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社会发展视角中的“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发展职业教育在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是一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任务,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所坚定不移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社会公平的实现、“三农”问题的解决都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城校互动”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优化教育结构,提高国民素质,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减少社会矛盾,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和农业的科技含量,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繁荣、提高农民收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些都将为最终实现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基础。
4.2.1 “城校互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在构建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下,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来引领“城校互动”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建设,才能确保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之间按照良性互动的轨道运行。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的内容,具有基础理论性,是内涵十分丰富的综合性理论体系。从层次结构看,它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念层次、马克思主义价值学层次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层次。从时空结构来看,它包括马恩的价值理论、列宁的价值理论、毛泽东的价值理论、邓小平的价值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价值思想和党的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对于“城校互动”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工作的指导意义,在于要求研究人员不仅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而且要具有科学的求实精神和工作态度。要尊重事实,尊重首创,不唯上、不唯书;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敢于打破传统,敢于打破权威,敢于追求真理;要培育团队精神,提倡合作互动,通过团队学习、深度汇谈,共创、共享学习成果和科研成果,提升团队的学习力、创新力和竞争力。既要追求研究成果的数量,更要追求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效益,要做到数量和质量的统一。
所谓共同理想就是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方式和方法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转化为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引领“城校互动”职业教育模式的发展,可以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凝聚力量,在人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生态文明;在经济活动中在劳动本位的基础上追求效率、活力和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以及物质文明;在政治活动中追求民主法治、政治文明;在文化活动中追求真、善、美及其统一的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在社会活动中追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角度看,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所概括的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历史合理性和现实针对性。这就是:“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同时,中华民族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原则,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根基,在与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价值体系的相互交流中创造了新的文化价值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体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对于“城校互动”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有助于引导受教育者形成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包括自立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科学意识、生态意识、公平正义意识以及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等。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基本价值范畴、本位价值、核心内容、根本价值标准、根本价值追求、基本价值原则和基本价值规范制约着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基本理念、标准体系和规范体系。具体而言,一个社会以什么为本位价值,是这个社会的价值体系性质的显著标志。剥削阶级社会里本位价值有权力本位、金钱本位等,而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本位价值就是劳动,是否劳动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判断荣与耻的基本标准。在“城校互动”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中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助于让学生正确认识国家、学校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个人的理想、奋斗融入到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奋斗之中,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添砖加瓦。
4.2.2 “城校互动”与社会公平
构建和谐社会是现代性因素驱使下结合中国本土特色的需要而提出的国家治理目标。无论是以理性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性使然还是本土社会演进的需要,“公平正义”都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目标或者说重要特征之一。事实上,公平正义也是整个人类社会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教育公平是诸多类型公平中的重要一项,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教育机会、公共教育资源和相同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其具体涵义正如现代教育公平理论家瑞典胡森(Torsten Husen)所指出的,就个体而言,平等有三种涵义:第一,起点平等,是指个体入学机会平等。第二,过程平等,是指接受教育机会公平,进入不同渠道的机会和教育中受到的对待不应该有任何差别。第三,结果平等,是指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平等,即在起点和过程平等的基础上,使每个学生接受教育后达到一个最低标准,进而使学业成就机会更加均等。[12]
教育公平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办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国十分重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作为和谐社会六个重要特征之一,指出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为实现社会公平,党和国家在义务教育公平上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13]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具体包括三个层次,即尊重和保护每个人接受职业教育起点的公平;学校和教师能公平对待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每个人都能有效地利用所提供的职业教育机会取得符合其个性智力、能力的学业成就,从而为其未来就业和发展创造条件,最终体现学业成就和教育质量平等的教育结果的公平。[14]
和谐社会的构建对教育公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最大程度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了新的机遇。“城校互动”作为一种具有显著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对于促进教育公平,进而实现社会公平有着重大的意义。目前国内职业教育领域内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职业教育起点上的不公平。由于受历史条件、地理位置、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甚至男女生之间受教育的机会并不平等,职业教育的收费政策也导致部分贫困家庭的学生失去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第二,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存在不公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国家投入不同,其教育资源差异大,学生不能接受同等办学条件和质量的职业教育,有的老师和教育工作者在知识本位教学思想指导下,偏爱应试型、成绩好、听话的学生,歧视成绩差的学生,甚至对成绩差、不听话的学生采取有辱人格的惩罚性措施,并且职业院校内部还存在着一些不正之风,管理不严、考试作弊、送人情分、处事不公等现象时有发生。第三,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结果不公平。入学机会和教育过程的不公平,必然导致教育结果的不公平。目前国家尚没有健全的劳动准入制度,如没有接受职业教育者能就业,而接受了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却无法就业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有的单位、学校乱发文凭、从业资格证书,造成文凭贬值、证书泛滥,使得具有真才实学的职业教育院校毕业生受到以假乱真的冲击,等等。
“城校互动”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秉承“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明确职业院校培养人才最基本的要求和后续发展需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通过政府的统筹布局规划,使职业教育资源与社会配套设施充分共享,合理配置办学资源,使不同专业、不同学生享受平等的办学资源条件;通过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考风,切实做到对学生的教育与评价公平、公正、公开,杜绝各种不正之风对职业院校的侵蚀和对学生的影响;完善校内资助体系和对弱势群体的扶助体系,使他们的困难及时得到合理解决;通过面向社会劳动力市场,加强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使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行业、企业人力资源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通过面向生源市场,研究、了解、引导初中毕业生和其他人员选择就读职业学校和劳动力市场紧缺专业,通过学校与企业的互动搭建就业平台,千方百计提高就业率和就业层次,以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
4.2.3 “城校互动”与“三农”问题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我国最重要的问题。党中央一再强调,始终不要忘记“三农”问题。农村、农业、农民问题解决的关键是把农村的经济搞上去,使农民能致富,提高农业产量,满足国家需要。要实现农村经济的飞跃,必须着力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加快科技体制改革,使农村专业人才匮乏和农村劳动力吸收科技能力差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这仅是解决了燃眉之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要有大批能开发和推广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有一支能接受科技成果的素质较高的农村劳动力大军,这就需要扎扎实实地抓好农村人才培养工作。前些年,农村初、高中学生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校没有学到一技之长,回乡后长时间无法适应劳动生产需要,难以发挥应有作用,造成了人才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这种现象与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人才的状况形成了非常现实的矛盾。要解决好这一矛盾,唯一途径就是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城校互动”职业教育模式在协调解决“三农”问题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设施农业、种籽农业、精品农业、观光农业、城郊农业、创汇农业、加工农业、订单农业等新兴农业的出现,给农业注入了全新的观念和内容,它使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严峻的挑战。就目前我国农村劳动者的素质而言,与农业现代化要求相比,差距甚大。只有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积极推进农村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我们才能在严峻的挑战面前立于不败之地。实现这一战略性调整,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在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这就迫切需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和主动性,已成为加快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城校互动”职业教育模式可以很好的联系区域、市场和职业教育,发挥能动作用,在现代农业信息的传播、现代农业知识的普及、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等方面发挥很好的作用。充分利用“城校互动”的职业教育模式为农业和农村服务,培养在农村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4.2.4 “城校互动”与和谐社会
(1)和谐社会建设要求职业教育和谐发展
和谐社会是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要特征的社会,[1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社会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从结构功能主义角度出发,一个社会要实现和谐,只有当它的各个子系统都能实现良性运行又能互相协调时,整个社会的和谐才成为可能。教育是社会这一复杂系统工程中的一项子系统,同时又是整个系统中的“润滑剂”,因此,教育必须要实现和谐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和重要基础,因其与经济发展、劳动力就业、产业结构调整紧密联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构建和谐社会。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既要求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又要保证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即初、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数量、规模、质量、效益方面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同时还要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等教育形式协调发展,优势互补。
(2)“城校互动”职业教育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城校互动”职业教育是开放的教育,以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区域辐射,是平民化教育,向所有社会成员开放,突出了教育的公益性,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公正。将区域人口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保证;促进区域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有序转移,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
①以教育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首先,“城校互动”模式通过契合人们职业教育需求达到教育和谐。如前所述,“城校互动”职业教育受到城市及区域经济的制约,职业教育的结构受制于产业结构。此外,“城校互动”职业教育的规模还很大程度取决于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城”与“校”互动的过程,就是职业教育规模与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互动。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需求结构,需求规模同样影响着职业教育的结构与规模。“城校互动”的过程可以敏锐准确地把握人们的职业教育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其次,“城校互动”模式通过能力本位和人性化教学促进教育和谐。“城校互动”与经济紧密结合的特性,使得职业教育的过程灵活多样、注重实践,强调的能力本位能使受教育者充分发展个性、发掘个人潜力、发现自身价值。使相当一部分自身条件并不适应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从单一教育体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职业教育注重实践、实用,教学直观、有趣,符合这部分学生的个性发展,促使其成长成才。
②以就业和谐推进社会和谐。
我国劳动力就业问题形势非常严峻,每年新增长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再就业人员数量庞大,能否将我国的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能否解决好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建设能否实现。“城校互动”有利于城市的劳动力吸纳能力与劳动力供给之间形成市场信号,根据城市就业岗位的类型、数量、结构,调整职业教育的内容、方式。“城校互动”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向社会输出大量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有效改善人才供给结构,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促进劳动力充分就业。
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展符合城市就业岗位的职业培训课程,广泛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传授农业实用技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帮助农民工由“劳动型”向“技能型”、“智力型”转变,有助于推动“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富裕。
下岗工人再就业。开展形式多样的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使他们掌握新技能,从而帮助下岗职工重新上岗就业,减轻下岗职工家庭的经济负担和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产业升级培训。鼓励行业、企业开展职工教育培训,促使企业的在职职工及时接受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培训,不断适应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需要。
学生就业。“城校互动”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目标,改变了传统教育中教育与现实需要脱节的现象,保障了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够很快适应就业岗位,发挥技术才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高等学校的一次性教育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与区域职教需求紧密衔接的“城校互动”职业教育大力开展职前教育,帮助大中专毕业生提升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从而改善他们的就业前景及就业竞争力,为投身社会工作做好准备。
(3)以经济和谐推进社会和谐。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实现经济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目的就是要促进经济和谐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即是指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和集约型增长来满足社会需要、提高人的生活水平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效益的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和谐社会需要区域之间实现协调与和谐的发展是其必要条件,实现区域内的经济快速发展是重要的基础。实践证明,区域间经济没有差距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差距过大又会引发严重问题,只有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才能走向全社会的和谐。
在“城校互动”模式下的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互相适应、互相协调,有利于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关系的协调,有利于形成不同区域间的差距适度,达到区域关系良好、区域发展健康、区域优势显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区域内的和谐又有利于促进区域之间的和谐,地区间形成合理的分工,相互竞争合作,形成统一的市场体系和可持续发展机制,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形成区域经济优势,最终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