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

“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此同时,我校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在陕西高校中名列前茅。学科建设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较好地完成了我校“十一五”发展规划阶段性目标。

一、“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

自2006年实施《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十一五”期间发展规划》以来,在学校党政班子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全校师生员工按照总体发展思路与目标要求,艰苦创业,知难而进,顽强拼搏,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基本完成了“十一五”制定的主要阶段性目标任务,学校的总体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一)适度扩大研究生规模,生源质量稳步提高

2006至2008年,我校在稳定本科生招生规模的基础上,适度扩大研究生规模。2008年底各类在校生达到22 121人,其中,博士生717人,硕士生3 997人,本科生7 663人,继续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类学生9 744人。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分别比“十五”末(2005年)增长了53%和41%,目前,在校博士生、硕士生和全日制本科生的比例为1∶5.6∶10.7。

在稳定本科生招生规模的情况下,学校始终注重生源的整体质量。2006至2008年,本科生第一志愿录取率已在陕西、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浙江等20多个省份实现了100%,二本招生计划数大幅度减少。与此同时,我校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在陕西高校中名列前茅。

(二)调整和优化了学科结构,学科建设工程初见成效

2006至2008年,按照“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的思路,以完善布局,深化内涵,提高水平为目标,积极推进学科建设工程,重视优势学科,加强特色建设,组建学科团队群,促进全面发展。在2006年国家第十批博士、硕士授权学科评审中,我校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3个,并在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博士点4个。2007年新增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目前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陕西省重点学科27个(含10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拥有博士后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66个;博士点涉及工学、管理学2个学科门类,硕士点涉及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7个学科门类,已基本覆盖学校所有本科专业;12个本科专业为省级名牌专业;43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学科建设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较好地完成了我校“十一五”发展规划阶段性目标。

(三)强化质量意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学校高度重视教育教学质量

坚持育人为本,在加强本科教学方面,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了教育教学质量工程,进一步增强了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意识。2006至2008年期间,加大专业建设力度,获准国家级名牌专业4个、省级名牌专业12个、校级名牌专业16个;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新增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精品课程25门,校级精品课程57门;重点建设了99门通识课程;共推出了27本国家级立项教材,13本国家级出版教材,省级获奖教材2本;推出省级和校级教学优秀成果及获奖分别为6项和71项;推出了35名省级和校级教学名师、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基本达到了我校“十一五”规划目标;实施了“弹性学制”“辅修制度”“双学位制度”等柔性培养方案,为个性化培养创造条件;改善了实验、实践教学条件,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了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200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

2.积极探索符合我校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加强了导师队伍建设,在注重校内导师选拔和培养的基础上,积极聘请国内外一流学者来校任教,形成合理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扩大并强化了专兼职相结合的导师队伍。同时努力改善研究条件,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四)加大了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品德优良的教师队伍。截至2008年底,全校共有专任教师1404人,其中教授167人(占教师总数的11.9%),副教授374人(占教师总数的26.6%);45岁以下专任教师数达到1104人,专任教师中1014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占教师总数的72.3%,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均有较大改善。学校聘请了多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一批社会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任职或兼职,培养了一大批在国内外相关学科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目前共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双聘院士5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6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名,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名,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入选者8名,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4名。同时努力培养和汇聚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进一步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降低了生师比(按折合数计算目前为1∶13.8),改善了师资结构。

(五)抓住机遇,科技产业迈上新台阶

2006至2008年期间,学校新建1个国家级、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平台和体系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实现科研经费年到款额突破1亿元,科研经费总额34 270万元;申请专利205项,获准专利85项;发表的学术论文中,国际三大检索收录论文达到582篇,CSSCI收录论文114篇,达到了我校“十一五”规划目标;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11项、其他部委奖励2项;完善了一系列科技管理文件,促进了学校科技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信息化。

进一步理顺了产业体制,建立“防火墙”,通过改组改制,明晰产权,提高效益,降低学校办学风险。以科教产业集团为平台,通过对现有校办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理顺关系,逐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六)推进了学校文化建设工程

以我校办学110年暨并校50周年庆典为契机,凝练百年办学精神,传承百年建大文化,陆续建成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史馆”、贾平凹文学艺术馆、材料与矿物标本陈列馆和中国音乐史博物馆等,规范并形成了我校的校徽、校旗、校歌等一系列的形象标识,弘扬了优良的校风学风;坚持“以人为本”,以创建“和谐校园”为目标,加强了制度文化和组织文化建设,坚持民主管理制度,完善了科学民主的决策体制;继续定期举办师德标兵、教坛新秀、青年教师标兵评选活动以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教案比赛、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研究生学位授予仪式形成惯例;以大学生记者团、国旗护卫队、大学生艺术团、大学生科协等大学生健康社团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文化修养教育,有力地加强了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继续营造多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校园学术氛围,办好各类学术讲座,邀请了名人大师来校讲学,为师生员工提供了一种有利于学术交流、文化交流、知识创新的条件和氛围;在校园规划中能够注重建筑楼群、环境绿化、雕塑群等的协调和统一,建设富有文化传统和时代气息的大学校园。

(七)合理规划,稳步推进校园建设工程

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校本部、东校区(原陕钢)、南校区(户县)的建设进行了统筹规划、科学定位,使三个校区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努力构建节约型校园。校本部的建设,按照总体规划要求,精工细琢,建设高品位校园,按期完成了工科大楼、土木大楼、西大门等重点建设项目;东校区的建设,逐步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使办学条件以及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保证了华清学院办学需要;南校区的建设,以“力争把南校区建设成为一个独具特色,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格调高雅,具有完整教学设施的新校区”为目标,统筹兼顾,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土地征地审批的关键环节已完成,省市政府已经批准了我校的规划用地,总体规划方案已通过专家论证会、党委常委会和学校教代会的审议通过,基本成熟,建设实施方案已起草完毕,正在进一步细化和论证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