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作者个人情感和个性的体现,凝结了作者不同的创作思想和心血。这些作家的个性需要教师通过认真钻研吃透,然后和学生一起分享。然而,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其独特个性。我们讲了共性,丢了个性,就会使语文教学陷入死胡同。这取决于作家自身的经历、才能、气质、学养,特别是作家的个性更是表现在他的作品中,有的体察入微,以阐析心理敏锐见长;有的俯仰吐纳,以气势磅礴见彩。
一、挖掘教材个性,找准语文教学的切入点
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作者个人情感和个性的体现,凝结了作者不同的创作思想和心血。从敏锐的洞察力、犀利的语言、淋漓尽致的辩词和含蓄尖刻冷峻的讽刺中,我们能感受到鲁迅作品的深厚力量;从火山爆发式的热情、汪洋恣肆的语言、震撼天地的呼喊、波动长河的诅咒中,我们还能感受到郭沫若的狂热。我们也能感受到朱自清的柔丽含蓄、郁达夫的沉郁忧伤、巴金的温暖亲切、老舍的细腻生动……这些作家的个性需要教师通过认真钻研吃透,然后和学生一起分享。然而,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其独特个性。讲作家,只讲出生日期、重要的代表性作品;讲作品,只分析内容;讲记叙文离不开“六要素”,讲小说一律“环境、人物、情节”,讲散文一概“形散而神不散”。我们讲了共性,丢了个性,就会使语文教学陷入死胡同。
作家才有俊庸,气有刚柔,学有所专,习有雅俗。这取决于作家自身的经历、才能、气质、学养,特别是作家的个性更是表现在他的作品中,有的体察入微,以阐析心理敏锐见长;有的俯仰吐纳,以气势磅礴见彩。只有教师吃透了教材,对作家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才能引导学生去体味这些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写法等诸方面的个性,才会对作品有进一步的体会、感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