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长治校理念的确立是培养会感恩人的基点

校长治校理念的确立是培养会感恩人的基点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职学校的感恩教育坚持以“以人为本”为出发点,经过“明晰校长理念、管理工作创新、形成良好效应”这三大环节的熏陶,回归到培养学生做会感恩之人的教育理念。校长人本教育新理念的产生,源于对中职学校两起典型事例的反思。校长在针对典型事例引起的反思之后,分析了中职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本教育理念下的感恩教育理论: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中职学生的感恩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 校长治校理念的确立是培养会感恩人的基点

前几年,一曲《感恩的心》红遍了大江南北,词作者精心创作的歌词也唤醒了人们对感恩教育的重新思考与审视。学校作为感恩教育最直接的阵地,肩负着培养有感恩之心、懂得感恩之人的重大责任。而作为以培养和锻炼人学会生存技能的职业教育,更加应该在教会学生技能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中职学校的感恩教育坚持以“以人为本”为出发点,经过“明晰校长理念、管理工作创新、形成良好效应”这三大环节的熏陶,回归到培养学生做会感恩之人的教育理念。

一、校长人本教育理念的孕育

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重视感恩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包括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等等。从家庭和学校开始,学会尊重他人。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经常怀着感恩之心,才会心地坦荡,胸怀宽阔,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助人为乐。

(一)典型事例引起校长反思

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校长人本教育新理念的产生,源于对中职学校两起典型事例的反思。

1.不懂得珍惜父母养育之恩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父母在自己孩子身上所花费的心血可称得上世界一流,可从孩子身上得到的回报却微乎其微。《父母世界》杂志曾刊登过一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目中“最受尊敬的人是谁?”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分别是日本、美国和中国大陆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统计结果是:日本学生回答“最尊敬的人”中列前三位的是:父亲、母亲、坂本龙马;美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回答的列前三位的是:父亲、乔丹、母亲;而12000名中国学生所回答的是:父亲列第十位,母亲列第十一位。中国自古提倡“孝道”,而如今且不说孝道,就连最起码的尊敬也得不到,这不能不说是身为中国父母者的悲哀。

2.漠视社会关爱之情

广州《岭南少年报》曾以“什么事使我最感动?”为话题进行过调查,结果54%的学生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容易被感动的人或不知道什么是感动。是的,现实生活也确实证实了这一点。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可在今天看来,事实并非如此。在一所中职学校,一位家庭困难的陈同学,在接受了当地一名私营企业老板对其三年学习费用的捐赠后,并没有表现出那种感谢企业家的意思。

今天的孩子们不仅对师爱、父爱和母爱表现出冷漠与麻木,同样对来自社会其他方面的关爱之情所流露出的冷漠,更让人感到心寒与汗颜。

由于多种原因造成了现在部分中职生普遍缺乏感恩意识,他们认为自己所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对自己对别人缺乏最基本的责任感,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引人关注的社会问题。例如:自私、自利、厌学、冷漠霸道、沉迷网络、盲目攀比、对抗父母、对老人不孝不敬、犯罪率上升、自杀现象增多,等等。事实上,这些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去反省的地步。因为,它不仅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同时也给我们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埋下了隐患。

(二)对中职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分析

针对部分中职生感恩意识普遍淡薄的现状,学校经过调查与分析后认识到,这其中原因非常复杂,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有家庭教育方面的,也有学校教育制度方面的;还有现实社会中的负面影响,具体情况如下:

1.目前的教育方式导致感恩教育不被重视

家庭和学校极少教会孩子感恩,在家里,孩子是家人关注的中心,权利无限,义务是零,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别人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学校教育又都是“填鸭”式的知识教育,忽视了传统的德育教育——感恩教育。学生也没有用情感去感受身边的生活细节,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没有机会学会为人着想,去关心别人。

2.家庭教育重“养”轻“教”

对于很多学生的自私、自利、冷漠霸道、不敬不孝,看起来“病”在孩子,而实际上“根”在家长。长期以来,很多家长已经习惯了付出,而且从不希望得到回报。其实这是错误的,这种做法不仅误导了孩子,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也是家庭道德教育中的残缺。作为父母,自己付出的爱只有让孩子知道,才能激起他们的爱心,引发内心深处的感恩情怀。更严重的是,很多家长不但没有教育孩子学会关心别人,甚至连孩子自己关心自己的权利也被剥夺了,结果造成了孩子连自己都不会关心,更不用说去关心别人。此外,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健康和学习,却很少去关心孩子的人格发展和情感素质,根本谈不上引导孩子去感恩别人和回报社会了。常言说,民风、世风皆源于家风,希望家长都能正确地引导孩子,不但“养”,还要“教”,更要“育”。

3.学校重智育轻德育是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观原因

由于教育制度及评价体系的不健全,中职学校只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情感和人文素质的教育。因此,到目前为止,学校、教师及中职学生仍没有真正地从思想上、从实际行动上重视德育工作,更谈不上重视感恩教育了。正如校园里传言所云:“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而且,从目前德育工作的方法上看也明显落后,内容单一,手段呆板,教师说教师的,学生做学生的,德育实际上成了一种“空”对“空”的说教活动,育人工作更难落到实处。又由于目标往往过于高远,与现实反差太大,缺乏稳定性、系统性和持久性,学生也失去了追求的信心和勇气。因此,可以说,教育者没能正确地在孩子身上撒下感恩的种子。

4.现实生活中缺乏学习的榜样

对年龄相对较小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还需要从成人社会中去耳濡目染,感受效仿。这就是说必须用成人社会的“感恩”行为,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从而让孩子们萌发感恩意识,产生感恩的情感,解决内心矛盾,最终能自觉地形成较为稳定的感恩习惯和动机。但我们只要反思一下今天的社会就不难发现,当前社会的确太缺乏感恩的土壤了。对孩子们来说,要真正寻觅一个感恩的榜样,也实在是太难。

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学会感恩,首先要解决可供学生“学”的对象问题,也就是说,成人必须做好榜样,主动为孩子做出向美、向善的表率。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因此,亲情是一切情感的基石。只有爱父母,才会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爱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才能永驻真爱,形成质朴健全的人性。

(三)形成人本教育新理念下的感恩教育

校长在针对典型事例引起的反思之后,分析了中职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本教育理念下的感恩教育理论:

1.重建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

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中职学生的感恩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感恩教育的环境应以一种网络状的形式出现,无处不在,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到社区教育,最后到社会教育,缺少哪一环都是不完整的。要发挥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对学生进行教育,启发影响中职学生。政府应该大力加强体制改革,促进各项决策的科学性;促进各项劳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保障中职学生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就业和工作;促进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协调发展;加强法治建设,有法必依,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学校教育不仅是中职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场所,也是塑造其健康完美人格的地方,学校应充分认识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培育力度。首先,应加强经典的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纳入到“两课”教学体系,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机地渗透感恩教育。在孩子的性格形成之前,有意识地培养。在我们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同时,更应该强调学生的感恩情怀的培养,有关心、照顾、同情、感激他人之心。

3.坚持家庭教育——感恩教育的启蒙地

家庭教育是任何教育都无法取代的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初始、独特、持久的作用。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不能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更应注重的是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有回报之心、关爱之心,不仅对家人、对老师、对同学、对社会,甚至对陌生人都要心存感激。家长更要以身作则,树立感恩的好榜样,相互尊重,温和谦逊,知恩图报,对长辈更要关心体贴。亲子关系是家长和孩子交流的重要纽带,父爱母爱、亲人的爱虽然是无私的,但要让孩子正确地理解这份爱。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用行动告诉孩子,爱其实是相互的,爱是需要传承和回报的。

二、校长人本教育新理念的内核:培养会感恩的人

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往往是有谦虚之德、有敬畏之心的人,懂得感恩的人才能真正称得上一个高尚的人。其实,在很多时候,感恩并不在于回报了什么,而是在于自己与社会之间创造了一种互相影响的友善氛围,在肯定别人、回报别人的同时也升华了自己。感恩是道德情感的基础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但面对这些责任感淡化的中职学生,我们该如何去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呢?中职校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具体的行动当中:

(一)巧用案例,感化人心

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事实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以某学期开学时,东莞市威远职业高级中学孙进辉校长给全校师生作的国旗下的讲话,给学生讲述的两个真实事例来说,确实感动了学生们。这次讲话是以“感动”为话题展开的,他对同学们讲到: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时时接受着社会的“恩赐”,父母的养育,师生的教诲,朋友的关怀,大自然的慷慨赐予,等等,但我们对于来自各个方方面面的“恩惠”和“帮助”早已麻木不仁,熟视无睹了,似乎我们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很少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例感动,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和事不能不让我们感动。

事例一:心存感恩的湖南男孩儿黄舸。他7岁时被检查出患有“先天性肌肉萎缩”,医生预言他的生命周期只有十八岁。可这位坚强的孩子并没有被病魔吓倒,而是决定在有生之年,赶在生命的尽头,去寻找那些曾经帮助过或鼓励过自己的恩人,并当面说声谢谢。于是,自2003年起,这位坐在轮椅上四肢无力、每天都在和死神赛跑的14岁孩子和他父亲一起便踏上了漫长而又艰辛的感恩之旅。他们花费3年多时间,行程1.3万多千米,终于找到了30多位恩人。

事例二:把时间献给孩子的丛飞。1994年,当他处于最困难时,一位好心的女孩拿出600元钱让他参加歌手大赛,可后来再也找不到这位好心人,也无从报答她。此后,丛飞便决定用感恩的心来回报社会。他热心公益事业,11年来为社会公益演出400多场,义工服务时间6000多小时,资助贫困学生178人,捐款300多万元,并亲自6次到贵州贫困地区为孩子们送去学费。可就在他倒在赈灾义演舞台上被医院诊断出已经是胃癌晚期时,作为一位有名的歌手,却拿不出住院的医疗费!且在他住院期间,又把大家捐给他治病的钱从中拿出3个疗程的化疗费用2万元,捐给了贵州贫困山区。

人们常说,现在的孩子是不容易被感动的,事实上也并非如此,只不过是我们没有找准切入点而已。上面两个事例,还没讲完,篮球场上就已经鸦雀无声,当讲完时,很多同学的眼圈都湿润了。看到当时的场景,校长相当感动,他对同学们说:“看来我们都是有感情的人,大家能不能就这两件事谈谈自己的感受呢?”话声刚落,好多学生举起手,他们的话语中都对自己过去那种自私、冷漠和霸道的行为感到愧疚和自责,这次国旗下的讲话的确触动了同学们的内心世界。作为校长,只要平时多观察、多留心、多收集,肯定会找到无数打动人心的感恩事例。只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找准时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肯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知荣明耻,感恩父母

由于家庭教育中存在着施恩不图报的思想,“孝敬父母、感恩父母”这一传统的美德也在不断地被弱化。但作为校长,无论如何也要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一个不孝敬父母、不感恩父母的人是可耻的。

1.认真算帐,触动心灵

针对目前这些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责任感淡化的中职学生,如果再用那种抽象、空洞的说教来进行感恩教育,结果显然是空而无力,很难触动他们的内心深处。孙校长通过算帐这种方式来进行感恩教育,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孙校长利用每学期国旗下的讲话,让学生们算一算这些数字,想一想这些问题,例如:自己在母亲体内生存了多少天?这期间母亲容易吗?出生后又在父母的怀抱中度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母亲为自己喂奶、喂饭有多少次?擦屎擦尿多少次?生病时父母辗转过多少家医院、度过多少个不眠之夜?自己家里一年有多少收入,花在自己身上的有多少?今后还需要多少?你做过多少让父母高兴的事和伤心的事?你向父母说过多少次感激的话?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他们不算不知道,一算真的吓一跳,等他们算好时,许多学生的眼圈儿都红了。

2.深化感恩意识,体验真实情感

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对每一届新生,孙校长总要连续召开几次关于感恩方面的主题讲话,其主题内容多种多样,例如:“心存感激,学会感恩”;“学会感恩,快乐做人”;“感恩于心,回报于行”等。其形式灵活多变,例如:相互交流父母疼爱自己的感人经历;讲述“感恩”的故事;演讲比赛;感恩典型人物介绍;感恩影片、感恩歌曲欣赏;看看儿时照片,描述一下自己的成长过程;给父母写封信、做张贺卡等。总之,通过国旗下的讲话活动,让学生感知父母的辛劳,树立感恩意识,增强责任感。

(1)实施亲情行动。亲情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而应该从细微处入手。孙校长总是设法让学生体验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并用力所能及的方式来回报。例如:①作亲情观察,让每一位同学及时记下每天父母为自己做的事或自己为父母做的事,并写下自己的真实感受;②作亲情沟通,常言道:“言为心声”,经常鼓励学生要和父母多谈谈心,经常向父母问声好,端碗饭,泡杯茶,捶捶背等;③作亲情体验,如“今天我当家”,让学生和父母互换角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父母持家不易、父母恩深似海;④作亲情回报,回报父母、积累亲情并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应体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和点滴的生活琐事中。

(2)开展多种活动。在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过程中,孙校长也作了比较有效的一些尝试:①坚持办好“孝敬之星”的评比,每学期评选一次孝敬之星;②创办“感恩”小报;③利用好国旗下讲话,即每个学期,请德育处安排1~2次有关“感恩”方面的国旗下讲话;④请语文组老师组织几次有关感恩方面的比赛,如作文竞赛、演讲比赛、诗朗诵等;⑤建议校团委组织有关感恩方面的文艺活动,让学生编排“感恩节目”,设计“感恩”宣传册或广告。

3.家校互动,形成合力

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既是学校的义务,也是家长的责任。如果家校能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肯定会产生理想的效果。否则,都有可能出现1+1<2的局面。因为,家庭是美德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孩子学会关心的基石,父母的行动会影响到孩子品格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孙校长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途径,设法引导和启示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关心自己、关心家人、关心朋友和同学。

4.感恩他人,回报社会

中职学生的感恩意识只停留在家人、父母身上还是不够的,这不是我们进行感恩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们一定要通过合适的途径和方法,及时地将他们的感恩意识迁移到爱别人、爱社会。孙校长认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失为一种提升学生感恩意识的有效方法。

孙校长经常在学校相关部门的组织协调下,在节假日、周末带领一些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体验各种各样的生活,例如:让他们到敬老院干些力所能及的活,聆听一下老人们当年艰辛的生活和工作经历,让他们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有老人们付出的辛劳和汗水,善待老人,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培养中职学生的感恩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它为学校的德育教育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和准确的切入点,同时,也为培养优良的班风、学风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途径。通过实施感恩教育,学生的学习动力、行为习惯、自主能力、合作意识和道德情感均有明显提高。

案例展示:万少珍的“美丽之路”——不忘感恩学校

十一年前她还是威远职中的一名学生,每天和同学们一样上学放学,周而复始。然而十一年之后,她却成为年薪过十万、法国服装品牌“璐茜”的首席设计师,她的作品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师的作品一起摆到了法国巴黎街头的橱窗,并在巴黎这个时尚之都热卖。她用六年的时间,演绎了一段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

一个威中女生的美丽之路

这是在一个寂静的午后,身着一袭风衣的万少珍终于抽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美丽、时尚、独立思考,以及浑身散发出的那种自信,是她给记者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一切都缘于最初的一个梦”,万少珍说。她的爷爷万自超是村里有名的画师,给了她很好的美术熏陶;她的家在镇口,那里又是虎门服装产业的一个窗口。在美术上的天资以及对如火如荼的服装产业的见证,让万少珍很早就有了一个美丽的梦想:我要做一名服装设计师。1997年,万少珍考上威中服装专业,母亲劝她改读会计,因为那样有机会去银行上班,端“铁饭碗”,但她坚持选择了服装专业。她同时告诫自己,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认真面对。

万少珍从此开始了她漫长而又真实的“美丽之路”。起初她并不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却是最用功的。为巩固学习效果,别人做一遍的功课,她要做三遍,就这样她终于脱颖而出,成为专业上的佼佼者。2000年是万少珍从威中毕业的时间,在这一年的威中服装专业毕业生设计大赛上,她的作品《纸色的童话》夺得一等奖,另一合作作品夺得二等奖,其设计才华初露端倪。

这一年,她考上了广州服装学院。“选择了,就要认真面对”,这样的信念贯穿着她的大学生活。那是一个匆忙的大学时代,万少珍总是匆匆奔走于课室、实习室与零零总总的大赛之间,她因此少了许多同学间的风花雪月,却在专业上得到了沉甸甸的收获。

2001年,在北京举行的“北欧皮草设计大赛”上,万少珍夺得优秀奖;2002年,“虎门杯”国际青年女装大赛,万少珍获优秀奖;2003年,全国NO.1品牌职业服设计大赛,万少珍获铜奖。同年,又获北京首届幼儿服比赛、全国“真维丝杯”设计大赛优秀奖……初出茅庐的万少珍成了得奖“专业户”。

2003年6月,万少珍大学毕业时,已经接到许多聘书的她却出人意料进入虎门一家工厂担任版房主管,这让许多熟知她的人百思不得其解。对此,万少珍的解释是:尽管在学校拿了很多奖,但自己还存在着重设计、轻工艺的倾向,所以要进工厂深入学习,全面发展,自己不希望做“学院派”。

步入法国品牌时装设计殿堂

数年磨一剑,2005年8月,万少珍进入法国品牌“璐茜”虎门设计机构任设计师。“璐茜”虎门设计机构主要是依托虎门的面料、辅料等优势资源进行设计,其设计服装并不在国内销售,而是全部销往法国。这是一个全新的平台,万少珍充分融汇自己对于时尚与东方文化的理解,精心创作每一件作品,其设计的第一款作品在法国市场就补单8千套,她的作品由此登上了法国这个时尚帝国的商业橱窗。一个月后,她被提升为“璐茜”品牌首席设计师,年薪标准达十多万。

现在,万少珍除了担任“璐茜”首席设计师,还担任着该品牌版房负责人,“璐茜”品牌每个月都有上百个新款上市,其中三分之一由她亲手设计,她的设计精神已然成为“璐茜”的“品牌之魂”。

“人要学会感恩”

从一名职中毕业生,到年薪过十万的设计师,这是一种巨大的角色转换。而对于当年的威中生活,万少珍却表示“恍如昨日”。万少珍还清楚地记得吴美英老师跟同学的一次谈话,吴老师说:“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就要坚持到底”,这句话至今被万少珍奉为座右铭。杨志辉老师经常当面批评万少珍,但她有一次却无意中听到杨老师背地里在班主任面前夸自己,“万少珍是个很不错的学生”,这件事让她感慨不已,“当面批评,背地表扬,难得良师!”

万少珍这样评价她三年的威中生活:“威中带我入门,教给我‘抓鱼’的技巧,帮我建立从事服装设计专业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威中教给了我专业的精神。”

“人要学会感恩,可以这样说,没有威中的生活,我不可能有今天”,万少珍说。

三、校长人本教育新理念的执行

中职学校在明晰了感恩教育的内核即培养会感恩的人之后,就涉及到如何将这种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当中,让学生真正成长、真正学会感恩、懂得感恩。这就需要有一套完善的系统去执行校长的人本教育新理念。中职学校从管理工作和班主任工作中,作出了如下卓有成效的探索。

(一)加强学校管理工作

学校管理工作中确立育人为主原则,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从学生出发

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专业设置、就业、学生的生活起居都严格管理。众所周知,中职学校现在发展还有许多困难,而作为教育最大的主体的中职生,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他们的精神面貌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密切关注的因素之一。相对来说,中职生对学科教育课程不是非常地擅长,而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缺乏丰富的教育资源,来补给他们健康成长所需要的营养!所以他们从小就有或多或少的失落感、挫败感,这是我们教育难脱其咎的责任。所以我们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来想学生之所想,真正懂得他们的内心需要,从而找到问题所在,以及如何去寻找解决的方法等。就业是所有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不仅是中职生,现在的大学生也最终会面临就业的问题。从这个方面来说,职业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就更大了。

2.以学生为归宿

学校的管理工作,最终目的都是为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学校的管理工作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目的,保证正确方向,发挥学校管理工作的导向作用。通过学校的管理工作,坚决纠正任何偏离党的教育方针、偏离素质教育、偏离教育目的的做法,从而保证教育活动沿着社会主义方向进行。同时,通过学校的管理工作,使学校的领导和广大教职工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对照,明确自身的发展和改革学习的方向,看看在和学生的交往之中,是否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以此来完善教师自身,促进其自我控制和调节,从而为中职生的良好发展创造好的环境。

(二)班主任工作的创新

1.全身心地爱学生,“爱”是顺利开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每个中职学生都有渴求进步的美好愿望,而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激发学生内驱力的最好钥匙。但由于知识差异、环境差异、性格差异和品质差异等原因,又使每个学生呈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虽然从表面上看,有的学生表现不尽人意,给人以吊儿郎当的感觉,但其实他们的内心世界很丰富,他们有着不易被常人轻易发觉的闪光点和人格魅力。所以班主任需通过对学生的接触了解,摸清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闪光点和缺点,从而有的放矢地实施针对性的教育。班主任王老师是这样做的:为了摸清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树立自身的威信,他非常珍惜和看重新生入学后前几个月这个时间段,只要有空,就深入到学生中间,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真实的思想状况,帮他们重树自信和希望。在这个阶段,老师应有足够的耐心、细心和诚心,要放下架子,以年轻的心态与学生打成一片,要做一个倾听者和表率者。因为这个阶段是学生评价老师最多的时候,老师只有确保了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才能保证今后学生管理工作的得心应手、卓有成效。记得曾有一位学生在给王老师的贺卡里这样说:“在这几个月里,我能成为您重点关注的目标,我感到很高兴,您的教导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我不会让您失望的,我会以实际行动证明给你看,您没有看错人。”这位同学的心声道出了班级许多同学的心声,对老师来说,爱的回报就是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2.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激情,要尽量让学生把每一次机会都当成大事来做

人贵在有激情,激情是成功的保障。现在有许多中职学生缺乏激情,整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把大好的青春时光浪费在终日的长吁短叹、打架斗殴和对小事的斤斤计较上,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没有年轻人应有的朝气、活力和进取心。作为班主任,就必须采取措施扭转这种现象,激发这些同学的激情,重新燃起他们的理想之光。班主任朱老师是这样做的:不管什么活动、什么竞赛,她一般都亲自过问,协助学生干部一同落实好参加人员,并要求参加人员把每一次机会都当成大事来做,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刚开始时,许多学生不甚理解,认为朱老师小题大做,没有必要这么大张旗鼓。但通过一段时间的中职生活,学生觉得她的做法很有道理。因为凡是缺乏激情、对机会不能把握、不引起重视的人,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对什么都无所谓的人,而且惰性越来越足,自信心越来越差,竞争意识、荣誉意识、主人翁意识渐渐消减,这是每个人都不愿看到的现实。因此,一个成功的德育工作者就是一个好导演和总设计师,通过自己的精心策划,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和内驱力,使其充满激情地演绎好自己每个阶段的角色,一步步走向成功。

3.正确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管理工作效果如何跟班主任自身的角色定位有很大的关系,否则就会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现在学校有不少年轻老师,误认为只要自己跟学生搞好关系,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就可以万事大吉。其实这种角色定位虽有利于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但往往会忽视对学生的严格管教,不利于树立自身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和地位。而不少老师常以严师的形象出现,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一定的好处。但由于师生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平台,久而久之会使双方的隔阂变大,导致师生关系不畅,老师威信降低。理想的班主任的定位应是三重角色:既是老师,又是父母和朋友。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慈母(父)般的关爱,来自朋友间的亲密和放松,又使学生时刻感受到严师之威。只有这样,班集体、学生的凝聚力、亲和力、战斗力才会增强,师生间的关系才会融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高涨,管理效果才能得到最好的体现。

4.学生管理工作一定要讲究一个“实”字

这个“实”字指的是班主任一定要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实实在在为学生办实事。当学生有困难急需帮助时,一定要伸出援助之手,千万不能太多地考虑自己的利害得失。班主任黄老师是这样做的:当学生生病时,哪怕工作再忙,她总是抽出时间去看望或陪他们去医院;当学生家中遭遇不幸急需帮忙时,她总是慷慨解囊,尽力为学生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当学生找不到实习和分配单位时,她总是多渠道、多形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为了使学生掌握面试技巧,提高面试的成功率,她总是在学生中开展模拟面试活动,并对面试学生一一进行点评,使他们明确自身的亮点和不足……笔者认为,实事工程是最能打动学生、感化学生的最有力武器,它抵得上一千句、一万句的问候和说教,它是教师释放自身魅力的最好方式,也是教师赢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基石。

古人云:“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让中职学生学会感恩,让他们的生命可以轻装一点,他们的未来才会充满阳光。让学生常怀感恩之心,他们才会更加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他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悦。常怀感恩之心,便会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便能对落难或者绝处求生的人们爱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报。常怀感恩之心,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