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年妇女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老年妇女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时间:2023-0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老年妇女在女性人口中超过十分之一,并且数量正在不断迅速增长。关注老年妇女的养老保障问题,并通过研究,提出具备可操作性的社会政策,是实现性别平等、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老年妇女过去生儿育女,承担了社会再生产的任务,并承担了大部分家务劳动。因此,老年妇女多数成为家庭养老的对象。近年来,老年妇女权益受侵害的事件各地均有所闻,农村地区尤为严重。
老年妇女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_和谐社会语境下的老龄问题研究

二 老年妇女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一)老年妇女研究的实践意义

老年妇女是弱势中的弱势,她们身处年龄、性别两重弱势之中,是社会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目前,老年妇女在女性人口中超过十分之一,并且数量正在不断迅速增长。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强调:“在老龄化过程中,我们还应特别注意性别差异问题。”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到201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关注老年妇女的养老保障问题,并通过研究,提出具备可操作性的社会政策,是实现性别平等、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在中国社会发展、改革的实践中,人们逐渐意识到,现代的发展观念包含着社会全面进步的丰富内涵,社会进步的最终目的是使全社会各个群体共享发展的物质和精神成果,而老年妇女群体应同其他社会群体一样享有社会的发展成果。和谐社会理念的确立,也将使老年妇女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获得进一步的改善,从而使老年妇女的生活质量得到更大的提高。

(二)老年妇女的基本特征

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原因,老年妇女成为社会弱势群体。较其他社会群体,老年妇女这一弱势群体呈现三个基本特征:

1.无经济收入或收入低下

旧社会重男轻女的传统剥夺了老年妇女受教育的机会,她们中文盲、半文盲很多。较低的文化教育水平,致使她们很难获得固定的收入;即使有,其收入也一般较男子低,所以老年妇女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享有退休金。老年妇女过去生儿育女,承担了社会再生产的任务,并承担了大部分家务劳动。但是她们的劳动成果并未获得社会承认,致使她们的家庭生产和家务劳动并未获得相应的经济报酬。因此,老年妇女多数成为家庭养老的对象。

2.家庭中处于依附地位

老一代的夫妻关系多属于服从型。多数老年男子头脑中大男子主义严重,在传统“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影响下,习惯于家庭事务“一言堂”。而多数老年妇女被剥夺了对家庭事务的决策权,在日常生活中逆来顺受。近年来,老年妇女权益受侵害的事件各地均有所闻,农村地区尤为严重。在受虐待、遭打骂、被遗弃,甚至被迫自杀的老年人中,多数是无收入、无配偶、无文化的老年妇女。老年妇女长期处于依附地位,习惯于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缺少为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利而斗争的决心、勇气和行动。

3.社会上遭受歧视

更年期作为生物事件在妇女的生命周期中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符号意义,更年期的到来意味着妇女生育功能的丧失,也意味着妇女衰老的开始。老年女性一般被社会认为是不再具有性吸引力的、满脸皱纹、爱唠叨的老太婆。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对老年男性的描述,通常,老年的男性似乎变得和善了,他们的工作经历不仅使他们在社会上具有地位,而且还使他们具有吸引力。当老年女性被人轻视和拒绝的时候,老年男性则受到了社会的重视。

老年妇女因生理上的衰老而导致生产和劳动能力下降,经济和生活上不能完全自立,老年妇女的生活质量较年轻妇女及男性老人低得多,更少、更晚地从社会发展中收益,而社会和家庭的振荡产生的各种冲击和困难却总是先作用到老年妇女这个最脆弱的群体身上。正如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所说:“在老龄化过程中,我们还应特别注意性别差异问题。在几乎所有的地方,女性的寿命要长于男性。但是,女性老人一般比男性老人更贫穷,患慢性病及因病致残的比例更高,也更容易受到歧视和忽略。然而,妇女却承担了更多的照料家人的任务,她们有时是面对三重负担:照料孩子、照料老人及自我照料。可是,她们对家庭、社区和经济所作的贡献往往被忽略了。”

(三)老年妇女面临的现实问题

老年妇女是弱势群体,到了老年,尤其是高龄期,往往处于高龄、体弱、丧偶、无劳动能力、少收入或无收入、文化程度低等困境,生活质量普遍较男性老人差,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较多,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经济收入、消费水平低,社会保障程度较低。农村妇女传统的养老措施主要有两条: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儿子养老。在农业社会中,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社会阶层固化,子承父业,父亲对子女有无上的权威。但是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传统的父子关系发生了变化。工业社会的生产知识和生产技能,不再是口传亲授,父母对子女缺少必要的约束力。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代际之间的联系松散。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养儿防老的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同时,由于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或者流转,传统的“土地养老”保障措施也陷入了困境。土地作为农民生存的最后保障,在现代社会发挥的作用式微。

女性平均健康预期寿命长于男性,但健康状况与男性相比,却差得多。老年女性容易患慢性病,日常生活功能状况比老年男性差,拥有的医疗资源较少,看病就医的费用大大低于男子;社会地位低,社会参与率减少,难以通过社情民意传达自己的心声,容易被社会隔离;家庭地位低,无法插手家中的重大事项安排,丧偶农村老年妇女再婚难;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犯,表现在基本物质生活保障问题、住房问题、财产权问题、虐待与家庭暴力问题等上;社会适应性难,因需要操持家务、照顾孙辈及观念的制约等失去、放弃机会或资源。受教育程度较低,给老年妇女的晚年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增加了她们对迅速变化的信息化社会的不适应性。

(四)老年妇女的社会非正式支持系统研究

结合2000年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基础调查中浙江省的资料,笔者构筑了社会非正式支持系统的指标:生活费的主要来源、婚姻状况、居住状况、身体不舒服时或生病时的主要照顾者,这四个指标分别具有工具性功能或情感性功能。中国老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研究基础调查是在1998年调查基础上的跟踪调查。此项目是北京大学与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科研人员于1998年合作开展,在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的调查项目。这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是: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重庆。这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5%,调查随机选取了其中大约50%的县、县级市与区。在随机选中的调研地区,试图对所有的存活百岁老人在自愿前提下进行入户访问,并在自愿前提下就近入户访问事先按该百岁老人编号随机给定年龄与性别的80~89岁及90~99岁老人各一名。样本选取的基本思路是:入户访问调查的80~89岁及90~99岁老人分别与百岁老人被访人数大致相同,而80~99岁的各单岁男、女被访人数亦大致相同。基础调查与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老人个人及家庭基本状况,社会、经济背景及家庭结构,对本人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状况的自我评价,性格心理特征,一般能力,反应能力,注意力及计算能力,回忆、语言、理解与自我协调能力,生活方式,日常活动能力,经济来源,经济状况,生活照料,生病时的照料者,能否得到及时治疗与医疗费支付者等90多个问题共180多个子项。

1.生活费的主要来源

“2000年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基础调查”浙江省的资料显示,4.6%的浙江省老年妇女过去工作过。老年妇女前三位主要生活费来源是子女提供(74.0%)、孙子女提供(9.8%)、离退休金(4.6%)。多数老年妇女终生未参加过社会工作,所以没有退休金,即使有退休金的,也比较低。尤其是体弱多病的老人,需要花费更多的医疗费。这时子女的经济支持就更为重要了。子女的经济支持是工具性支持的重要体现。

表6-1 老年妇女主要经济来源

img37

老年妇女在经济来源上的差异悬殊。城镇老年妇女接受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的比例最高,为45.5%;其次是农村老年妇女,为16.2%;最后为城市老年妇女,为4.6%。而有离退休金的老年妇女城乡排序依次为:城镇老年妇女(2.6%)、城市老年妇女(1.8%)和农村老年妇女(0.2%)。

表6-2 分城乡老年妇女生活费主要来源 单位:%

img38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妇女文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女性就业率提高,社会化养老将变为城市养老的主导,而家庭养老将成为补充。在农村,由于大规模农村合作养老基金还未充分建立,多数农村妇女近期还将依靠家庭养老。但是,随着二元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户籍政策的逐步放宽,城乡差别将逐渐缩小,农村妇女的就业渠道将逐步拓宽,在适当的时机,农村老年妇女依靠社会化养老也是可能的。

2.婚姻状况

老年妇女的丧偶率较高,为91.3%。就城乡来看,城镇老年妇女的丧偶率最高(55.6%),其次为农村(19.3%),最后为城市(14.7%)。老年妇女的婚姻状况就反映其情感性支持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老来怕空”,与物质方面的需要相比,许多老年妇女情感上的需要更为强烈,她们渴望得到亲人的关心和温暖。但是,丧偶率高,意味着她们不可能得到配偶的情感性支持。因此,许多老年妇女由于缺少配偶亲情的滋养而感到空虚、寂寞、无聊。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社会压力和某些子女的阻挠,老年妇女再婚难始终是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

表6-3 老年妇女目前的婚姻状况

img39

表6-4 分城乡老年妇女婚姻状况 单位:%

img40

3.居住状况

从调查数据看,大多数老年妇女(75.0%)与家人同住,住养老院的比例仅为2.9%。这表明,家庭养老仍然是浙江省老人养老的主要形式。从城乡来看,城镇老年妇女与家人同住比例比农村高30.8个百分点,而农村老年妇女与家人同住比例比城市高3.8个百分点。无论城乡,老年妇女都倾向于与家人同住。因而,她们的照顾资源更多集中于家人,而不是社会。她们可以更多地从家人那里获得工具性支持和情感性支持。

表6-5 老年妇女居住状况

img41

表6-6 分城乡老年妇女居住状况 单位:%

img42

4.身体不舒服时或生病时的主要照顾者

据调查数据,目前浙江省老年妇女生病时的主要照顾者是家人,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子女或其配偶(74.8%)、孙子女或其配偶(12.5%)、配偶(2.2%),社会服务仅排第六位,说明老年妇女的生活照顾主要靠家庭。就城乡来看,城镇老年妇女生病时依靠子女或其配偶的比例比农村同类比例高出31.3个百分点,农村老年妇女生病时依靠子女或其配偶的比例比城市同类比例高出5.7个百分点。对于老年妇女来说,生病是生活中比较重大的危机事件。在这一危机事件中,她们需要获得支持。子女对其提供了工具性支持,住院时陪护、生病时照顾,从而有助于激发其生命的潜能,度过这一生命危机。

表6-7 老年妇女身体不舒服时或生病时的主要照顾者

img43

表6-8 分城乡老年妇女身体不舒服时或生病时的主要照顾者 单位:%

img44

(六)老年妇女的社会正式支持系统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老龄问题日益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男性人口有6338万人,占全部老年人口的48.76%;女性有6600万人,占老年人口的51.24%。80岁以上老年人口中,男性有455万人,占37.95%;女性有744万人,占62.05%。从数量上看,老年妇女多于老年男性。同时,老年妇女也是老年人中最脆弱的群体。与男性老人相比,她们无退休金或退休金低,寿命长,寡居期长,家庭负担重,再婚难,医疗保险不足。因此,她们比男性老人有更多的难题。可以说,老年妇女是社会弱势群体中的弱势。老年妇女脱离了主流社会,最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关心来维持她们的生活质量。她们的社会支持网络的内容和形式是什么?这些社会支持网络是怎样影响和作用于老年人的日常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笔者的理论假设是:(1)老年妇女安度晚年的重要因素是: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2)老年妇女安度晚年所需的资源包括人力、财力和物力等,而这些资源的提供需要社会支持系统来完成。

1.研究方法

借助数据和访谈资料,笔者构筑了老年妇女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由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方面构成。

本研究使用的资料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对国内已有权威调查数据再分析。比如,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中的相关资料(汇总数据集);北京大学、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主持的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2年“老年人口与健康调查研究数据”(原始数据);浙江省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实施的2000年“城市社区老年服务体系研究”调查项目;浙江省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江苏省老年学学会、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联合实施的200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养老模式研究”数据;教育部立项的2003年“浙江省城市化进程中老龄问题研究”课题;浙江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实施的2004年“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运行机制研究”调查等。第二部分,实地调查资料。2005年1月,在杭州市、湖州市、衢州市随机抽取的3个街道3个乡(每个市1个街道1个乡)中选择48个个案进行深度访谈,并作出详细的访谈记录。在个案的选取上,尽量选择有代表性的个案。

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其中,深度访谈法的分析思路如下:

对个案记录中的“信息码”进行分类编码。

(1)类别的编码:个案调查涉及的问题分为四大类,每一类在其类别名称中选取两个字以它们的汉语拼音声母作为分类。经济供养为“JG”、生活照料为“SZ”、精神慰藉为“JW”。

(2)个案的编码:用“个案”一词的英文单词“CASE”的第一个字母“C”和个案排列顺序的序数组成,如个案1为“C1”。

(3)案主的编码:一般用案主姓的汉语拼音的声母作为案主的编码。

(4)话题的编码:用英文字母A、B、C、……来表示话题1、话题2、话题3……

编码方法:第一组为类别编码,第二组为个案编码,第三组为案主编码,第四组为内容编码,各组编码之间用“-”号隔开。比如“JG-C1-Z-A”表示:与经济供养(JG)相关的个案1(C1)中Z姓案主(Z)对于话题A(A)的陈述或看法;“SZ-C2-L-B”表示:与生活照料(SZ)相关的个案2(C2)中L姓案主(L)对于话题B(B)的陈述或看法。

编码方案设计完毕后,课题组对所有48个个案资料进行了分类整理。第一次分类整理:以各类个案和案主为分类的轴心,将每个个案中案主对三大类问题的陈述或看法一一列出并编码;第二次分类整理:以问题的类别为轴心,将每个个案中案主对于各类问题的陈述或看法归类、整理并编码;第三次分类整理:以每个个案中案主的陈述或看法反映的问题为轴心,在每个类别中再次进行归类、整理并编码。

2.研究结果分析

(1)社会支持需求广泛

老年妇女由于在社会上处于更边缘化的地位,在社会上感受到的生存压力更大。她们在生活中遇到各种类型的问题与困难,需要不同类型与性质的支持。从调查数据和实证访谈来看,老年妇女需要的支持内容和来源极其广泛。她们需要的社会支持的内容没有限制,她们既需要工具性支持,又需要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主要体现为日常实务的帮助和危机的介入,比如经济供养、生活照料;情感支持包括:看望、聊天、倾听、理解、安慰等,也就是情感慰藉。从我们访谈的48个个案中,选取几个加以叙述。我们只是对部分老年妇女进行深度访谈,所以并不具有普遍性。但这些描述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老年妇女的生活全貌。

有的老年妇女需要经济方面的支持。

“我退休早,退休工资低,吃饭够了,但身体不太好,患有糖尿病,需长期用药。需子女帮我负担一部分医药费开销。”(个案1徐大妈:83岁,小学文化,企业退休技工,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与老伴住在一起。)

“我没工作过,一直是家庭妇女,靠老伴的退休工资生活。(个案5范大妈:76岁,不识字,从未工作过,无子女,与老伴住在一起。)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需要的满足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最简单的原则。人的一切行为由需要引起,而需要又分层次,从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生理需要是人的最基本需要,其他需要都建立在生理需要的基础上,每个人衣、食、住、行都不可少。有些老年妇女由于种种原因,比如个人原因,没有参加过工作,无退休金;制度性原因,退休早,退休金低下;观念性原因,老了靠夫靠子,致使老年妇女需要获得经济方面的支持。

有的老年妇女需要生活照料。

“我中过风,现在整天躺在床上,动不了,女儿每天给我烧饭,还帮我翻身。”(个案11叶大妈:75岁,高中文化,企业退休工人,有两个女儿,与配偶、一个未结婚的女儿同住。)

“我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请了小时工每天来买菜、烧饭,搞卫生。”(个案23朱大妈:91岁,初中文化,离休机关干部,丧偶2年,有三子三女,独居。)

“前几天我住院了,孩子们每天轮流看护,人老了多病,还要靠孩子。”(个案42王大妈:81岁,初中文化,退休营业员,有配偶,有一个儿子三个女儿。)

“我们这里社区服务搞得不错,前一段时间我生病需要输液,社区卫生服务站就在我家设了家庭病床,护士每天上门,好方便。”(个案28陈大妈:84岁,高中文化,机关离休干部,丧偶,无子女)

有的老年妇女由于日常生活部分不能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导致她们产生了生活照料的需求。在老年人服务领域,针对有照料需求的老人及家庭,亟须为她们提供各种服务,比如家庭照顾、机构照顾、社区照顾等,使她们过得更独立、更舒适和更有尊严。随着老年期的到来,许多老年人机体衰老,患有老年病。同时,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在职人员工作压力较大,许多老年人的子女无暇照顾患病的老人,这对社区卫生服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有的老年妇女需要精神方面的支持。

“儿女们不仅来帮我做事,也来和我谈天,谈谈他们家里的事,了解了解外面的情况,有些自己需要处理的事情也与他们商量。”(个案36李大妈:64岁,高中文化,退休厂长,有配偶,有一子三女。)

“老年人最需要温暖,需要他人的问候,哪怕是一句小小的问候,一个笑容,都会开心得不得了。”(个案45黄大妈:67岁,高中文化,退休教师,丧偶,有一子一女。)

从上面老年妇女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年妇女精神上的需求是多么强烈,她们是多么渴望亲情和爱,多么渴望他人的关怀和温暖。老年人从主流社会撤离后,被边缘化,产生了无用感、遗弃感,寂寞和孤独的心理油然而生。因此非常需要家人和社会在精神和情感方面的支持。

(2)经济供养渠道多样

老年妇女在经济供养上的渠道是多样的。比如北京大学、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主持的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2年“老年人口与健康调查研究数据”(原始数据)浙江省的资料显示,74.7%的浙江省老年妇女过去工作过。老年妇女前三位主要生活费来源是子女提供(62.4%)、离退休金(12.8%)、自己劳动或工作(8.4%)。

城市、农村老年妇女的经济支持系统是不同的。城市老年妇女以制度性的正式经济支持为主,即离退休金为主。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经济支持,主要是子女提供和孙子女提供。因此城市老年人的经济支持网基本上是一个以制度性的正式支持(社会保障)为主体,子女、孙子女支持为辅的混合型网络。与城市老年妇女相比,农村老年妇女的经济支持网中离退休金这一部分较少,制度性的正式支持所占比例较小,家庭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其中子女支持的比例大大高于城区,亲属帮助的比例也比城市高。可见,农村老人的经济支持网是一个以家庭支持为主的混合型网络。

(3)需要照顾项目分布多样,生活照料者由不同社会角色承担

就一般情况而言,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机能逐渐衰弱,健康状况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也逐渐减弱,需照顾的项目也会越来越多。比如根据浙江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实施的2004年《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运行机制研究》的子课题项目《浙江省老年人养老意愿调查》,在需要别人给予照顾的项目里面,最高的也是“陪医”,有12.2%的选择;在性别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对于男性老人来说,在需要别人给予照顾的项目里面,最高的也是“陪医”,有9.0%的选择;对于女性老人来说,在需要别人给予照顾的项目里面,最高的是“陪医”,有15.7%的选择。在需要别人给予照顾的项目里面,其次是“打扫房间”、“购物”、“做饭”等。把年龄和这些需要照顾的项目进行交互分类和统计,并且控制性别变量,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年人之间有着显著性的差异。

老年妇女的生活照料者由不同社会角色承担。比如根据浙江省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实施的“2000年城市社区老年服务体系研究”调查项目、浙江省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江苏省老年学学会、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联合实施的“200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养老模式研究”的数据,老年妇女的生活照顾方面有如下特点:第一,城市老年妇女的配偶支持率高于农村老年妇女。城市老年妇女生活照顾排第一位的是配偶。配偶支持率在精神方面也有所体现。第二,目前老年妇女生活照顾的主要来源是家庭,但儿女的帮助在城乡中有很大差异,城区中女儿的帮助大于儿子,农村中儿子的帮助大于女儿。第三,儿媳在老年妇女的生活照顾中起了一定作用。第四,农村老人从家庭之外获得的帮助主要来自村委会和邻里,而城市老人主要依靠保姆。

随着人口高龄化的到来,老年人口健康余寿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数量也在增加。从靠家人护理,逐渐转向社会化的专业护理服务设施,从而对养老机构中老年护理的需求也将增加。根据教育部立项的“2003年浙江省城市化进程中老龄问题研究”课题组抽样调查结果,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有6.9%的被调查老人希望获得社区服务。照此比例预测,2005年浙江省城镇老年人中需要社区服务的老年人达19万人,其中有需要、自己又有经济支付能力的老年人为5万人。这是现在的社区老年服务市场,也是保障城镇下岗、失业,农村转移出来劳动力等弱势群体再就业的潜在市场。

(4)精神慰藉与亲情需求强烈

随着活动空间的缩小,身体生理功能的自然衰退,情感交流对象的减少,老年人容易产生疏离感、寂寞与孤独感以及焦虑感。社会变迁与都市工业化的影响,使人与其生活环境间失去了原有的和谐,受到社会孤立,以及对无常社会的一种无力感,因而对生命的意义感到某种程度的疑惑。老年人的疏离感有以下几个层面:无意义感:空巢期使老人生活失去意义与价值;无力感:对儿孙的事情无法插手,对自己的未来无方向感,凡事无法把握;社会孤立感:年轻人生活节奏快,老年人跟不上社会步伐,觉得自己是被遗弃的一群人;自我分离感:老年人常陷入缅怀既往,或觉壮志未酬,心有余力不甘,却又对现实无可奈何,看人眼色,仰人鼻息,自我价值荡然无存;失落感:被孤立、排斥、遗弃的意识。寂寞与孤独感也是老年人容易产生的消极情绪:老年人不免要遭受各种丧失,所以孤独感、寂寞感、焦虑感、悲伤感等也是老年人容易产生的消极情绪、情感。焦虑感包括担心失去亲人的扶持、担心角色转换会一无所有、担心身体健康状况、担心晚境凄凉与经济无依,等等。

如此种种消极情绪的存在,使老年人强烈需求精神慰藉。比如根据浙江省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江苏省老年学学会、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联合实施的“200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养老模式研究”数据,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与居住方式有一定的关系。从老年人的孤独感看,生活在家中无子女的老人,有时感到孤独的比重最高,达28.6%;有子女但不和子女一起居住的老人比重为4.3%;和子女一起生活的老人占2.4%。这说明与子女共同居住的方式,在排遣老年人孤独感、满足老年人亲情需求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但是由于家庭的核心化和小型化趋势,老年人或者和儿孙分开居住,或者虽住在一起但沟通不.,造成家庭关系紧张,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需求仍然得不到完全满足。

配偶的精神支持是老年妇女情感慰藉的重要内容。相濡以沫一生的老伴,对于老年妇女来说,是安度晚年的最重要的人。但是老年妇女的丧偶率较高。根据“2002年老年人口与健康调查研究数据”原始数据,老年妇女的丧偶率为68.1%,其中城市老年妇女的丧偶率为66.0%,农村老年妇女的丧偶率为68.4%。就反映其情感性支持而言,老年妇女的婚姻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七)结论与建议

第一,工具性支持是老年妇女在家庭中获得的最基本的社会支持,体现在物质生活资源的获得、日常实务的帮助和危机的介入,即落实于生活费的提供、日常生活的照料和生病时的照顾。

第二,情感性支持在老年妇女非正式支持系统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表现为老年妇女获得家人的关心和温暖;日常生活中通过与同住家人聊天,获得理解、安慰、排遣孤独、寂寞等情绪。

第三,我国现有老年妇女社会政策不足,缺乏保护老年妇女利益的社会政策。主要体现在:法规和政策中专项老年妇女的政策性规定及工作开展得较少;政策保证条件不足,人力、资金、物资保证不足,相关组织机构系统不完整。

第四,借鉴国外老年妇女社会支持政策和做法。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老年妇女的社会支持政策一般都被包含在老年社会政策及其社会福利政策之中,保护支持老年妇女的条款比较丰富。国外的普遍养老保障计划、养老保险、老年福利方面对老年妇女给以特殊保护或者与男性平等待遇的做法,可以作为我们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有益借鉴。比如,多数国家两性退休年龄统一和遗属津贴制度,对没有就业的老年妇女给以普遍养老金待遇,支持家庭养老的做法等。

第五,设计老年妇女社会支持政策。解决老年妇女养老的具体问题,设计保护老年妇女权益的制度,倡导关爱老年妇女的社会文化。具体来说,可包括加强对老年妇女问题的舆论宣传和调查研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加强老年妇女的医疗保健工作;社区服务中设立专门的老年妇女服务项目;修订《老年权益保障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继承法》,增加对老年妇女权益保障的内容;鉴于老年妇女丧偶率较高、再婚较难的现实,政府部门、民间社团、中介机构、社会工作者通过组织各种活动,为老年妇女创造各种同异性交往的机会;倡导在养老政策中加入社会性别的视角,不能单纯将养老的负担转嫁给妇女,相应的社会保障措施中应该给承担养老任务的中青年妇女一些补贴;在中青年妇女中倡导积极理财观,未雨绸缪,为老年后可能会独自生活奠定一定经济基础。老年妇女的预期寿命比老年男性长,所以有一些老年妇女在丧偶后可能还要独自生活一段时间,因而独立意识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