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

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牢固树立教学质量意识和特色意识。对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发展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体现办学指导思想的重大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树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培养应用型人才、深化教学改革等观念,促进学院的改革和发展。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

经过对问题的剖析,我们认为这些问题都应乘着这次学习实践科学活动的东风逐步解决落实、力求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切实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学院教学工作科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

(一)针对存在问题,组织开展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大讨论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牢固树立教学质量意识和特色意识。对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发展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体现办学指导思想的重大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树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培养应用型人才、深化教学改革等观念,促进学院的改革和发展。围绕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理念”,树立“以办学质量,办学特色为核心的发展观”两大目标,组织全院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进行学习讨论,了解把握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主动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二)建立强有力的教学激励机制

提高教师主动承担教学任务、探索教学规律、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促使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在选拔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带头人、安排教学任务等方面要引入竞争机制,激励广大教师注重教学研究,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职务评聘、评奖评优中,切实做到教学与科研、教学带头人与科研带头人、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一视同仁。要加强对教师教学业绩的考核,把教师教学工作的业绩作为聘任(晋升)教师职务、确定津贴的必要条件,收入分配应向一线教师、特别是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倾斜。

严格执行教学事故责任认定与处理办法,严格课堂教学纪律,对教学态度较差或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反映强烈的教师,不应继续聘任其从事教学工作。

坚持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名师、教学能手等的评选,并予以奖励。大力表彰奖励在教学一线中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师。

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我院教学创新工作,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新路子,激发广大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胆进行教学创新,加强教学研究,探索适合高等教育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充分体现“效率优先,优劳优酬”,学院拟设立“教学改革创新奖”和“教学效果优秀奖”。

建议学院设立专门奖励基金,奖励在专业建设、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具有开拓创新、教学成果优秀的教师。制定评选办法,明确了评选范围、评选内容、评选条件、评选原则、评选程序、奖励办法及奖励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改革创新奖主要是在教学工作中,特别是在教书育人、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与方法等方面,勇于探索,开拓创新所取得的创新性、示范性成果及改革措施、优秀的教学成果。

(三)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及专业培养方案

我院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要求培养的大学生要具有创新精神,具有实践能力,具有实践技能,是各领域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那么,我们就有必要重塑高等教育价值观念,回归我国高等教育应有价值,改变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要采取以下措施:

1.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并不是简单的知识教育和精神沐浴,而是承担着社会分工的职能,为精密化、科学化、专业化的分工提供较高层次的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要科学精确地培养大学生,要成为时代精神的来源和社会精英的荟萃之地。因此要把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高层次人才永远是高校教育的价值所在。

2.重视大学生技能培养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突出矛盾是毕业生的技能构建和市场需求还有一定的差别。学生普遍存在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际工作能力与就业岗位衔接不上的问题。这也是大学注重理论培养而忽视技能培养,忽视社会实践所致。为此,高校在培养高学历人才时,除了传授大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进行技能方面培养。

3.改革和优化课程设置

大学专业教育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影响了学生的就业,为此必须改革计划经济时代课程设置模式。高校要适应人才需求和发展的状况,据此来设置课程。学院有必要加强同企业的联系,针对特定企业或企业群体需求来设置课程,建立企业对课程的反馈机制,借鉴国外经验,积极吸收企业参与课程设计,这也有利于高校教育与就业更好地与就业市场接轨。

4.培养计划的优化与改革

本科培养计划的修订和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根据人才的社会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修订培养计划要以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为基本原则,充分体现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修订培养计划要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全院不能一个模式,应从文理工不同学科分类指导,学院的指导意见应体现宏观性;要注重培养模式改革,做到教学设备、课程、教师等资源共享,选拔最优秀的教师承担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试点“两大一小”三学期制等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改革,逐步完善教师与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环境,加大情境教学、案例教学,注重学生工程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保证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科学合理地分配各类课程的学时学分;教学工作要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解决好大四学生教学与就业之间的矛盾问题。

(四)坚持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模式改革,优化教学管理制度

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改革传统的教育管理方法

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基点,审视和改革教学管理,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以坚持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以职业理想教育为主导,以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高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为重点,努力培养和造就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优秀建设人才。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发现和创造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新型教育观。在知识观方面,由传统的以知识的继承和掌握知识的深浅为标准,转变为不仅注意知识积累,而且更加重视知识的综合和创新,由传统的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的质量效益观。

教学管理必须适应新的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其创新精神。同时教学管理要服务于教和学,紧紧围绕教师的工作和学生学习的需求,激发教师群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管理上设置一些让学生团体共同完成的功课作业,在锻炼意志品德上增加参加社会实践深入生产、施工、管理一线和个人户外生存训练的课题,提高他们适应环境的生存和身心承受能力。激发和爱护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具有现代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2.以创新为中心,改革片面的教育管理制度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校的教师、学生变得越来越有“主见”,越来越有“个性”,他们“自我实现”的价值倾向也越来越突出地反映出来,因而也越来越难以“控制”和管理,原有的学院管理制度只能解决不可以怎样做,而不能解决如何自主做得更好的问题。所以学院使用的传统教育、管理方法就暴露出许多局限性的新问题,这种管理制度显然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我国教育的传统是以继承前人的知识为中心的,这种思想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过程和教育制度,教育方法和管理方法,评分标准和评价人才的标准等等。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实行中心的转移,即把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转变为以创新为中心的教育。继承为中心的教育,局限于前人积累起来的知识和技能,培养的是模仿能力,解决同类问题会有确定的标准答案,导致人们思维的重复性操作等等。当前教育教学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观念,创新举动。

3.整合资源,优化手段,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以学生的不同需求为主线,整合资源,优化教育管理手段,不断提升学院人才培养水平,就必须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懂教学,会管理,爱岗敬业的管理服务队伍。

(1)着力提高管理人员的教育理论素质,高校管理人员要遵循教育规律,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分析总结教与学的规律,不能把教学管理看作简单的行政管理。而目前在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中仍有为数不少的人在教育理论方面欠缺,不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对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因此,要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通过竞争优化整合资源,优者留,平者下,劣者汰,提高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教育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

(2)进一步运用评估、考核、奖惩等手段激励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高校随着在校生的增加,教学管理工作量增大,相应地应有一个评估机制来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客观评价,以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高等学校要避免忽视对管理人员的评价,奖励,而影响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不能安心本职工作,影响管理队伍的稳定,甚至造成优秀管理人员的转岗或流失,这样不利于管理队伍的建设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3)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提高管理人员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普及,管理手段、管理技术在不断创新,新的管理理论不断涌现。面对管理环境的不断变化,教学管理人员也要通过不断学习增强自己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因此,学院要经常组织他们参加进修学习,参观考察,管理人员只有坚持进修充电,不断学习,才能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

作者:何 宁 黄新民 张沁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