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措施和工作重点
(一)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开展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乐于奉献的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落实我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引导教师加强政治理论、教育理论的学习,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教育教师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完善定期表彰优秀教师制度,广泛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把教师道德作为教师工作考核和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
(二)引进高学历、高职称教师,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鼓励各系部尽可能多地补充并合理使用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教师。根据学院教师关键岗位聘任情况,重点引进45岁以下的教授、35岁以下的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等高级人才。目前急需引进紧缺的、具有高级职务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对引进的人才尽可能给他们提供比较好的工作、生活条件,使他们安心工作,为学院的教育事业发展作贡献。
(三)强化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
制定和完善教师的培养规划和培训制度。切实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有计划大力度地支持中青年教师,特别是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采取定向培养的方式攻读博士学位。在提高教师队伍学历层次的同时,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办学优势,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实践锻炼,努力提高“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通过开展对新教师岗前培训、以老带新和选送教师到高校进修等措施,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四)开展学术交流,加强智力引进
积极地、有计划地以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聘任知名兼职教授、顾问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其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吸纳社会知名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专业建设,把专业建设纳入社会化管理渠道。
(五)大力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促进梯队建设
完善和落实《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队伍评选与管理办法》,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拔院、系两级专业梯队成员,明确相应的责任、权利和待遇,促进专业的发展壮大,构建高水平的专业梯队。
通过设立“教学质量优秀奖”。对教学科研成绩突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教师给予奖励,鼓励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六)鼓励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整体水平
加强学院与产业部门和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聘请高水平专家、技术人员来院兼职任教,从事科研,争取市级以上科研项目,以利于提高现有教师的科研和学术水平。通过经济奖励和职位晋升等办法,激励有能力、有潜力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做出成果。
(七)深化学院人事制度改革,改革教师管理模式
按照相对稳定、合理流动、专兼结合、资源共享的原则,探索和建立相对稳定的骨干层和出入有序的流动层相结合的教师队伍管理模式。通过聘任兼职教师,返聘高级专家等途径,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实行固定教师和流动编制相结合的办法。到2010年,争取兼职教师占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总数的20%以上,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八)完善教师职称聘任制度,强化教师考核制度
逐步以“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聘约管理”的原则推行岗位职务聘任制。实行岗位聘任,积极探索并制定有效、可行的教师考核办法和科学的教师考核指标体系。考核立足于考察教师履行岗位职责和工作实绩,加强聘后管理和履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任、晋升、奖惩的依据。充分运用考核评估有效机制,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
(九)加大分配制度改革力度,积极采取措施改善教师待遇
切实贯彻“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根据劳动复杂程度和贡献大小,适当照顾急需专业需求,合理拉开分配差距,鼓励和支持教师立足本职工作多做贡献。进一步完善优秀教师津贴制度,吸引和稳定优秀拔尖人才。对主讲教师每人配齐笔记本电脑等常用办公设备。对学院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和重点培养的骨干教师实行优惠政策,优先安排到国内外进修学习,做访问学者,优先派遣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优先提供图书资料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使用教学仪器设备或安排教师工作室。
(十)切实加强对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院、系两级“教师队伍建设领导小组”,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院发展的突出重点,保证教师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制定强有力的措施并抓好落实,定期召开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研究新情况,调整新思路,解决教师队伍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努力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富有活力、师德优良的师资队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