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主体道德养成的发展教育
人本教育新理念是一种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它强调主体的能动作用。中职生的主体道德养成,正是这种发展教育研究的对象。主体道德养成的发展教育重视人的道德养成,重视职业素养的培养。
主体的成长,首先是职业素养的养成,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大部分中职生都具有较好的道德修养,但与此同时也存在很多明显的不足之处,这需要教育,尤其是人本教育新理念的磨砺。
企业中的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态度。敬业精神就是在工作中要将自己作为公司的一部分,不管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做到最好,发挥出实力,对于一些细小的错误一定要及时更正,敬业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公司分配给的每一份工作。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好的态度如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建设性的、欣赏的、乐于助人等,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德育是灵魂。个体行为的总和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有了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成长中才能不走弯路。
一、中职生德育培养需要从问题切入
伴随当今社会的现代化进程,青少年的道德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学校德育目前尚处于低效的状态。作为青少年德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职生,道德教育更是令人担忧。当前职业中学学生的道德存在着政治观念淡薄,功利思想明显;学习动力不强,就业准备不足;是非观念模糊,纪律观念松散;自控能力不强,言行脱节严重;人际交往失当,信任度较低;日常行为偏差,课余生活欠健康;法制意识淡漠,性道德困惑等问题。除了道德问题之外,现在的中职学生习惯于原来的保姆式教育方式,养成了被动学习、被动接受式的“被看着”的习惯。其自我控制能力及自学能力十分有限,入校后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由于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将来的就业形势尚可,因此在校的中职生就成了“60分万岁”一族。他们认为只要考试及格就有毕业证,有毕业证就可以找得到工作,没有了进取心,学习上缺乏主观能动性。近几年这种现象尤为突出,怕苦怕累;遇到困难,只想退缩;缺乏锻炼,很难适应将来的就业需要。
另外,他们的社会化倾向有着特殊的发展,与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中职生表现出比同龄学生更明显的社会化倾向,表现为戴首饰,穿奇装异服,竭力地标新立异,寻找一种领导和追逐潮流,做社会“新新人类”的感觉。
学生学习习惯与方法欠佳,有厌学心理。一部分中职生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在学习上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因为不会学而学不好,因为学不好而不想学,因此而产生厌学心理和行为,并渐渐形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现象。越不努力成绩越差,成绩越差越想放弃。这个事实并不是我们中职教师造成的,而是将九年义务教育不成功的部分转移到了中职学校。
严重的自卑感与强烈的自尊心交织。在社会对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一定偏见的形势下,一些中职生认为,自己与同龄人比较,未来似乎比较渺茫,因此具有一定的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与强烈的自尊心交融在一起,使他们变成了内心冲突的个体,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无所适从,怪异,有时甚至用过激的行为方式去掩饰自己可能受到的伤害,比如通过逃课、顶撞教师、打架斗殴等违纪违规现象,显示自己的勇敢,渐渐就形成了反社会人格倾向。这些其实都是自尊心不健康发展的表现。
情感的丰富与心态的浮躁并存。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情感原本就丰富而敏感,加之职业教育学习环境相对宽松,为中职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使其人际沟通能力得到发展,为中职生相互之间的心理影响提供了“群体动力环境”。因此常出现我们成年人难以理解的“热”,一些中职生在追求新潮中宁可失去自我也乐此不疲,表现出浮躁的心态。并且一些学生还形成了非正式的小团体,形成自己的游戏规则,甚至置学校的纪律规范于不顾。
开放性格与内隐心理冲突。时代与文化的开放性使中职生在性格上表现出开放性,使他们愿意也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互相传递信息,但这更多的是在同伴群体中。中职生尽管需要得到成人的指导,但总觉得应有自己的隐私和秘密,更重要的是,他们觉得家长和教师是不可理解或不关心自己的想法,所以不愿意将自己的心里话告诉家长和老师。但是,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很多学生却真诚地告诉心理咨询人员很多平时不会提及甚至羞于启齿的问题。这说明,他们的内心是想寻觅心理支持的,他们需要真诚的理解、关爱、呵护和帮助。
青春期的迷茫导致异性交往偏差。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身心发展上的第二、第三特征相继出现。男女生的性别角色意识进一步加强,有了解异性的好奇与冲动。再加上文化媒体的“催化剂”作用以及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性问题在中职生中前所未有地开放和透明。现在的中职生在异性交往上存在一种明显倾向:他们再也不会因为谁有异性朋友而大惊小怪,很多中职生觉得有异性朋友很正常很自豪,没有异性朋友会被人笑话,认为学校和家长不该过多干涉他们异性交往。他们对性不再一无所知,因此,他们所面对的问题不仅是认识什么是“性”,而是如何科学、理性地认识“性”,树立健康的性意识和性观念。
此外,中职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接受信息多,思想活跃,但是非标准不清晰;成就动机强,渴望成才,但学习目的不明确;向往美好未来,盼望幸福生活,但艰苦奋斗精神差;自主自立意识强,但遵守纪律、关心他人与集体的观念比较弱;喜欢求新求美求乐,但也有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的倾向。
从发展性的视角来看,中职生区别于普通高中生的一大特点在于:三年后他们中的多数人要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这一特定的发展目标从中职生踏入中等职业学校时就已经明确了,即使他们中的有些人会升学,也只是在本行业进行更深入的学习,而深入学习的指向也不是学术上的高深,而是专业技术上的娴熟。中等职业学校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在这个“特定目标”的引导下,中职生在读职业学校的三年中需要从“自然人”变为“社会人”,从学生变为“职业人”。
中职生的这些道德品质问题、基本问题、具体问题是非常普遍的,认清问题是促进他们进步的前提。
二、丰富多彩的活动树立成长信心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某一学科产生浓厚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它直接影响着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中职生大多学习兴趣不浓,有的科目课堂纪律还难以维持。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能够帮助摆脱课堂压抑的气氛,摆脱学生的自卑心理,使其走出教室,还能打破教室学习的习惯和情绪定势,使他们在观察、思考、阅读、练习中接触社会、参与实践,增加其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一般来说,学生活动的智能因素越高,学生厌学情绪就越低,并能在快乐和谐的氛围中获得进步。
课外活动具有区别于课堂教学的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它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阵地,那么课外活动无疑更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一个重要窗口。要想使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和素养不断得到巩固提高,光靠课堂内的教学实践是不够的,还必须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去,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文艺活动,以解决在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让他们能全方位、多角度地领悟学习的神韵和真谛。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地、自主地发展。因此,老师在进行课外活动时,应注重内容的丰富、新颖,讲究形式的多样、方法的灵活。例如,让学生亲自参与唱歌、舞蹈、表演、演奏和创编。绚丽多姿的文艺表演活动会使学生从中感受美、鉴赏美,同时,也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气质、性格、情操和意志,促进多元智能的开发。
丰富的课外活动不仅能加深、巩固和扩大课堂上所学到的间接知识,而且能使学生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学生可以把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已获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操作,并能不断地发现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
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推动学生不断地去探求知识,刻苦地学习,并且能够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创造才能以及手脑并用的能力。
丰富的课外活动可以培养教育者的良好的思想品德,丰富和活跃受教育者的精神生活,发展受教育者的体力、审美能力、劳动能力。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可以发展受教育者的体力。社会主义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在课外活动中,通过进行多种形式的政治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觉悟,培养受教育者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通过参观访问,学习现实生活中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使受教育者对照自己,找到差距,不断提高;参加社会公益劳动,争做好人好事,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良好道德品质;课外阅读、参观、访问、讲演、竞赛等活动,还可以不断地丰富受教育者的精神生活,使其健康活泼地发展。受教育者参加一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活动,可以得到多方面的锻炼,更加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丰富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受教育者个性的形成和培养,可以使教育者从中及早地发现人才,促进人才的早期培养,课外活动使学生个人的志趣、爱好、特长以及各种才能都可以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表现。
丰富的课外活动可以训练受教育者的社会交往能力。中职生生活在一个关系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环境里,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如何去认识他人,评价他人,都应该学会与人交往。社会交往能力的学习与训练,能为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家庭、社会生活中接触各种人,应付各种环境做好准备,为他们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和认识社会打好基础。
丰富的课外活动也是培养良好公民的一种手段。课外活动应从开始就培养受教育者做一名良好的社会公民,培养他们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热情赞助公共事业、爱护名誉、诚实公正等品质。在对其进行公民训练时,受教育者还可以从中获得许多公民的道德知识以及良好公民的知识等。
课外活动的诸多优点,让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教育者逐渐认识到其重要性,课外活动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它为学生的成长树立信心,尤其是对中职生而言,他们在学习成绩上本来就属于弱势群体,但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反而能表现他们某方面的才艺,得到认可和肯定对树立学生的信心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人本教育,我们要注重以人为本,在这里就要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本。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非常急需而且必要的。
三、集体及社会认同,培养了社会责任心
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定义为:个体认识到他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社会认同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观念。与利益联系相比,注重归属感的社会认同更具有稳定性。
中职生正处在青春年少时期,急需得到老师、同学这种集体的认同以及社会的认同。当然不仅仅是中职生,事实上每个人从本质上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认同,这是一种内心的潜在需要,是一种满足感。当一个学生得到了集体和社会的认同,他就会对社会进行回馈,这样的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就比较强。那么社会认同包括哪些内容呢?
奖励和他人的肯定是动力机制,体现社会价值、责任心。何谓奖励?有人把奖励仅仅理解为颁发奖金、奖品、奖状、奖旗等。这是狭义的,也是不全面的。心理学家认为,在行为发生后给予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具有维持或增强行为倾向的效果时就叫奖励。运用现代管理理论的概念,可以对奖励作如下的解释:社会对人们良好行为或成果的积极肯定的信息反馈都可以称之为奖励。它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的划分只是相对的,因为两者本身不可能完全分离。除此,在社会生活中,对劳动者工作成绩的公布、肯定,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的相互信任、支持、谅解,甚至是赞许的目光、友好的微笑、善意的手势等。总之,只要是能给人们带来欣悦信息的物品和言行(作为对人们良好行为的一种反应)都可以称为奖励。激励教育是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在心理学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当前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所进行的教育改革探索。激励教育就是创设一种积极的教育时空环境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主体动力和内在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促使他们在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和个性特长都获得全面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主人。
“皮格玛利翁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实验发现,他预测了一所小学6个班的学生学习的发展,并用赞赏的口吻把他认为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名单通知了校长和教师,并叮嘱保密。实际上,名单是他任意开出的。但是,出乎意料的是,8个月后出现了奇迹:名单上的学生个个学习进步、开朗活泼、求知欲强、与老师感情甚笃。原来,教师们得到了权威性预测后,便开始对单上有名的学生给以亲切、信任的目光,相信他们能改正犯过的错误,鼓励他们认真学习,学生增强了进取心,更加自尊、自爱、自信和自强,奋发向上,故而出现了“奇迹”。
赏识教育的倡导者周弘,他以欣赏、鼓励的态度去看待女儿,用无限的爱心把女儿周婷婷由一个令人同情的聋哑孩子培养成为我国第一位聋哑大学生,不仅使女儿走出了无声的世界,而且成为一个乐观自信、思想健康的姑娘。
教育心理学中的“皮格玛利翁效应”和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同时告诉我们: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欣赏、鼓励的态度去看待、评价受教育者的一言一行,能增强孩子的进取心,使他们更加自爱、自信和自强。因此,只要我们同周弘老师一样树立信心,“相信铁能成钢”,用我们的爱、信任和鼓励去重塑孩子的自信,定能使其最终走向成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日益丰富,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随之丰富多彩。奖励作为对人们良好行为的积极肯定,它对于开发人力资源,促使人的自身能力的发展完善关系至大。而且,这种效益是在人们欣慰的状态下取得的,因而,奖励较之其他教育方法更受人们的欢迎。
他人的肯定其实也是一种社会认同,也即是得到别人的认可。行为科学中有一个著名的“保龄球效应”:两名保龄球教练分别训练各自的队员。他们的队员都是一球打倒了7只瓶。教练甲对自己的队员说:“很好!打倒了7只。”他的队员听了教练的赞扬很受鼓舞,心里想,下次一定再加把劲,把剩下的3只也打倒。教练乙则对他的队员说:“怎么搞的!还有3只没打倒。”队员听了教练的指责,心里很不服气,暗想,你咋就看不见我已经打倒的那7只。结果,教练甲训练的队员成绩不断上升,教练乙训练的队员打得一次不如一次。为什么同样是打到了7只瓶,因为教练的说话方式不一样,训练结果就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积极鼓励和消极鼓励(主要指制裁)之间具有不对称性。受过处罚的人不会简单地减少做坏事的心思,充其量,不过是学会了如何逃避处罚而已。常常有这样的议论:“干工作越多,错误越多。”潜台词就是:为了避免错误,最好的办法是“避免”工作。这就是批评、处罚等“消极鼓励”的后果。而“积极鼓励”则是一项开发宝藏的工作。受到积极鼓励的行为,会逐渐占去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会导致一种自然的演变过程,员工身上的一个闪光点会放大成为耀眼的光辉,同时还会“挤掉”不良行为。
在中职生中采用奖励和肯定的方式,远远超过批评、指责、讽刺、挖苦、嘲笑的效果。因为中职生本来心灵就比较脆弱,他们一直有一种认为自己是“后进生”的观念,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有严重的自卑感,所以在这个时候教育者绝对不能在他们受伤的心灵上再添一层阴影。相反,用激励和肯定的正面形式去处理学生犯的错误或是遇到的问题,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因此,我们说奖励和肯定都是一种动力机制,它们能促进人不断的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