其他与单打场地相同。网球比赛计分的办法为一局中的计分,第一分为“15”,第二分为“30”,第三分为“40”,第四分“一局结束”。如果运动员/队赢得4分并且净胜2分(比分4∶0,4∶1,4∶2)时,则赢得该局。如果运动员/队均赢得3分,此时为“平分”。平分后,赢得下一分的运动员/队“占先”;如果该运动员/队再赢1分,则赢得该局;如果他们的对手赢下第2分,则依然“平分”。在“平分”后,运动员/队需要连续净胜2分才能赢得该局。在非正式比赛中,有时采用“无占先”法,即在平分后只要一方先得1分就胜此局。
一盘中的计分,先胜6局且净胜2局(即6∶0,6∶1,6∶2,6∶3,6∶4)的运动员/队,才赢得该盘。如果局数比为6∶6,则第13局一般采用“抢七”局的办法。“抢七”局,先获得7分并且净胜2分(7∶0,7∶1,7∶2,7∶3,7∶4,7∶5)的运动员/队赢得该“局”和该“盘”。否则,这一局必须继续进行直到一方净胜2分为止。在“抢七”局中,该轮及发球的运动员首先发第一分球,他的对手接着发第二、第三分(在双打比赛中,对应的队发第二、三分),然后按照这个顺序双方轮流连续地发2分直到决出胜负为止(在双打比赛中,该盘中每位运动员的发球顺序应相同)。在“抢七”局中先发球的运动员/队在下一盘的第一局中成为接球员。“抢七”局中双方运动员比分为6分及6的倍数时,需交换场地。(李海 等,2007:132-133)了解了比赛项目的规则是欣赏体育比赛的第一步,还要热爱这个项目,最好参与到这个项目的运动中去。
加强个人修养,文明欣赏比赛。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因喜欢一个人而喜欢一个项目,进而喜欢一个运动队;就像喜欢姚明一样,因为喜欢姚明而喜欢篮球,进而喜欢休斯敦火箭队,也因为有了像姚明这样的运动员明星,中国观众对美国NBA的关注度才会空前的火热。因为有了刘翔,田径110米栏备受关注,一时间观众的热情、商家广告目不暇接;而刘翔的两次奥运会因伤退赛,更是引起了众多观众的一片质疑之声,其实,这是很不理智的。竞技体育是残酷的,人们只看到了成功的无限光环,却没有人能够理解失败的痛楚。而实际中,成功的背后有无数次的失败铺垫;然而人们对明星的要求近乎苛刻,只接受成功的他,不理解他的失败。这实际上是我们欣赏比赛的素质不高所导致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欣赏体育美的素质会不断地提高,通过舆论引导和各种主流媒体的宣传,再加上自身的不断学习,人们的体育审美能力也会不断加强。
③体育赛事观赏礼仪。礼仪,是人类文化的结晶、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祖辈传承的丰富遗产。所谓礼仪,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牛锦山,2010:70-73)。
体育赛事观赛礼仪是指人们在观看体育活动或比赛中所应具有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观众的体育赛事观赛礼仪素养不仅反映国民素质和文明水平,更与体育比赛的良好运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体育比赛中,观众的角色不仅是赛事的旁观者、欣赏者,更是重要的参与者。他们的言行对场上的运动员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一流的观众能为运动员提供良好的竞技环境,并能通过适当的语言或声响激发选手的斗志、鼓舞他们的士气。而缺乏相关赛场素养的观众的行为则会打扰、阻碍运动员的发挥甚至可能使整个比赛无法进行。竞技场上,由于观众的不雅行为、不当行为、过激行为而导致比赛无法进行,甚至酿成事端的案例不胜枚举。因此,体育赛事观赛礼仪素养水平的高低,对比赛本身也显得尤为重要,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邓惠,2009:11-13)。
根据体育比赛的实际情况,可以将观看和欣赏体育比赛的礼仪和基本要求分为三个方面:a.入场礼仪,要求观赛者着装整齐、准时入场;b.观赛礼仪,热爱国旗、敬仰国旗,举行升旗仪式时,要肃立行礼,尊重大赛贵宾、尊重裁判员、尊重运动员、了解比赛项目规则、注意细节、正确对待比赛输赢;c.退场礼仪,观众应尽量避免提前退场、按秩序地退场,不在比赛场地逗留。
在观赛中,要根据比赛项目的特征,对“光”“声音”要有严格的控制,尽量在有些比赛项目中避免来回走动或者跑动。例如,体育项目在比赛时对光的要求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全场比赛进程中“光”的特殊要求,即比赛过程中场内的灯光自始至终不能有变化,因光的变化可能会分散运动员的注意力,影响竞技水平的发挥,要求观赛时严禁使用照相机的闪光灯,如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射箭、射击、游泳、体操、马术、台球、滑冰、排球、击剑、举重、棋类、柔道、摔跤、跆拳道等项目;另一种是在比赛的过程中,观众可以使用闪光灯照相,但在特定的时期却不能使用,如篮球比赛中当篮球运动员在执行罚球时,不准使用闪光灯照相,以免影响运动员罚篮的准确性。再如,大部分竞赛项目在比赛的过程中允许观众为运动员加油助威,但有些竞赛项目在比赛时却禁止观众发出嘈杂的声音,如棋类、羽毛球、网球、射击、体操、乒乓球、马术、举重、滑冰、台球比赛。特别是棋类比赛,运动员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赛中去,一旦有声音,就会使运动员分心,以致影响比赛。而有的竞赛项目则要求观众观赛时在合适的时机给运动员加油,以利于其竞技水平的发挥。例如,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比赛中,观众只有在一个球比赛完成,场上处于死球的时候才可以呐喊助威;田径、自行车、游泳等需要发令的项目,则要求在发令时保持安静;而田径比赛中则要求观众迎合运动员的比赛节奏发出有节奏的声音,有助于运动员发挥成绩(李旭武 等,2009:10-12)。如此等等,都需要观赛者对观赏此项比赛的礼仪规范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知。
一场比赛,如果偌大的看台上没有观众,或者观众的人数不多,那么,这场比赛本身就是乏味的,意义也不大。体育竞赛或者体育表演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人们呈现出一场精彩的体育赛事,让观众花时间、花钱观赏比赛,为赛事埋单,而一场好的比赛往往也是一票难求。然而,一些观众的观赛素质不高,或者过激行为也引发了运动员和观众、观众和观众、运动员和运动员、运动员和裁判员等之间的矛盾,影响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所以,不断提升国民素质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于观众来讲,就是要提升对观赛项目文化的理解,加强项目观赛礼仪的普及宣传,注重观赛礼仪。
4.人文美
体育活动中的人文美蕴涵于体育文化之中。现实生活中,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往往更有活力、更有风度、更有气质,给人带来愉悦的审美感受。事实上,人文美在体育运动中大量显示于活动的个体的人身上。从美学的角度看,体育是人类创造的身体文化(胡小明,2009:154),是美化物种的最佳方式,是维护人体健康的积极手段,表现为健康的人文之美。健康美,首先是个体身心健康,充满生机与活力,社会适应能力强,能与人和谐相处,人生态度积极乐观。
通过体育运动,能够很好地彰显出人的个性。使个体在言谈举止、处世态度、情趣意志、文化修养、道德情操等方面都体现出一种美。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节奏加快,人们在很多时候都会以体育运动的形式来达到使自己身体美化的目的,参与者与观赏者在身体和视觉上的愉悦感受,使情感得到升华。
个人之间不竞争,没有进步;群体之间不竞争,没有发展;物种之间不竞争,没有前途(胡小明,2009:150)。体育运动强调竞争,鼓励参与者之间通过合理的规则进行竞争,竞争是体育运动不断发展的源动力。在集体体育项目中,运动员彼此之间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比赛项目,为胜利欢呼,因失败痛苦,大家感谢对手成就了自己,也感谢对手磨砺了自己,这都是运动员的真情表露。总之,体育运动之间的竞争是公平的竞争,和平、友好、团结、进步是催人奋进的号角,是人类积极进取的正能量。1988年第24届汉城奥运会上,加拿大帆船运动员勒米厄在小组比赛中领先居第二位时,为了抢救一名落水的新加坡运动员,最后名次落到21位,被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授予荣誉奖章。在授予仪式上,萨马兰奇给予勒米厄高度评价:“你以你的体育道德、自我牺牲和勇气,体现了奥林匹克理想的一切正义价值。”(朱建刚,2006:96-98)
我国民族体育人文内涵注重修身养性,体现“天人合一”和“谦爱”的哲学思维观,强调性命双修,心身并育,内外结合,动静相生,上下相随,左右相依,阴阳消长,谋求人同外界在和谐中进行物质与能量的自然规律转换,从而实现人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与完善(胡永南,2005:1023-1025)。在体育文化之中,人类的自由体现在人作为文化主体,不断追求主体超越性的精神之美。体育人文之美是主体的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形式。追求体育人文之美是追求一种生活,我们可以对它加以感受。总之,美既是我们的状态,也是我们的作为(翁中清,2009:94-99)。用美来塑造自我,完善自我,享受人之为人所应具有的文化的主体性、超越性。
(四)体育审美观
人类天性追求美。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美更令人喜爱、陶醉、神往的了。面对美,人们“可以看到人本身的力量、智慧与才能、目的和理想的实现,可以感到自由创造的巨大喜悦”(杨辛 等,1989:154)。“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在《美学》中认为“美是感性知识的完善”,把美看成是低于理性的存在形式,而美学则是研究“感性”的学问。希勒用“游戏”概念为美的阐释带来了崭新气象:“美就是游戏冲动的对象。”“只有游戏,才能使人达到完美并同时发展人的双重天性。”黑格尔对于美的定义最为有名:“美就是理性的感性显现。”桑塔耶纳以自然主义的态度提出新看法:“美是一种价值。”“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克罗齐则赋予美一种纯粹心灵的结构:“美即直觉的表现。”与此相关,艺术也就是直觉的抒情表现。车尔尼雪夫斯基把目光转向客观的现实存在,获得一种感性化的美学见解:“美是生活。”他对“生活”这一概念给予具体的美学诠释:“任何事物,我们在那里看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颜翔林,2008:21-22)这些都是西方古典美学理性主义对美的简略回答,从本质上思考美的存在,通过主体、客体和主客体综合三条路径寻找美的存在。
在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中,一直贯穿着儒家和道家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这就使得一方面,中国人注重养生,一切都以“和谐”“礼让”“中庸”作为核心思想,也使得传统体育文化被纳入到“不争”的体制中,始终贯穿着等级森严的“礼系观”和“嬉戏观”;另一方面,中国人一直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生存困境,因此在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和生存困境作着反复的斗争,用社会革命这种方式来摆脱困境,这种动荡背景造就了传统体育文化在刚刚出现一些“新鲜气象”的时候,又被无奈地卷入到下一轮的颠覆之中,这就形成了传统体育文化内容形式繁多但往往不能深入进行,而逐渐形成了超稳定的形态。因此,传统体育文化究竟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过程起多大的促进作用,就成为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预设价值(潘捷良,2006:73-75)。这也深深地影响了人们传统体育观的形成。所以,在谈到人们的传统体育审美观时,不得不用浩瀚的历史文化来美化自身。
秦双兰(2007)的研究,总结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审美观念的流变过程:①先民时期的体育审美观念,宣泄情感、注重动作的形式美表达、欣赏“动以养生”;②夏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体育审美观念,崇尚力量、武器“礼器”化、动作的技艺化、“智力”体育的提倡、娱乐养生;③秦汉至隋唐时期的体育审美观念,继承“尚力”传统,体现恢宏大气、武艺与技巧并存、开始鄙视武力、棋类智力体育成为汉文化的标志、导引养生科学化;④宋至明清时期的体育审美观念,体育审美的技艺化定位、力量、对抗性项目的技艺化、武术、运动的自然和谐、运动的享乐、体育的“柔”性发展、智力体育进一步发展、导引养生趋于完善;⑤近、现代的体育审美观念,中国传统体育到近代除了武术之外,基本零落不堪了,现代体育发展是中国体育有史以来发展速度最快,成就也最辉煌的时期,但没有形成自己的体育审美观念;⑥传统审美观念与当今体育,融入了积极和健康的身体审美、审美主流更加关注全民健身、确保优势项目、提升弱势项目。每一个时代的体育审美观念都受那一时代文化所影响,受历史条件和人们认知水平的制约,但都无一例外地向前流淌着,永无止境地发展着。
体育审美,不仅是审美者从运动员的姿态、动作、服饰、场所等方面获得美的享受,而且还包括审美者从精神、道德等方面的审美活动。(刘玲 等,2006:85-87)在工业化进程中,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精神生活层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审美观念正在发生着改变。在大众文化的持续影响下,日常感性的高涨与崇高精神的失落构成了一对矛盾,并且在一段时间内影响着中国社会文化的审美趋势与价值理念。大众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以各种非理性的诉求方式来达到自我表现、自我娱乐、自我欣赏的目的,这是最直接也是最简单的方式,(杨学文 等,2011:154-156)对于审美、体育审美丝毫不感兴趣。
体育中具有丰富的审美因素,体育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已不止一次地提到了。体育审美观,是人们对体育美的价值判断和审美标准,在体育运动中什么样的表现形式是美的,什么样的表现形式是不美的,人们心中都会有一个判断。然而受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制约,人们的判断往往具有局限性。因此,引导人们树立好的体育审美观是很有必要的,弘扬美的体育文化价值,摒弃不好的社会现象。落实在行动中,我们可以在青少年体育活动中,通过培养学生认识和体会体育运动中的美,从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动机,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让他们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赵崇乐,2009:12)。让学生感觉到体育中的美感(包括优美感、崇高感、倾慕感、景仰感、欣慰感等各种美的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广泛的审美性成为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先导。然而,体育曾经给无数的小学生带来了欢乐,但当遇到应试教育这座独木桥时,体育便最早被扼杀了,同时被扼杀的还有学生们欢乐愉快的锻炼时光。赵崇乐的研究还提出了体育审美观教育的七种实施方略:“一是加强体育教师的审美修养;二是挖掘体育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三是提升学生学习的审美化;四是促进体育过程艺术化;五是美化体育教学手段;六是提高学生体育审美能力;七是营造体育审美场。”这都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体育人为之不懈努力,也是易不容辞的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