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变迁影响下的大学理念理论建构及其实践形态转型

社会变迁影响下的大学理念理论建构及其实践形态转型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同时代的社会变迁,对不同时代的大学理念理论及其实践形态产生重大影响,由此使各个时代的大学理念发生不同的要素结构变化,并由这种变化引发不同的大学发展样态。中世纪以来,随着教会势力的超强和神学主义的盛行,传统大学的理念理论建构及其实践形态变迁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社会变迁影响下的大学理念理论建构及其实践形态转型

社会在变迁中进步,大学理念理论在建构中发展。不同时代的社会变迁,对不同时代的大学理念理论及其实践形态产生重大影响,由此使各个时代的大学理念发生不同的要素结构变化,并由这种变化引发不同的大学发展样态。

1.从传统大学到近代大学的理念理论变革及其实践形态变迁

(1)传统大学(12~15世纪)的理念理论建构及其实践形态变迁特征。中世纪以来,随着教会势力的超强和神学主义的盛行,传统大学的理念理论建构及其实践形态变迁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第一,以神的旨意为办学宗旨,奉行神学主义的理念理论和经院主义的办学模式。

第二,以维护和传播教会神学教义经典为己任,追求神学的绝对精神。

第三,教学以培养神职人员、僧侣和社会精神贵族为根本目标;学术活动围绕“地球中心论”和“上帝造世论”展开。

(2)近代大学(15~18世纪末)的理念理论变革及其实践形态变迁特征。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大学理念及其理论开始重新建构,其主旨是以弘扬人性与人的自由和天赋人权为宗旨,力图使大学摆脱教会控制,成为推动文艺复兴运动的能量场。

第一,大学仍然遵循自我放逐和自我封闭式的经院主义办学模式。

第二,大学开始建构科学主义的理念理论,探求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世界观和培养具有人文主义精神资质并符合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代理人;以哥白尼的“日心说”和牛顿的力学为学术活动的理性主义出发点。

2.近代至现当代以来的大学理念理论变革及其实践形态变迁

自19世纪以来至今,随着启蒙运动的深入和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深化,随着新大学运动的蓬勃兴起和科技革命的日新月异,大学理念理论及其实践形态发生根本性的转型。

第一,大学自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术自由的大学理念得以重新确立并日趋巩固,科学至上、真理至上成为大学的执著追求,大学成为独立于世的由学者自治的知识城。

第二,致力于原创科学研究和高深学问的探索与传授,教学目标从培养社会精英到培养社会精英与培养社会适用人才相统一,人的人格健康、个性解放和素质和谐而全面的发展成为有效教育的最高原则;为改善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级各类适用人才成为大学发展的最高理想。

第三,以知识创新与社会价值最佳结合为学术活动的最大使命,以理性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关怀相统一为学术活动的最高境界。

第四,大学逐步走入社会生活的中心,功能的多元化使其角色已经演变为引导、推动社会变革与国家发展的发动者和促进者;反过来,社会的高度繁荣、富裕和文明又推动以真理至上为己任的自然科学全面繁荣、以人文关照为己任的人文社会科学全面复兴。

当今时代,整个世界在科技革命的引领下,出现突飞猛进的进步,少数发达国家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众多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进入工业化阶段。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文化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时代潮流。

理念的与时俱进建构,使得大学的理念理论更加完善、更加卓越、更加符合实际。

3.不同时代的大学理念理论建构及其实践形态变迁引发的组织运行变迁特征

(1)传统大学奉行教学一元职能,大学的组织结构由松散型行会逐步过渡到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组织系统,大学的管理模式为教会控制下的政教合一、以教师或学生组成的行会式自治管理模式,逐步过渡到基本成型的以学科为中心的学院制自治管理模式。

(2)近代大学的职能仍然以教学为主,并逐步开展研究、传授哲学、医学和艺术等高深学问,大学的组织结构逐步确立以学科为基干的专业组织系统,大学的管理模式为政教分离之下的教授自治管理形式。

(3)随着现当代大学理念发生重大变革及其教学科研二元职能的确立,一是大学由传授和研究人文社会高深科学知识为主逐步转移到以传授、研究自然科学高深科学知识为主;二是围绕以教学和科研为办学宗旨的专业学术组织系统的大学组织结构日益完备,这种结构系统包括研究所、实验室等机构,高等学校系统发生层次类型结构变化,研究型大学脱颖而出;三是大学形成以法律为依据、理事会决策下的校长负责和教授自治的民主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以学术和行政管理两条线运行并以学术权力为中心;四是随着服务社会进入大学理念并日益强化,传授高深学问、培养优质人才、追求学术卓越和为社会提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成为大学提升社会声望与地位的奋斗目标;五是组织结构日益复杂,成为一个围绕以学科教学与项目研究为核心的专业学术组织系统与部分科层管理系统的结合体,大学形成国家协调、社会参与、理事会决策、校长领导负责、专业学术部门指导和教授会自治的运行模式。

(4)未来大学(21世纪以后)的理念理论建构及其实践形态变迁特征。

第一,在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大学力求满足所有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社会多层次、全方位的需求。

第二,大学的组织结构将形成新的每一个开放、多样但高度紧密结合的(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跨院系、跨区域和跨国界)松散单元集合体。

第三,大学的管理模式为,由信息开发者(由教师、研究者群体组成)、传播者、学习者或研究者共同维系的一种平等互动但又相对紧密的开放式民主管理形式。

4.不同时代的大学理念影响下的教学科研活动形态特征

(1)传统大学的办学形式为单一的自圆其说的封闭式体系,教学形制为无选择的、受时空限制的个体教授、讲演为主,教学内容为以宗教神学学说为主的课程知识体系。

(2)近代大学的办学形式为追求自我完满式的封闭体系,教学模式为无选择的、受时空限制的个体教授与班级授课相结合,教学内容为以宗教神学学说、人文和自然科学三者兼容的课程知识体系。

(3)现当代大学的办学形式从探索以学科为核心、多层次、办学风格的半封闭体系逐步演变为适应社会各种类型、多种层次的社会化的开放体系办学形式;教学模式从无选择的、受时空限制的讲座制和年级与班级授课制为主逐步走向部分选择的、受一定时空限制的学分制与班级授课制相结合;教学内容从围绕以现代科学不断分化细化的学科专业为中心的课程知识体系逐步转变为在以科学与人文走向新的融合的趋势下,产生复合型、交叉型和跨学科型的、多学科知识融会的宽口径课程知识体系。

(4)未来大学(21世纪以后)的教学科研活动形态变迁,一是办学形式方面,将构建与区域联系为一体的、高度分化与高度整合的社会化和国际化开放办学体系;二是教学模式方面,将构建多向选择的、无时空限制的、以个性化为主的协作式教学模式;三是教学内容方面,将构建以学习者的需求和能力为原则,并与现代科学发展的综合体系结合设置的多样化自选学习课程及其知识体系模块。[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