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理念变迁及其重构的历史性特点

大学理念变迁及其重构的历史性特点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洪堡、纽曼到威斯康星,欧美大学理念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历史性变迁与重构,形成洪堡、纽曼和威斯康星三种代表性的、并一脉相承至今的近现代大学理念及其实践模式。大学理念理论是动态性发展的产物,它受制于社会变迁及其外部现代性的种种社会意识形态要求。

二、大学理念变迁及其重构的历史性特点

从洪堡、纽曼到威斯康星,欧美大学理念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历史性变迁与重构,形成洪堡、纽曼和威斯康星三种代表性的、并一脉相承至今的近现代大学理念及其实践模式。三种理念及其实践模式在大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既充分展示出辉煌的时代性作用,也导致产生不少难以平衡的现实性问题。

1.大学科学与理性发展的文化诉求

大学理念研究及其理念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的重构,总是源于社会环境变化下大学现实自身科学与理性发展的文化诉求。

(1)大学理念源于大学研究。大学理念理论及其实践形态对于大学自身以及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有着如此重要之作用,以至于人类社会自有大学以来就有关于大学的种种理想与理论探索。

第一,大学作为一种社会创制,并不是按照什么人的先知先觉而产生。换言之,并不是先有大学的理念才有大学,而是相反,先有大学,然后领导者和学者们针对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而不断提出他们的大学理念,以期校正并将大学纳入理想与理性的发展轨道。

第二,自中世纪大学创建以来,人们始终在探索大学这个组织的奥秘,但展开专门的研究并形成系统的有关大学的思想理论,则是19世纪以后的事。

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及其高等教育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大学及其大学理念研究不仅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学术领域,而且逐步学术化、专业化、科学化与系统化,由此逐步形成系统的科学理念理论体系。

第三,大学理念研究虽然见仁见智,但立足点趋于一致:任何一个有追求的大学、任何一个文明的民族或国家,都愿意积极投入充足的财富和资源来打造大学,以期实现各自发展的理想目标,而这也正是现代大学较之于古典大学更趋向于社会实际生活而不是脱离社会生活的发展特点。

(2)大学理念重构及其理念治校的动力源自于自身发展愿景而非外部意志。

第一,大学理念重构及其理念治校的动力源自于大学的内在发展诉求,这符合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一根本法则。一改中世纪以来由教会和世俗国家提供理念资源而为大学自身创造理念并设计办学原则和模式,正是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德国新大学运动及其后衍生于欧美的现代大学运动的现代性文化意义及其普世性哲学价值。

第二,大学理念研究及其理论成果产生于教育界且多半为大学校长、特别是知名大学校长的就职演说和办学经验研究,这符合理念研究及其理念理论发展的逻辑和规律。例如,柏林大学的办学思想及其指导原则的主要制定者费希特,是柏林大学的首任校长;纽曼的大学理念直接宣示于爱尔兰天主教大学的校长就职演说;而赫钦斯、德里克·博克则分别是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的校长。

究其原因,一是校长是大学发展愿景的主要设计者和发展过程的主导者,有理念并能以理念治校,直接反映着校长的职业使命感、办学责任感和校长的远见卓识;二是作为大学校长,他们带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去治理大学,不仅赋予大学理念以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内涵,更重要的在于使大学理念产生无穷的生命力。事实表明,能否办成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首要的取决于校长的理念。因此,校长有理念并善于以理念治校弥足珍贵,其思想理论价值及其文化意义远远超出了物资资源对于大学发展的影响。

反观当今中国,大学理念研究多为学者的理论推演,既有纸上得来终觉浅之薄妄,又有坐而论道之空泛,而应该提出大学理念的校长们则鲜有将理念说清说透并付诸实践,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大学理念研究、理念理论发展及其大学发展中的一个重大缺憾。[6]

(3)大学理念重构之时,往往是某个国家和社会处于重大变局和大学处于转型的关键之时。

第一,洪堡和费希特重构柏林大学理念之时,正是国家处于民族分裂和外敌入侵的严峻历史时期。在面临民族统一和国家振兴的重大历史转折时刻,洪堡等人提出了“司科学的托儿所”同时也是“司普遍文化大的机构(谢林语)”的文化主义的大学理念。这一理念的理想诉求包括:教学与科研,个体价值与个性发展,过程而非产品,学习与审美体验,科学进步与道德培养融为一体,为国家造就主体而非服务者,有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民众,等等。

将文化建构作为其办学原则的大学理念,既界定了大学这一现代机构的形态,也界定了它与民族国家的关系。[7]洪堡的文化主义大学理念重构及其实践,在造就了一个新德意志民族和国家的同时,也在现代性层面注入了文化主义思想要素的高等教育哲学观。

第二,洪堡和费希特重构柏林大学理念之时,也是欧洲大学的办学传统陷入绝境而面临理念更新及其实践模式重大转型的关键时期。

正是针对处于绝境的传统经院式大学办学范式,即教会和世俗专制制度按照国家和社会的实用目的和功利目的设计和建立的大学;针对欧洲大学在教会辖制下为了顺应神的旨意而不承认科学自由,世俗专制王权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而不允许学术自由,洪堡等人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术自由与教授治校的先进大学理念及其制度设计。

第三,大学理念重构总是在争论中实现思想超越和要素更新,大学总是在多样化理念指导下个性化发展。

一方面,由柏林大学引发的新大学运动,激起了现代大学理念与传统大学理念之间的矛盾论争,这就出现了以纽曼为代表的为维护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价值取向的传统大学理念之辩。但是不管怎样,大学理念是办学之道,而大学理念的创新者与辩护者都是大学之道的“卫道者”,其理念之争只会使得大学理念理论体系更趋科学、理性和完善,实践模式更富个性、特色性和多样性。

另一方面,有大学以来就没有非此即彼和一成不变的大学理念。正是有了多样化的大学理念及其个性化实践,才使得大学有着可供选择的指导理论及其多样化实践模式并呈现五彩缤纷的发展样态。

(4)大学理念总是随时代和社会变迁而重构。大学理念理论是动态性发展的产物,它受制于社会变迁及其外部现代性的种种社会意识形态要求。

第一,作为一种社会机构,大学发展必须顾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或规律,否则它将无法生存。因此,20世纪以来,特别是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大学进入社会发展的中心,人们将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研究纳入到大学理念理论体系建构及其国家发展和世界竞争的现实战略设计中。

第二,任何时代的大学理念,总是代表着当其时的大学精神情感诉求。比如,洪堡和费希特的大学理念,代表着大学办学传统处于危机时刻人们企盼大学重生的新人文主义的科学理性精神诉求;威斯康星理念代表着大学追求卓越及其改善发展环境的现实主义精神与实用主义情感诉求;弗莱克斯纳和赫钦斯的大学理念,则代表着大学在流连于社会服务站之中的世俗化危机时刻所呼唤的学理至上的现代人文主义精神诉求。而今日之中国大学找文化、找理念、找精神,又恰恰是中国大学在整体文化失落、精神缺失时的一种科学理性精神与人文主义情感价值诉求。

(5)构建现代大学理念成为一项世界性的文化创新和与教育理论创新活动。

第一,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表明,一流国家总是与一流大学互为条件。正是认识到国家和大学互动发展的这一客观规律,研究并与时俱进地建构大学理念已经成为当今包括学者、企业和政府在内的世界性的文化创新和教育理论创新活动。而且更加可喜的是,一些后发国家在国家现代化的追赶中也开始加强大学理念的研究及其本土化理念理论体系的建构。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大转型之际,随着中国人对大学之于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之间关系重要性的认识,以及随着中国人积极打造世界一流与高水平大学之际,中国人开始为大学找文化、找理念、找特色和找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奋力追赶世界教育现代化潮流的中国高等教育界,展开了现代大学理念及其教育思想的大讨论,讨论的问题包括: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与个性化,高等教育的产业化、知识创新与科教兴国使命,以及创办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与中华民族振兴关系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问题,并由此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教育思想理论体系。

第三,大学理念必须因时而变,因地制宜,崇尚特色。大学理念既不具有绝对性和固定性,也不灵验于任何时代或任何大学。因此,每所大学都必须因时而变,因地制宜,追求特色,这既是大学理念研究及其建构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各所大学理念及其理念治校的独特价值及其生命力之所在。

2.理性主义共识上的洪堡、纽曼理念

秉承理性主义精神的洪堡、纽曼等人并以他们为代表的以认识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观,使得以学理至上的以为科学而科学和为学术而学术的思想价值观重新回归大学理念。

(1)近代以来的大学理念及其理念治校的历程表明,洪堡、纽曼的大学理念及其实践模式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即学理至上、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而这也正是洪堡、纽曼的大学理念及其实践模式所具有的历史合理性、时代进步性与文化保守性的根本标志。

(2)洪堡、纽曼等人的大学理念虽然都建立在学理至上的认识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观上,但由于旨趣不尽相同而导致两者在大学理念认识及其实践模式上有所侧重。

如果说以新人文主义思想为宗旨的洪堡大学理念稍倾斜于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观的话,那么以古典人文主义思想为宗旨的纽曼大学理念则更侧重于坚守传统认识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观。

(3)之所以说洪堡的大学理念稍倾斜于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观,是基于洪堡的大学理念中所坚持的强烈民族主义和教育与科学救国兴国的文化主义意识。而这一文化主义意识形态及其实践导向,正是判别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德国新大学运动所呈现的理念愿景与实践形态的现代性价值之关键。

3.与时俱进与标新立异的美国大学理念重构

(1)文化交流与西学东渐。如果说从中世纪到近代以前的大学理念发展史是一部区域性的文化交流史,那么近代以来的大学理念发展史则是一部文化西学东渐史。

第一,柏林大学理念及其成功实践,使德国的现代大学运动之火从西半球的欧洲燃烧到东半球的美国并衍生于世界,自治、自由、为科学而生活的现代大学理念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

伴随着美国大学的崛起和称雄世界,从“霍普金斯之火”到“威斯康星之风”,美国的人文主义大学理念、科学理性主义大学理念和实用与功利主义大学理念轮番亮相并交相辉映,引领着自20世纪以来直到今天的世界大学现代化发展潮流,“美雨”由此取代“欧风”而主导着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向。

第二,美国大学的理念理论建构及其实践模式发展表明:大学理念理论从产生、传播到发展,从共享到重构,都源于创设者和享用者的相互采借,理念之有普适性,就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文化特质。没有大学理念的相互采借、沟通和独立自主创新,就没有学者、学科、学术的发展与繁荣,就没有大学理念研究的发展、理念理论体系的创新及其实践模式的创新。

(2)一百多年来,美国的大学理念及其实践早已越出德、英的模式而生成自己的性格,即理性主义精神及其不拘一格走特色化发展道路的与时俱进和标新立异态度,以及求新、求异、求实的现实主义追求。美国大学理念研究及其重构以及理念治校之所以如此成功,原因在于以下社会历史条件。

第一,将探索深奥知识和发现真理作为大学最高理念的专家学者,遇到了众多的支持并遵循它们的知识实干家,从而使学理型大学在为学术而学术、为真理而真理的辉煌奋斗中赢得崇高的学术声望和社会地位。

第二,以威斯康星大学为代表的一大批赠地学院大学,将坚持理性主义高等教育哲学观的德国大学认识论注入实用主义的哲学思想,形成了新形势下的强调以政治论为基础的现实主义高等教育哲学观,它标示着大学理念所蕴涵的哲学认识重心从开启心智、培养理性到装备“心灵”、发展精神力量再向注重实科、实学和实用方向的倾斜。

第三,走特色化发展之路是美国大学理念理论重构及其理念治校成功的关键。在对“英国模式”和“德国模式”加以兼容改造和重构之后,指导美国大学发展并形成不同于他国的鲜明样态:从个体看,研究型大学学术兼容、理用兼备,以求学、求理和精英型教育为主;普通型大学学术兼容,以求术、求用和应用型教育为主。

正是秉承实用主义精神并执著于个性化、特色化的发展理念,使得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的大学像美国大学那样,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普通型大学,都有着如此强烈的“出手”意识及其超强的出手能力,并演绎出一个又一个令世人赞叹的“硅谷”故事。

大学理念理论演进到今天,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任何大学都认同并积极追求集三个功能完美于一身,尽管它们由于各自的社会定位及其在实施过程中在完整程度和侧重点上各有不同。

4.理念理论与实践模式的当代重构

从以人为中心到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荣。

伴随着千年复杂的社会变迁和大学理念转型进程,大学生成四种实践形态:宗教教义大学、研究型大学、社区大学和企业型大学,它们或为教会服务,为学术服务,为公众就业服务,为国家政治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不过,大学理念转型及其理念治校生成的种种实践形态,都具有其历史的合理性、社会的现实性和时代的进步性。

(1)从历史到今天,大学无论以何种形态出现,其运行主旨总是以人类自己为中心。基督教大学的宗旨是为教义教会服务,其理念的中心是关注人类灵魂的价值;研究型大学以精细化的科学探索更是加剧了对非人类世界的功利性价值观,因而并没有改变传统大学的“人本主义”性质;社区大学增加了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兴趣,但它显然是围绕着人的“需求”的功利主义价值观来实用地看待世界;企业型大学是世界上最为否定价值的高等教育形式,因为它把人和自然界都视为功利性对象,物质是资源,人力也是资源与资本。于是所有资源都成为它的工具价值——商业价值的限制。[8]

(2)一种以人、社会、自然界和谐发展的文化觉醒及其大学理念重构与实践模式的更新。从中国的传统和合文化看,无论现行哪一类型的大学,都不足以达致学校乃至于世界的和谐。因此,大学必须实现新的理念重构和转型——从关注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到关注文化道德价值和美学价值,从关注人的生命发展价值以及大学和自身所依托的文化教育系统、人类社会系统和地球自然界系统的整体生态化共荣格局。

有鉴于此,当代大学理念必须注入全新的文化价值要素——它既不以人类为中心,也非二元或虚无,而是以一种植根于价值的道德性判断,肯定地球上所有人和生物、人与自然的共生价值与和谐价值。办绿色教育和办绿色大学顺理成章地成为当代大学理念的新价值要素,根据这一赋有全新价值要素的理念及其宗旨,大学将在目标、使命与责任上产生新的追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