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构良好的课堂秩序

建构良好的课堂秩序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良好的课堂秩序,是课堂教学正常进行、提高效率、落实计划、达成目标的先决条件。合理安排课堂活动的内容、方式和节奏,增加每一次课堂教学任务的吸引力和成功率,避免学生注意涣散和过度疲劳。课堂确实需要纪律,但课堂气氛更加重要。但僵死的管理模式不仅破坏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从而使学习的效率递减。

一、建构良好的课堂秩序

秩序是指通过班级成员长期的社会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模式化的行为方式。良好的课堂秩序,是课堂教学正常进行、提高效率、落实计划、达成目标的先决条件。

(一)制定课堂规则

教师在开学初应将课堂基本规则以示范加说明的方式向学生作介绍,并组织学生对期望行为和非期望行为进行讨论,共同拟定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标准。

在制定课堂规则时,教师要澄清学生和自己的基本情况与需求,估计和确定满足学生和教师需求的行为限度,并从“预防性”、“支持性”与“纠正性”三大原则出发,在与学生的互动和磋商中建立与学校纪律相容并能为学生接受的课堂规则。

同时应考虑这样几个问题:所确立的行为要求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所确立的行为要求是否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所确立的行为要求是否体现了对课堂成员的尊重?所确立的行为要求是否既能有助于学生自我控制又能允许个性发挥的正向的课堂气氛?所确立的行为要求是否切实可行?所确立的行为要求能否建立包括校长、其他教师和家长在内的良好的支持系统?

课堂规则应正面陈述并且简明扼要。课堂规则确定之后,要公正、一贯地执行,必要时可在学生共同参与的情况下进行修正。

(二)促成课堂秩序

通过指导、监督、规定、限制、奖励、惩罚维护课堂规则,又对学生同情、理解、协助、支持,征求和采纳他们的意见。

注重课堂中的文化建设,建构公认的信念与价值系统,促进学生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合理统一,使课堂生活达成更多的一致和默契。

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的活动,并给予必要的重视和相应的辅导,在学生自我管理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课堂秩序的自我组织功能。

合理安排课堂活动的内容、方式和节奏,增加每一次课堂教学任务的吸引力和成功率,避免学生注意涣散和过度疲劳。

保持课堂的清新、整洁与优雅,合理安排或调整学生的座次和座位排列形式,增强课堂环境的秩序感和责任感。

(三)更新秩序观念

课堂矛盾冲突是自然的和不可避免的,它既有其破坏性与危害性,也有其生成性和建设性,教师应通过交流与沟通去达成课堂的有序与平衡。

课堂确实需要纪律,但课堂气氛更加重要。教师的课堂管理不是为了把学生管死,而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和活动的效率。但僵死的管理模式不仅破坏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从而使学习的效率递减。

教师过多强调对学生的管束和学生的顺从,而较少给学生留出自由的空间,学生不但没有认同感,反而变得谨小慎微,其心理也必然处于一种压抑状态。

学生的非期望行为并非都是不合理的,也并不一定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但老师因其自身的误会而对学生进行批评,则让学生形成消极和对抗情绪。

不同背景的学生,其兴趣和需要是多样的。如果老师企图把学生的一切活动、一切事情都管得严严实实,不仅会扼杀学生的个性,而且会让学生产生反感和厌恶。

(四)秩序管理小技巧

秩序管理小技巧具体包括站在教室引人注目的地点;姿势、表情、声音都应自然、大方;泰然自若地进入学生活动的范围;注意收集学生信息反馈,并作出回答;控制好自己的反应,对学生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要认真作出适当处理;考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