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性别视角中的农村老年妇女贫困问题分析

社会性别视角中的农村老年妇女贫困问题分析

时间:2023-0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 社会性别视角中的农村老年妇女贫困问题分析笔者通过对8个个案本人和家庭的深度访谈,在分析老年妇女致贫的原因上,发现贫困老年妇女一般都有比较特殊的原因,如受教育程度低,丧偶或终生未婚的多。因此研究者认为这种传统的文化观念是老年妇女致贫的原因之一。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养儿防老和烈女观。这也有力地证实了传统中国农民养儿防老的重要性。
社会性别视角中的农村老年妇女贫困问题分析_和谐社会语境下的老龄问题研究

三 社会性别视角中的农村老年妇女贫困问题分析

笔者通过对8个个案本人和家庭的深度访谈,在分析老年妇女致贫的原因上,发现贫困老年妇女一般都有比较特殊的原因,如受教育程度低,丧偶或终生未婚的多。这背后隐藏着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即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等。因此研究者认为这种传统的文化观念是老年妇女致贫的原因之一。

社会性别是以文化为基础、以符号为特征判断的性别,它表达了由语言、交流、符号和教育等文化因素构成的判断一个人性别的社会标准。社会性别体制是一整套确定两性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社会制度,它通过文化、政治和经济的作用,使女性处于社会中的从属地位。[17]

从劳动的角度看,个案1、个案3、个案5、个案6从事家务劳动,而家务劳动是无酬劳动,家庭无偿占有这些劳动。所以妇女虽然从事劳动,但却得不到报酬,致使她们依然贫困。社会通过三种主要方式建构等级化的劳动性别分工。一是建构有关劳动性别分工的信仰,使人们相信“女性以家庭为主,男性以社会为主”的生物性分工是天经地义的,合情、合理、合法的。二是建构性别角色意识,即对以性别分工相关的性别角色的看法,包括三个方面:对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的看法;有关女性就业对家庭及孩子影响的看法;有关妇女工作在经济上的重要性的看法。三是将女性劳动视为情感劳动的信仰,相信女性的劳动付出是她们甘心的,是她们合法情绪的自然表达。由此,等级化的劳动性别分工成为看不见的、制度化的、合法化的产生两性不平等的社会机制,它使女性自觉付出无报酬的劳动,因为她们相信,相夫教子、做贤妻良母、默默无闻从事家务劳动和社会劳动是她们的本分;男性自觉把取得社会地位和名誉视为自己的天职,不断给自己加码,不仅要有份职业、养家糊口,还要负起光宗耀祖的家庭责任。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养儿防老和烈女观。尤其是在农村,如果老年人没有儿子,那么晚年可能就比较悲惨。比如个案2、个案3、个案4都没有子女,而个案1、个案7只有女儿。这也有力地证实了传统中国农民养儿防老的重要性。“好女不嫁二夫”是封建社会评价一个女人好与坏的重要标准。突出好女人可以获得的最高奖励是树立贞节坊。女人一旦失贞,就要殉节。殉节而死的女性获得烈女称号。从“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句中国俗语可以看出中国封建社会对女人失贞的严厉惩处。个案1、个案8都是丧偶。大约在60岁左右,男女人数基本相等,即性别比为100。此后,女性存活人数超过男性,性别比降到100以下。丧偶女性碍于传统观念,许多没有再嫁。老年人问题与宏观经济的诸多关系大多是以家庭、婚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老年人口的婚姻状况是影响老年贫困的重要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