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准企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及其运行机制
“准企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各构成要素如何界定、如何运行,才能发挥育人的功效,是需要着力研究的问题。
一、“准企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及结构
中职学校以服务地方产业经济为目标,围绕专业培养人才,从专业、课程、教师、学生、教学与实训室等各个方面进行“准企业化”建设与管理,因此我们将适应于簇群经济的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与实训室列为“准企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进行阐述。
(一)簇群专业
专业建设要以簇群经济为基础,适应本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如威远职中在专业设置上,逐渐形成了与虎门服装产业布局相适应的服装专业簇群,主要包括服装设计与工艺、服装制作与营销、服装设计与表演三类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面向服装产业类企业,主要培养能够独立从事服装设计的技术人才,毕业生可从事服装新产品开发设计、设计助理、服装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服装制作与营销专业主要针对服装厂板房部门,毕业生可从事服装厂的制板、制作、检验、跟单等工作。服装表演专业是针对本地区服装企业树立品牌、形象宣传的迫切需要而设立的,也为那些有志于从事模特表演的学生创造机遇,毕业生可从事服装表演、广告模特、礼仪、公关、文员、营销、跟单等工作。
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学校还拟定开设陈列设计、美术设计、机械维修、针织板房技术、毛织板房技术等专业。
(二)职业群集课程
对应于专业群,中职学校的课程应为职业群集课程。职业群集课程,即将工作性质相近,也即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和技能水平相同或相近的职业归并为一群或一组,通过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职业群所需的基础性与共通性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各职业的入门资格,加以系统组合,使学生在广泛学习该职业群共同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再依个人的意愿和能力学习某一特定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或者继续学习各个职业入门的知识和技能。
东莞市威远职业高级中学在课程改革中,坚持“课程市场化”,把企业典型案例引入到课程中,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把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整合起来,建立全程职业指导教育机制。根据市场的变化,每年更新实践教学计划,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积极培植特色课程、校企合作课程,以特色课程、校企合作课程彰显专业特色,逐步建立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开放的课程体系,适应本地市场的需求。
(三)双师型教师
在“准企业化”模式中的专业课教师应该是“双师型”教师,即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既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较强的教学、教研及教学能力和素质,又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专业教师除了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还要经常深入到企业当“工人”,进行实地实践与考察调研,加强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的联系,紧跟专业技术发展动态,使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得到与时俱进的提高,以达到“准企业化”模式中对专业教师的要求。
(四)准职业人的学生
“准企业化”模式下,人才培养的对象——学生,成为准职业人。企业要求员工具有敬业精神、忠诚、团队精神、责任意识、细节意识与较强的执行力,员工要以良好的心态进行主动性、创造性地工作。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转变,不是一个简单、快速的过程,而是学生在自我成长与自我完善中对社会的认知。若不完成这种转变,要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员工几乎没有可能。
一般来说,从学生到员工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个人导向——团队导向
学校里以自我为中心的模式将不会适合企业,个人的成功必须与整体的成功结合才有意义。这其中的转变包括:重个性转变为重标准,以个人为衡量标准转变为以集体为衡量标准,将独创转变为协作,独行转变为合作。
2.情感导向——职业导向
情绪化是学生的显著特征之一,这与职业人的高度理性行为格格不入,这种转变为:情感人转变为职业人(注重游戏规则),个人好恶转变为敬业精神,情绪左右转变为职业驱动。
3.成长导向——绩效导向
学生考虑的往往是自己的成长,学生衡量的标准是成绩。职业人考虑的往往是经营绩效和利润,具体来讲转变就是,智慧生活到经济生活(考虑经济上的投入产出),文化目标转变为利润目标,个人成长转变为企业成长。
4.思维导向——行为导向
学生学习,重在开发智力,学习知识,往往是思维的训练。这和职业人不同,要从思维至上转变到产品至上,想到就行转变到做了才行,理论家转变到实干家,注重是非分析转变到注重是否合适。
5.个人资源——组织资源
学生以个人导向为主,相应依托个人资源来生存和发展,职业人在组织里当然依托于组织,利用个人资源转变为组织化的资源支持平台,独立发展转变为企业共同发展,依靠个人变为依附企业。
6.兴趣导向——责任导向
学生的生活多是凭借自己的兴趣,职业人则是职责所在义不容辞,这就要求从兴趣所在转变为承担责任,个人利益转变为公司利益,追求快乐转变为追求责任。
威远职中让学生以企业岗位角色进行学习,模拟工厂实践并设计完成岗位任务,如在服装设计工作室和模拟企业设计室中,学生以设计师或设计助理的身份,按照岗位的分工,以项目或任务的形式进行学习,以行动进行学习。学习过程不仅是学习过程,还是生产过程,参与市场分工。学生在此过程中真实体验到岗位职能,尽早接触到职业人的生活、工作,缩短了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时间和过程。因此,准企业化模式下,培养学生就是培养准职业人。
准企业化进行人才培养有效地加快了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转变,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如学校也与虎门大莹东方国际服装城签约,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努力为应届毕业生打造一个自主创业的平台。
(五)项目教学
在“准企业化”模式下,学校教学应采取项目教学。项目教学是以任务为中心开展教学,以实践性问题为纽带联系知识与工作任务,以产品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教学。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进行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在职业技术教育中,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它应该满足下面的条件:
(1)该劳动过程可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具有一个轮廓清晰的任务说明。
(2)能将某一个教学课题的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
(3)与企业生产过程或实际的商业活动有直接的关系。
(4)学生有机会独立进行项目计划工作,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或劳动行为。
(5)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
(6)具有一定的难度,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还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在一定范围内解决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
威远职中在一整套流水线的教学中,融入生产和销售,从服装款式设计到裁剪,从制衣到展示,从管理到销售都由学生来完成。完成一件产品就是一个项目,一件产品的生产过程就是一个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的一个学习过程。
(六)仿真公司实训室
贴近市场,打造先进的具有超前意识的功能室、实训室,方能保障“准企业化”模式的实施。实训中心具有成熟条件,指的是要有先进的专业设备和专业实训场室的打造、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的优化、实训基地部门设置等,能满足“准企业化”正常运作的教学与实践要求,也就是像企业的一整套流水线上的实践。
东莞市威远职业高级中学重视实训中心的建设,服装科组每年制定专业实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训(实习)大纲和实验实训指导书。同时,学校也开展了实训教学软件建设。实训环境贴近企业实际的工作环境,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掌握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近三年来,本专业学生实验实训的学时数占总课时比例的60%以上。
到目前为止,东莞市威远职业高级中学拥有5个现代化服装工艺室、4个多功能服装制图室、3个裁剪室、2个服装CAD室、服装表演厅、服装服饰展览厅等,设备总值达1080多万元。各服装实训室均已按专业技术教学要求和安全要求配置标准实训工位,均达每学生一工位操作,校内实验、实训开出率达100%。服装实训中心的扩建,先进的服装专业设备的添置,使学校完全能满足举办大型比赛的需要。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成立服装设计工作室;服装制作与营销专业成立服装板房、服装特种缝制技术工作室;服装陈列设计专业成立服装品牌专卖店(实体店铺)、网络营销店;服装美术专业成立美术工作室;服装表演专业配备专业展示厅。
学生操作与企业生产相仿,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指导教师和学生模拟企业岗位角色,模拟工厂实践并设计完成岗位任务,“做中学,做中教”,比如,在服装设计工作室和模拟企业设计室,指导教师就是设计总监或设计主管,学生的身份就是设计师或设计助理,按照岗位的分工,以项目或任务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并直接参与企业生产活动,参与市场分工,使学生真实体验岗位职能,熟练掌握一项专长,达到岗位熟练程度。学校还建立品牌直营店(实体店铺)、网络营销店,学校投入基本金,让指导教师充当店长,让学生自主经营,允许有一定的亏损额度下自负盈亏,让学生体验创业经历,培养创业能力。
二、“准企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则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原则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教师主导下发挥学生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职业性与技术性相结合原则;生产与教学相结合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这些教学原则基本上普遍都是从中小学的教学经验所总结出来的。它们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多数对中职学校的教学工作有指导意义,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原则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企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有其自己的特点,“准企业化”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在企业化氛围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原则、职业岗位的训练原则、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原则、以企业岗位技术标准为基准评价原则等。
(一)在企业化氛围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原则
“准企业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能在企业化氛围中自主学习。因为历来自主学习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现在的技术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中职学校的学生应该具有不断更新知识的意识,不然很快会被社会所淘汰。自学成才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人类文明史上比比皆是。恽代英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曾指出必须打破忽视自主学习的“学牢”式的方式,倡导自由研究的自主学习。现代社会是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要赶上信息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网络有效地获得信息,改变现有的学习方式,学会识别信息的真实性,归纳分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关键,因此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现代教育的根本要求。在企业化氛围中学生自主学习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主动原则
主动指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中职学校的学生应懂得自学的意义,能主动、自觉地去读书,能科学地自我学习。主动,是自学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关,是基础,也是关键,不仅如此,自主学习不但要主动而且要能动。能动应变能力是自学能力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能动,是指自觉努力,积极主动;应变,是指对付突然发生的情况,对付意料之外的问题。
2.独立原则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重要的是获得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思考与狭义的思维是同义词,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它探索与发现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与规律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独立性,即是批判性,反对人云亦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在学习中常常不满足于释疑,而是不断进行质疑,于无疑之处生疑。因此,中职学校的学生应该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企业氛围的工作过程中能独立地解决问题,这也是构成自学能力的核心内容。
3.控制原则
中职学校的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是指一个人对自身进行调节,有控制的意志能力。自学能力的情绪要素的优化与自学能力的智能要素的优化是相辅相成的。自己能够用规范的标准和道德要求自己,这是一种自觉的能力。一个人具有克服自身的盲目冲动、克服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的能力,才能全身心进行学习,全面发展。大量数据表明,学生自学习惯好,学习计划性强,持续时间较长,不仅提高了其智商指数,而且情商指数也有提高,促进了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4.创新原则
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能力尤其是创新学习的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被看作是一种必要的能力。真正的学习不仅是创新的基础,而且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因此,自主学习者要注重培养学习能力,更新学习的观念,使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创新的学习尤为重要的是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5.健康原则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也带来了一些令人不安的问题。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网络上,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泛滥成灾。为防止学生受到不良的影响,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全过程中,要克服单纯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6.引导原则
引导原则是教育者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中的重要原则。我国古代、近代、现当代所有有见识的教育家都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孔子到叶圣陶,无一例外。在叶圣陶先生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中,始终体现着这样一个思想,即强调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向自主学习方向不断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衡量一个教师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
(二)职业岗位的训练原则
职业教育说到底就是就业教育,职业岗位训练是要让中职学生像企业员工一样接受企业化训练,把企业的各条生产线流程融入到教学与实践之中,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培养动手能力,使学生熟悉岗位和工厂运作。这样一种对接有其内在的支持,这种内在支持源于中职教学与职业岗位训练的兼容性,而这种兼容性达成了中职教学准企业化的职业岗位训练的可行性。
(三)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原则
企业的技术在不断革新,学生的学习内容就应紧跟企业的步伐,更重要的是学生应不断地提高自学的能力,及时地了解关于企业的最新技术信息,以适应企业的发展。而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也应不断地更新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信息,扩大学生的视野,把学生培养成能与时俱进的高技能型的人才。
(四)以企业岗位技术标准为基准的评价原则
“准企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是要培养能与企业零距离接轨、毕业后能顶岗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了新模式应按照企业岗位技术标准为基准来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因此,中职“准企业化”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考核评价不同于以往学校方面的单一评价,学校要与企业共订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并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学校与企业共同实施考核评价。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归根到底取决于学生毕业的上岗工作情况,因此,对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价应强调社会性,即家庭评价、社区评价和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和学校的综合评价。如专业课的考核重心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其考察学生的实训与实践能力;专业理论知识评价可按文化课的考核标准,但比例只占30%,专业技能则占70%,重在专业实践能力。
三、“准企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指在人类社会有规律的运动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及其运行方式。“准企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就是依靠专业、课程、教师、学生、教学、实训等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过程进行调节、监督、评价和保障,以保证中职学校目标和任务真正实现。它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机制:一是市场需求与政府指导的动力机制;二是职业资格证书的评价保障机制;三是用人单位的人才信息反馈机制。
(一)市场需求与政府指导的动力机制
从经济角度讲,职业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既具有“私人产品”性质,又具有“公共产品”性质。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除了受教育者个人和接受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的企业外,社会是最大的受益者。因为职业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可以实现劳动力的合理就业和合理流动,减少社会失业。而这些正是政府所要追求的目标和应履行的职责。这种“准公共产品”特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既需要市场需求的调节,也需要政府的指导。“虎门模式:准企业化”也不例外。
1.市场需求——主要动力
职业教育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相关企业提供技能型人才,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而市场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技术更新,使市场瞬息万变,促使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紧握时代的脉搏,紧跟企业的发展步伐。
2.政府指导——基本动力
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政府指导是基本动力。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都加强了对职业教育的指导。如英国在1964年就颁布了《工业训练法》(Industrial Training Act),确立了以下原则:①国家干预工业训练,规定工业部门必须承担起培训的法律义务;②强调所有就业者都需要接受训练,而不只限于高技术行业的雇员;③承认为工作作准备是一种教育活动,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承担一大部分组织和管理工作;④确保因工人受了培训而受益的所有企业分担培训费用。
政府对中职学校的大力支持保障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比如,政府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制定职业院校学生人均经费标准,规定城市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一般地区不低于20%,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30%;要求各级财政安排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建立完善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等,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政府的政策引导职业教育的发展,如制定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政策,加快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实施中职学校示范校建设,改革中职学校课程教材,加强实训教学,重点支持技能型紧缺人才的专业建设,制定中职学校教师必须去企业实践的制度等,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职业资格证书的评价保障机制
随着职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日益清晰,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考试模式的弊端逐渐突显,成为制约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不利因素。因此,职业教育要根据职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在结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前提下,克服传统考试的弊端,更新考试观念,变革考试模式,重构考核评价体系,以充分发挥考试在教育中的“指挥棒”作用,引导职业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它是指按照国家指定的职业技能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职业能力认证制度。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
“虎门模式:准企业化”要培养为簇群经济服务的多技能、综合性的人才,必须强化对技能的要求,因此要求学生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保障学生的就业质量。重视职业资格证书,根据技能进行评价,指导学校教学改革,有效地体现了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
要强化中职学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推进“双证制”(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基础上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实行。推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主动加强与劳动保障、人事和有关行业部门的沟通配合,进一步推进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证书等工作,全面推进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评价、职业资格证书颁发工作的指导与管理。要尽快建立能够反映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要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
(三)用人单位的人才信息反馈机制
企业对市场的变化极为敏锐,对人才的需求也多种多样,如何准确掌握企业的人才信息是中职学校发展的前提。
反馈机制的意义在于:中职学校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使教育符合实际;学生及时调整态度、行动,使之符合教育的要求,达到最佳效果。建立用人单位的人才信息反馈机制主要有三种途径:
(1)通过教师去企业深入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信息,反馈到学校。
(2)通过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通过这个合作平台,定期将用人信息反馈给学校。
(3)建立人才信息网络。企业与学校在网络上进行信息交流,更具时效性,更加快捷、方便。
根据用人单位的人才信息反馈机制,学校要做到:思维敏捷,注意反馈的及时性;思维善辩,注意反馈的正确性;评价效果及时反馈给学生,使其调整学习计划以提高教育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