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活情境导入法
数学的概念或式子有些是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有些是由数学自身的发展而产生的,而有些数学概念源于生活实际。但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常常使学生误认为数学是脱离实际的,其严谨的逻辑性使学生缩手缩脚,其应用的广泛性更使学生觉得高深莫测,望而生畏,阻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要想使学生主动进入探究性学习,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的现象多加观察,利用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来创设导入情境。
例如,在执教“不等式的证明”一节时,提出问题:往一杯糖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糖,糖水是否更甜?为什么?
在此问题的启发之下,学生即刻抽象出课本中的例题:
已知a,b,m∈R+,且a<b,则。
引入的趣味性促使学生在得到上述命题的同时,也激发了探索其中奥秘的强烈欲望,于是,很快得到此不等式的多种证法。
又如,在“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教学中,可利用这样两个实际问题来创设情境。
问题1 某商店在节前进行降价酬宾活动,拟分两次降价,有三种方案:甲方案是第一次按p折销售,第二次按q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按q折销售,第二次按p折销售;丙方案是两次都按折销售。请问哪种方案降价较多?
问题2 用一个有毛病(天平的两臂之长略有差异,其他因素忽略)的天平怎样称量物体的质量?有人说只要左右各称量一次,再相加除以2就可以了,你认为怎样?
通过上述情境创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从而引导学生不断追求和探究新知识,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