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制度第一,校长第二

制度第一,校长第二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校长的责任是依法办事,以法治校;为制度服务,为制度效力。制度和法律本身是一个社会文明智慧的结晶,它凝聚了社会成员的意志追求与理想秩序,其共约性和指向性可以形成一种强大的集体力量、精神力量和文化价值力量。这表明,制度、法律法规和规矩规则对于生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养成全体社会成员的文明气质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具有普适性。

三、制度第一,校长第二

1.原则

制度第一、校长第二的原则表明,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制度法律权威第一,其次才是校长和领导人。

第一,校长角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强调校长的重要性绝不等于宣扬“校长英雄观”和强化精英主义。正如国家需要政治文明治理一样,学校的管理运行最终要依靠法律和制度。校长的责任是依法办事,以法治校;为制度服务,为制度效力。因此,建设一个好的学校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营造执行制度的人文环境,用制度规范行为、凝聚人心,从而保证学校的兴旺发达与可持续发展,才是学校实现发展目标的根本。

美国教育管理学家P·Hallinger对20世纪最后20年的学校管理作了回顾性研究后指出,尽管有关研究强化了领导能导致不同学校效能的观念,但是如果到了2000年人们还认为校长是学校改善的唯一领导,那就如人们还在相信校长不能影响学校效能一样的愚蠢。

第二,政治学原理告诉我们,一个好的制度能使魔鬼变成天使,而一个坏的制度能使天使变成魔鬼。人非圣人,文明秩序不能建立在圣人的假定之上。制度和法律本身是一个社会文明智慧的结晶,它凝聚了社会成员的意志追求与理想秩序,其共约性和指向性可以形成一种强大的集体力量、精神力量和文化价值力量。

严格的制度设计与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既可以约束人性恶的一面,又可以张扬人性善的一面,它们共同确保社会的道德伦理价值及其文明秩序。瑞士人说,他们有豪华价格和普通价格的旅馆之分,但没有干净和不干净的旅馆之分;新加坡人说,他们有薪水高和薪水低的公务员之分,但没有收红包和不收红包的公务员之别;美国人说,他们有能干与不能干的政府首长之别,但没有守法与不守法的首长之分。这表明,制度、法律法规和规矩规则对于生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养成全体社会成员的文明气质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具有普适性。

第三,近年来,教育管理的微观研究受到更多关注和重视的趋向逐渐明显。此如美国教育管理学家马克·汉森所预测的,人们对领导英雄行动(成功地带来重大变革的行动)的关注将转向对微观行动的关注。在以往的教育管理研究和培训中,人们常常倾向于试图造就一个为众人所簇拥的伟大领导者及其伟大的领导行动,但教育领域中的实际情况是,领导的英雄行动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机会上都是微乎其微的。所以,创造性的微观领导行动已经成为今天乃至于未来研究的主题。

2.逻辑

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的演进及其实践历程表明,管理有四个阶段:第一是人物管理阶段,这是用制度管人、靠量化及物质刺激的低层次管理阶段;第二是人际管理阶段,其特征是礼遇善待被管理者,靠情感联络实现动机和目标;第三是人才管理阶段,这是一种能够挖掘被管理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帮助其实现成功的高级形态的管理;第四是人格管理阶段,它建立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价值观念、生活情趣和生命意义等最高层面的共同追求之上。这是一种最佳也是最难达到的理想管理模式。[14]

上述四个管理阶段密不可分、依次递进,没有第一、二层次的管理做基础,就不可能达到真正的第三、第四层次的管理境界。四个管理阶段有机统一,相机并用,学校管理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境界,才能使管理体制及其管理过程充分彰显出人文价值和校长的价值。

【注释】

[1]参见王聪聪:《大学校长啥素质不可缺中国还会再出蔡元培吗》,载科学网电子杂志,2010年,第158期。

[2]参见张玉国:《科学教育界需要更多的“功狗”》,原载《中国科学网电子杂志》,2007.12.25,第37期。

[3]参见李延成:《美国大学校长角色变迁》,载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科研处编:《攀登的足迹: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科研成果选编》,2005年。

[4]参见王聪聪:《大学校长啥素质不可缺中国还会再出蔡元培吗》,载科学网电子杂志,2010年,第158期。

[5]参见陈平原:《大学公信力为何下降》,载《科学网电子杂志》,2007.11.15。

[6]参见李树:《现代大学校长身份的定位——职业管理者》,载《教育研究》,2005.5。

[7]参见赵民:《科学网电子杂志》,2007.8.31。

[8]参见张贵峰:《科学网电子杂志》,2007.10.13。

[9]参见胡志坚:《哪些人可以称得上教育家》,载《中国教育报》,2006.4.14,第6版。

[10]参见[美]杰拉德·卡斯帕尔:《成功的研究密集型大学必备的四种特性》,载《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2.5,第58页。

[11]参见陈秉公:《二十一世纪的理想校长模式与素质结构》,载《光明日报》,2001.12.13,B1版。

[12]参见张新平:《一个变革型的学校领导者》,载《中国教育报》,2009.3.17,第6版。

[13]参见[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著,徐辉、陈晓菲译:《现代大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62页。

[14]参见高万祥:《制度第一校长第二》,载《中国教育报》,2005.12.13,第6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