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提问技能之四:创新问题链,反思“习题教学”
积极的验证阶段,这时要检验上阶段所形成的概括的行动和假设,它可能是实际尝试,也可能是角色扮演。在检验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新的具体经验,从而又进入具体经验第一阶段,开始新的循环。
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得好。在讲习题时,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时,特别是一些奇思妙解时,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当他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数学问题的产生都有其内在的数学情境。
案例4:如在不等式的复习课中典型的教学习题:
已知a,b∈R*,且a+b=1,求证:≥。
课堂中学生提供了几种不同的证明方法,而后教师让同学观察这个不等式的特征。学生进行有目的的主动探究:有学生说它具有对称轮换性;有学生说右边的数值是左边的式子的最小值;有的说这个最小值可以利用均值不等式“一正、二定、三相等”的原理求得,只要a=b=,就可以得到左边的最小值。
创新问题链:
受了以上三位学生的启发,有学生提出了一个个大胆的设想,他说根据以上特征可以编制一些新的不等式。如a,b,c∈R*且a+b+c=1,则有
(1);
(2);
(3)a2+b2+c2≥……。
不等式右边的数是将a=b=c=代入得到的,当然将变量再增加还能得出一些新的不等式。对所编的不等式是否能成立,这样的想法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呢?学生的问题意识顿时调动起来了,纷纷编题验证,至于题目的证明可留给学生课后完成。
教学反思:一个教学例题的结束,恰恰是新的联结的开始,否则探究、创新就失去意义。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问题的深度要稍高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使学生需要经过努力思考,“同化”和“顺应”才能解决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摘果子时,需“跳一跳,够得着”。事实表明,创设的问题越是新颖和接近,越具有强烈的对比度,越容易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的注意力就越容易被吸引,同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至于学生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参与了这样富有创造意义的主动探索,使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自求通达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学习的艰辛和快乐。
通过分析反思型对话过程,我们发现,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注意:教学经验传授的合理性、教学分析探究情境创设的合理性、互动教学设置的合理性、习题教学挖掘的合理性等。教学反思后生成问题意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开展师生的主导主体协作学习,有利于探究教学的合理化、规范化。
实践与思考
1.谈谈数学课堂对话技能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2.自选观看一段数学课堂教学对话技能的录像,说出在这段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如何运用对话技能的。
3.选择一个教学片段,对对话技能进行实践,并说明:
(1)教学目的是什么?
(2)为什么选用这种类型的对话?
(3)请结合对话的原则和注意事项,对自己的对话进行总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