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的途径
文道结合,塑造美的心灵;情文统一,陶冶学生人格与情感;学习语言艺术,领略自然风光,提高鉴赏力;剖析道理,掌握哲理美;从语言入手,体会和谐的形式美。这些都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教育的途径。
(一)引导学生鉴赏艺术美
艺术的表现形式各异,产生艺术魅力的因素也各种各样,如《紫藤萝瀑布》新颖精巧的艺术构思;孙犁的《芦花荡》中老头子的栩栩如生的形象塑造;《藤野先生》巧妙的线索安排;《三峡》《与朱元思书》情景交辉的意境创造。此外,一些文学样式如诗歌、童话、寓言、神话传说本身就具有美感,这样的文学样式更能调动创新思维,亦真亦幻,引人遐想,令人惊叹,如《天上的街市》《皇帝的新装》《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课文里的一些悲剧性的文章也具有艺术美。例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伟大的悲剧》。在这里我们应该把悲惨与艺术中的悲剧区别开来。悲剧作为一种戏剧文学和舞台艺术的样式,它的基本特点是以悲剧性的矛盾作为戏剧冲突,即具有肯定素质的主人公遭受挫折以至毁灭,唤起人们以悲为特点的审美感受。如《伟大的悲剧》一文中,虽然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失败了,但他的心灵接受了考验,变得无比崇高。这种悲剧的审美价值,在于引起人们的震惊和深思,欣赏此文时,同学们应思考胜利与失败该如何定义,激发他们在感情的激荡和理性的思索中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树立更为崇高的科学意识。
总之,鉴赏艺术美时,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外,还要抓住契机,加强引导,循序渐进。
(二)引导学生鉴赏自然美
谁不向往雄奇的三峡、谁不迷恋妩媚的西湖、谁不沉醉于奇丽的富春江,因为人们都知道自然美能够净化人的心灵,然而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是无法使我们身临其境的,我们只能凭借他人的间接经验,从富有表现力的文字中去感受大自然的美。
例如《紫藤萝瀑布》,作者通过对紫藤萝的细微刻画,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大自然美丽的画卷。教师在执教时可以带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紫藤萝的美,先来看它的颜色“深深浅浅的紫”,“颜色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里”,更透着一股灵气,让人深感大自然的美。再看它的形体:“像一条条瀑布”,“紫色的大条幅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瀑布”、“条幅”的样子多美啊!不仅铺天盖地,硕大无比,而且给人一种震撼人心的生命力,我们不能不为大自然的美而赞叹。
在鉴赏这类作品时,教师要让学生努力寻求与教材内容相似的对象。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应搜集有关紫藤萝的图片,在筛选后以幻灯片的形式在课堂展示出来,再配以舒缓的音乐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让其沉醉于美的欣赏中,全身心地进行情感的体验。在这种情感积淀的基础上再来读美文,析美文,最后让学生模仿着写美文,才不是无稽之谈。学生才会对作家高超的写景艺术赞叹不已,探求作家在写景时的感触,最后学生才会感悟到自然美的真谛。总之要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来欣赏美,全身心地投入到自然美的体验中。
(三)引导学生鉴赏社会美
社会美表现在人的思想、品质、理解、劳动、斗争等方面。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心灵美;海伦·凯勒虽然身处无光、无声的黑暗世界里,但却表现出惊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爱莲说》通过对莲花形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荣利、高洁傲岸的情操;《蜡烛》一文中流露出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之间的深厚的情谊。这些都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人性之美,人格之美。
鉴赏这类作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端正审美观念,使他们认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明确真善美之间的辩证关系,如果出现了价值取向的偏颇,教师还要给予正确的导向,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引导学生鉴赏语言美
首先是引导学生感悟汉语言的音乐美,谢溱所谓“涌之如行云流水,听之如金声玉振”正是对语言声韵美的形象说明。选入教材中的唐诗和宋词中的小令无一不是读来顺口,听来入耳,和谐自然的佳作,“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唐朝李白《渡荆门送别》中想象奇特、美丽如画的诗句,以其对仗工整,声律优美而被千古传诵;读《安塞腰鼓》,铿锵的节奏中,磅礴的气势,让我们感受了心灵的激荡,力量的奔腾,生命的升华,好一个扣人心弦,感人肺腑;文章《与朱元思书》句式整齐,声韵和谐,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将文章的要旨潜入心底。
其次是引导学生评品词语的丰富美。文章语言朴素与绚丽,还是简洁或繁细都是经过作者匠心经营的结果,教师要带领学生剖析词语的丰富内涵。
最后是品析不同作家的不同的语言风格。每位作者都有个人和谐的文风,如鲁迅的尖锐犀利,朱自清的平实自然,叶圣陶的凝练精粹,杨朔的清新俊朗,郭沫若的凌厉激越,这也就形成了文学语言多样性的统一美。
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鉴赏文章的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语言美。我们相信,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掌握初步的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把情感美置于常态,抒发美的情感和感受,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让自己的人生永远沐浴在对美的追求中!
参考文献
陈安福.中学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