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的教研故事

我的教研故事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还清晰记得我刚走上三尺讲台的时候,面对二十几个农村孩子的纯真脸庞时的束手无策。“我一定不能辜负了这些可爱的孩子,一定尽力教好他们”,暗暗下定决心后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2008年至2009年寒暑假期间,学校派我参加“县级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聆听了教研室老师精彩的教学讲座及实践“一课三研”和“同课异构”活动,并结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与教研室老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感觉受益匪浅。

我的教研故事

张 欢

石嘴山市平罗县城关一小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今在教育这块绿洲上,已经辛勤耕耘了十几年了。

还清晰记得我刚走上三尺讲台的时候,面对二十几个农村孩子的纯真脸庞时的束手无策。“我一定不能辜负了这些可爱的孩子,一定尽力教好他们”,暗暗下定决心后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

当初我在一所移民小学,那里的村民来自西吉、海原一带,村民们一心只顾自己的农田,无暇关心孩子的学习,加上识字的村民也不多。孩子们几乎就像脱缰的马儿,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没有什么好习惯。孩子们上学前不是跟着大人在田地里玩,就是满村子跑,几乎没有受过学前教育,更不懂最基本的学校一日常规。入学后大部分学生不适应,嬉皮笑脸,嘻嘻哈哈,有的孩子随便在教室里乱跑,有的干脆跑出了教室,还有的孩子在教室里就吵了起来。“唉!这帮孩子真难教啊!”我当时感叹着。教学任务要完成,课堂常规还要管理,我这个刚毕业的师范生真的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当时单纯的想法是赶紧把教学任务完成了再说,所以为了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课堂上就拼命地赶时间。不管学生能不能学会,我天天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很匆忙地教学。一段时间后,发现大部分学生几乎没掌握声母韵母,后来连一个“我”字也教不会。大多学生不会拼读,书写笔顺也不对,不会口头组词,更不要说练习口头说话了,急得我像热锅上的蚂蚁。几个月下来我筋疲力尽了。怎么办呢?我真的束手无策了,整天愁眉苦脸的,就像打了败仗似的,当初参加工作的热情一落千丈。校领导看出了我情绪的变化,找我谈话,留在记忆深处的一句话就是:“教师是良心活,既然选择了教育这个行业,就要为孩子负责,你是教语文的,就要想方设法让你的学生喜欢语文……”

我要怎样才能让他们喜欢语文呢?一次和一位老教师闲聊中,无意中道出了我的困惑,他推荐了我一本杂志《宁夏教育》,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要想干好教育教学工作,手头必须有一本有关教育类的杂志,《宁夏教育》是一本好杂志,他可以帮助你解决很多难题。”并随手把他自己保存的几本《宁夏教育》借给了我,我迫不及待地阅读了起来,这本杂志就像一位博大的“母亲”,用和蔼可亲的口气给我讲述着一个个朴实的教育故事,讲述着党的好政策和许许多多教育教学理论,我如获至宝,对这份杂志充满了敬意。当时看到一篇关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文章,那篇文章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教师应该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感知事物的内部动力,只有学生对感知的事物和现象产生浓厚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探求知识和学习技能。啊!我的课堂有救了,我找了我的良药:要想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先让学生对老师有兴趣。

为了和这帮孩子打成一片,我俯下身子主动和学生交朋友,上课努力做到关注全体学生,下课经常和孩子们做游戏,放学和家长面对面交流。空暇时间阅读各种教育书籍《大教学论》《爱弥尔》《爱的教育》《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孩子们,你们好》《学校是一段旅程》等,这些书籍让我不断充实自己,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我把书中的好经验好方法运用到实际教育教学中,一段时间后,面对这帮孩子我再也不会束手无策了,孩子们越来越喜欢语文课了,口语表达能力逐步提高了,一些坏习惯也销声匿迹了,我感到了由衷欣慰。此时的我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学生终于接纳了我。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当时因为在农村小学,全校六个年级,不足一百个学生,加上校长、主任也就十名教师,我们相互学习,交流彼此的收获,总感觉这样的交流似乎有点闭门造车了。一次偶然的就会,有幸被学校派往县城的一所学校听课,当时一位老师讲的是《地震中的父与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位老师教态大方得体,上课开始就直入主题,板书“地震”两个字,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两个字想到了什么?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我看到了房倒屋塌。”有的说:“我看到了洪水泛滥。”还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人们被倒塌的废墟掩埋”……在学生进行了大量的想象后,那位老师播放了一段地震的视频,画面上,房倒屋塌、电线断开引起爆炸和大火,屋里的东西全部摔在了地上,发出乒乒乓乓的响声,学生们看了后,一个个露出惊恐的眼神。此时,老师又向学生介绍了课文的故事背景:1989年,在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地震。当时,在一位父亲和他年仅七岁的儿子之间发生了一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紧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在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后,引导学生想一想通过这件事,你感受到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学生大都能说出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在教学过程中,始终紧紧抓住中心问题:“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引领学生品读全文,读句段、找词句、谈体会、激情朗诵。课上得非常精彩,整节课的教学过程很流畅,过渡自然,得到听课教师们的一致好评。

当然,从那次听课活动中我觉得自己落伍了,多媒体对我来说还那样陌生,人家已经熟练运用了。那位老师的教学风格,语言魅力和高超的教学策略深深地吸引了我。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就是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树立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教研员老师说:“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要不断地锤炼自己的口才。上课时,用语言‘黏’住学生,你把学生‘黏’住了,学生就会很投入,这位授课教师就是沿着这个方向不断地历练才有了今天精彩的一课。人人都可以成为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要抓住最基本的语文素养,找到有利于发挥自己特长好的地方发展下去。这样,老师的才华,教学效果,都可以在某个地方展现出来。”这次外出听课真的让我觉得自己从一只“井底之蛙”爬到了井外。再也不能闭门造车了,要改变教育教学观念了,要学习新理念、新思想了。2008年至2009年寒暑假期间,学校派我参加“县级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聆听了教研室老师精彩的教学讲座及实践“一课三研”和“同课异构”活动,并结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与教研室老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感觉受益匪浅。

学习归来之后,我虚心向老师们请教,经常性地听课,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平时反复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课后反思,找出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使自己的课堂结构更趋合理,使课堂效率更高。为了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喜欢语文,我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宽松的学习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被尊重,被信任中激发兴趣,激活思维。上课时,我总是微笑地面对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时表扬,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品读感悟。学生在轻松愉快、有趣的氛围中掌握新知,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学习机会。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事业,我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平时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看一些教育教学杂志、教育专著,时时关注课改信息,努力做到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通过学习,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新理念逐渐融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结合教学实践,对自己平时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剖析与总结,做到常反思、常动笔,并开始经常性地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总结哪些是成功的?为什么会成功?哪些还需要改进?如何改进?今天的课堂最大的亮点是什么?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享受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快乐,并努力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设计教法。通过学习,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发展,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更多成功的机会。

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使我清醒地认识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并不是知识的机械搬运,而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以科研的思路去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教学实践使其得到验证与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与满足,教师的素质水平也得到了提升,教师不再是教书匠的角色,而是专业成长的主人。

教学研究引领着我在教育路上越走越踏实。从一开始的陌生懵懂,到后来的思考摸索,使我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等发生了全面的变化。在教研的道路上,我还是刚刚起步,在教研中养成了认真学习的习惯,在学习中更新了教育理念,在教学反思中学会了教学方法的改变,在撰写教学札记中学会了思考与总结。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件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研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真的,走教研之路,使我尝到了教育教学的快乐与幸福!

有句老话叫“活到老,学到老”,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不学习、不充电、不积累,就很可能落伍,最后被社会浪潮所淘汰。还记得一位教研员的一句话:“工作中能够有所学,有所思,有长进,就容易做到快乐工作,专心教研了。”

教育教学实践中让我懂得:教育教学光靠一腔热情,显得略微单薄。要想成为一位智慧型教师,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反思、改进,要具备“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才会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