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创新型城市建设视角中的“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格局。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17]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新起点、新形势下,把握全局、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在具体领域和地区的深化与落实,是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原则指导下,建设适合本区域特点的、能够迅速有效提升本区域创新能力的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重要支撑。
有一套支持创新的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体系,不仅能大大提高民族素质,也能使整个民族获得更强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教育对创新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向21世纪教育的核心必须是增强人们获得运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18]首先,教育是创新生成的基础。创新其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变迁、文化进步的过程,这种文化进步通过发明创造,推广新技术、新方法、新体制而实现,但都必须依靠教育。尽管教育不等于创新,但是离开教育这一基础,创新就不可能产生。教育孵化了创新。其次,教育是推进传播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的重要动力。在全球化浪潮下,文化与科技传播,早已成燎原之势。技术传播主要体现在发展中国家,这是传播创新的表现。而自主创新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这就需要大力发展教育。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用30年时间引进技术,大兴教育,50年后便开始了从引进创新向自主创新的过渡。教育对推进自主创新的动力可见一斑。
4.4.1 创新型城市构建的内涵
创新型城市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由于提出的时间比较短,加之实践开展有限,各区域采取的发展路径不尽相同,人们对其概念及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还未达成一致。但普遍认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通过创新主体,培养创新型人才,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将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服务创新综合到创新型城市的构建过程中来。
(1)创新型城市构建的核心
城市过去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大量投入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但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可持续性,使城市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制约。建设创新型城市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只有将投入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创新型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增强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这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核心。用自主创新引领产业提升需要突出发挥科技工作的战略性、前瞻性、创新性、渗透性和产业性特点,把战略重点转移到发挥特色科技资源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上来,通过原始性创新、技术集成创新和二次创新,全面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保持和增长城市的活力,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创新型城市构建的主体
企业、学校、政府都是创新型城市构建的主体,企业是创新型城市构建的投资者、需求者、组织者和应用者和成果的享受者,它们直接面向市场利用创新创造价值。政府是创新型城市构建的服务者,为创新型城市的构建提供政策支持和信息服务。学校通过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于城市的发展,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还包括科技机构、技术中介机构、职业培训组织、产业协会、金融机构等组织,都是创新的重要主体,它们具有支持区域创新的重要能力。
(3)创新型城市构建的关键
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日益激烈。所有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能否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关键所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各种因素的配套,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将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可以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和办学效益,使学生掌握现代化的生产途径和未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进而为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学生和相关教育从业人员比例,有利于知识创新,从而带动“城市知识更新机制”的形成,进而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鼓励创新,为构建创新型城市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4.4.2 “城校互动”模式下创新型城市的实现路径
“城校互动”中的职业教育发展与创新型城市构建是一个动态的结合过程,实际上就是职业教育下的创新主体,运用一定手段、通过一定途径,为实现创新目的而对创新客体进行改造、更新的过程。“城校互动”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下创新型城市的实现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营造宽松活泼的教学气氛和搭建技术创新的平台,是营造创新环境的有力措施。营造一个人人谈创新,时时想创新,无处不创新的校园文化,形成宽松活泼的教育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使他们认识到接受职业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掌握那些用既定方式重复多次的操作,而是要他们去探索新方法、找出新程序,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新和发展。改变过去那种班级规格化教学、知识技能“千人一面”的培养模式,鼓励小组学习和个别学习,使培养规格多样化和个性化。创新能力是推动生产、促进科技和文化进步的重要力量,是学生走向社会寻求发展所依赖的重要能力。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衡量一个人素质水平的重要依据。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其应用性不只是继承应用性,而是创造性应用,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创造性的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就应强调突出个性,重视潜能开发,培养创新能力,把创新教育作为深入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城市市民的劳动力素质,促进创新型城市的构建。
(2)完善政府职能,发挥主体地位
通过政府发起、推动、组织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促进创新型城市的构建。一方面,政府所处的社会地位便于自上而下的观察城市,进行宏观分析,做出城市创新的有效决策;另一方面,政府掌握各种资源,可以采用行政力量自上而下地推行职业教育发展决策和城市创新决策,克服阻力,减少创新成本。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搭建创新平台,其创新路径可以动用的实践主体资源是最丰富的,可以用强制或非强制的手段调动社会所有成员、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支持职业教育,从而推动城市创新。
(3)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创新型城市经济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从这方面来说,抓职业教育就是抓产业优化升级,就是抓产业的竞争力,就是抓经济建设。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真正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就更需要进一步振兴职业教育,建设一支庞大的技能型劳动者队伍,全面提升企业和产业素质,形成新的比较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讲,发展职业教育就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加强职业教育就是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人力资本的开发,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工作能力,才能够充分地建设创新型城市。
(4)市民自发参与
城市大众是城市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也是创新型城市构建的主体,他们对现行的各种体制、架构和运行有着亲身体会,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提出改造和改进职业教育和城市创新决策的意见和建议,最终推动创新型城市的构建和职业教育的发展。
【注释】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06.
[2]Mark A.Chesler,William M.Cave.A Sociology of Educations Access to Power and Privilege[M].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lnc.,1981:227.
[3]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226-232.
[4]褚宏启.论教育的迟发展效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29-33.
[5]孙立平.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85.
[6]Todaro,Michael.P.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third world[M].New York:Longman,1994:331.
[7]许庆豫.西方学者论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双重效应[J].教育研究,2000(5):70-74.
[8]塞缪尔,鲍尔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9]冯国有.关于教育对经济增长抑制效应的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2(2):87-89.
[10]袁旭,康元华.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互动关系的研究(一)———互动模型及其实践意义[J].高教论坛,2006(4):191-194.
[11]张献召.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的思考[J].青海教育,2006(5):11-12.
[12]张小萍,谭章禄.基于教育公平的高等教育收费策略[J].辽宁教育研究,2005(9):32-34.
[13]方光罗.试论职业教育公平[J].高等教育研究,2008(2):49-52.
[14]陈如平.走向有质量的教育公平[N].中国教育报,2007-08-1.
[15]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6-27.
[16]何光辉.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6(11):73-77.
[17]江泽民.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5-5-26.
[18]杨重光,梁本凡.中国城市经济创新透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7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