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高职院校培育名师名家培养
高职教育已经三十多年的发展,逐渐从规模扩张为主转向以内涵建设为主,提高质量将成为高职教育今后一个阶段工作的主题。在这一背景下,如何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要求,突出重视和加强高素质师资队伍、管理队伍建设,尤其是实施名师名家培育战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学科(学术)和专业建设带头人意义重大,十分紧迫,而怎样从高职院校的特点和现实出发,采取切合实际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则更加重要。本文对此作些思考,并结合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实践作些介绍,以起到更好的效果。
一、高职院校培养和造就名师名家的意义
众所周知,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全面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职能,应该是高职院校重要的使命和责任,正因为这样,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看,高职院校应该必须重视名师名家培育,以推动学校创新和发展。
1.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需要名师名家带领。人才培养,教书育人是高职院校的第一的和最基本的职责,这是毫无疑义的。在这一过程中,各院校认真贯彻中央和教育部一系列文件精神,坚持以生为本,努力做到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尤其是在实施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在这过程中,许多院校在探索建立辅导员队伍建设,班主任队伍建设等方面也花了大量人力和精力,在实施学生素质提升工程上也倾注了大量财力,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多年来实施的“学生千日成长工程”作用和功效就非常好。在这一过程中,许多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名师名家型人才作用的发挥也必不可少,这些教师的社会影响广,知识面宽,行业情况熟,深受学生尊敬和爱戴,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能,正因为这样,培养和造就一批名师名家,其意义非同一般。
2.提高科学研究工作水平需要名师名家引领。科学研究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责之一,无论是帮助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解决实际的横向课题研究,还是接受(申请)中央、地方有关主管部门指引的纵向课题,还是发挥教师人力资源和品牌优势,延伸学校工作职能的重要内容,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高等院校已经成为国家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占比越来越高。这项工作必须且应该加强,多年来的实践也表明,高等院校开展科学研究,有利于锻炼和培养教师,有利于改善和促进教学,有利于提升学校声誉和形象,从而有利于学校的创新和发展。而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既需要广大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的广泛参与,也需要名师名家的引领,一批名师名家在指导形成课题、申请教改课题、主持研究课题等方面发挥着举一反三乃至杠杆作用,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名师名家的培育和形成意义非常,必须重视。
3.提高社会服务工作水平需要名师名家率领。高职教育以高教性、职教性、行业性(区域性)、实践性、开放性为重要特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强调开放办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就确定了社会服务工作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在高职院校和在高职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正因为这样,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用真工夫做好人才培养工夫,同时也要用巧力去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积极适应行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需要,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技术性难题,开展针对性的岗位培养。而社会是一个大课题,更是一个大广场,教师如何创造条件走出书斋、适应市场,需要发挥教师的主观性,需要组织层面的引荐,而培育和造就一批学术有专攻、业界有名望、服务有高招的名师名家,就可以从容地率领广大教师去生产经营第一线和行业企业主管部门、地区有关方面主动服务并取得成效。
二、高职院校培养和造就名师名家的困难
前面分析了高职院校培养和造就名师名家的重要意义,这无疑从一个侧面提出了问题的必要性所在,但问题的另一面在于,高职院校培养和形成一批名师名家客观上有一定难度,主要表现在:
1.客观困难。在我国,高职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步,真正大发展的高等职业院校是近十年最多略早几年的事,大部分高职院校从中职升格而来或者民办新起,一批老的高专学校历史稍长一些。正因为这样,总体而言,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办学起步比较迟,作为高等教育办学条件底子比较薄;从员工队伍构成看,初期主要以本科生为主,后期以硕士研究生为主,队伍基础不是最厚实,而从事科学研究的其他条件更为薄弱,由于新建高校或升格高校,往往平均主义的人文思想影响比较深刻,因此,鼓励成名成家的环境和氛围相对较弱,由于是新建学校,青年教师数量大、人数多,尚难有脱颖而出的机会,成为影响广泛和深远的名师名家的基础和积淀。正因为这样,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尤其是培育名师名家在高职院校依然是任重道远。
2.现实困境。培育培养名师名家需要本人的素质和努力,也需要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从现实情况看,由于高职院校总体高层次高水平人才缺乏,有一定能力和水平的教师往往双肩挑,业务和管理都要承担,更重要的还在于,本科及以上尤其是教学研究型和研究教学型大学的教师一般都指导硕士乃至博士研究生,既是他们的职责,也是他们的学术助手,一般而言,高水平的大学教师都有3名以上硕士或者3名以上博士生甚至更多,这就自然成了这些教授做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团队的成员和学术助手,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本科学校教师的体力和事务负担,在高职院校则没有这种条件,这就使高职院校富有潜能的教师成名成家带来困难,培育成名成家陷入困境。
3.操作难点。高职教育带有高教性和职业性双重特点,教师所从事的是非常具体的浅层次的理论和操作性业务流程和技能,这与从事较高层次科学研究和较高水准社会服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长期陷于具体事务和业务教学之中,难以有机会、平台、时间和精力开展较高层次和较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和课题研究活动,从而不利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不利于名师名家的培育,使高职院校存在操作性困难。
当然文化因素、政策因素、培养机会、成长环境都是影响因素。
三、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着力培养高职院校名师名家
面对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对培育和造就一大批名师名家的需求,正视现实条件下高职院校培育形成名师名家的困难,我们必须面对实际,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去研究和应对。具体地说:
(一)总体思考
总体而言,高职院校在培育名师名家问题上要统一以下认识:一是提高对名师名家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二是用鼓励和激励的方法着力培育名师名家;三是要有一定的机制来保证。具体而言,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在实践过程中采用了如下方法,可借鉴:
(1)选准一批精选对象。在全校范围内设立一个基本门槛,采取公开报名和选拔的方法,确定一批个体自觉且有培养前途的教师作为名师名家培育对象,如40岁以下的博士学位的副教授教师,45岁以下的教授等。
(2)结对一位(批)学术助手(青年教师)。根据自愿结对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法,按照专业方向和兴趣爱好一致或知识结构互补的原则,鼓励高层次教师和青年教师结对,形成合伙关系(师徒关系),保持经常联络联系,或者同在一个教研室或者同在一门课程或专业组。
(3)结交一位(批)业务行家(同行实践工作者)。根据自愿和组织协调相结合的方式,提供有较高层次和水平的教师主动结交联合一批专业和行业对口的从业人员,最好是业务行家和专业负责人,形成理论实践的相互交流,汲取最新的业务和政策信息。
(4)组建一个(批)团队。根据前面三个层次的推进,这就形成了全校范围内一个又一个校内外结合的专兼结合有机统一的团队,这个团队既有人才培养功能,又有科学研究合力,更有社会服务潜能,形成了1+X+X的名师名家联合体和支持群。
(二)鼓励措施
为推进这种吸纳本科院校优势,针对高职院校实际来培育名师名家的方法,需要从政策上采取一定的鼓励措施。具体来说:
(1)学校建立制度。即学校出台相关文件,明确支持鼓励培养专业和学术带头人,形成名师名家辈出的政策,并采取相对优惠和鼓励的措施。
(2)制定优惠措施。也就是说,学校对结对的学术带头人和青年教师采取政治上、物质上、经济上、条件保障上比较支持和优惠的方法,来促进和鼓励,如减免常规工作量,设立科技立项,优先申报课题,设立专门研究平台等。
(3)明确考核办法。对已经缔结校内外专兼结合团队的组织,按照“优惠+考核”的方法,每年或每学年组织一次考核,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奖励晋级、合格保持还是淘汰出局等。
(4)鼓励双向兼职(挂职锻炼),对组建成团队的校内老师应鼓励其在行业(企业)兼职,或创造条件给予其挂职锻炼提供便利,鼓励组成团队的行业企业业务骨干,应聘任其为兼职老师,并给予相应的荣誉和报酬。
(三)长期思考
以上提出的是在现行条件下培养高职院名师名家的方法,从长期发展角度看,高职教育提升内涵和提高质量,延长学制乃至举办本职、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则会为培养高职院名师名家创造条件。从本科院校或科研院校高薪聘请一批具有硕导、博导资格的教师到学校来,通过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的方法,融入高等职业教育,形成以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相一致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名师名家和团队则具有一定可操作性。而在高职院校内部,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和财务支出结构,在财力安排和收入分配上向名师名家和师资队伍建设倾斜,则也具有现实紧迫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