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待遇

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待遇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要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论述。分析文献发现,对基层就业的文献研究多是对政策和相关措施的解读,或者一些西部基层就业大学生的优秀个案分析,或者是基层就业的现状和相关建议与措施进行定性描述,缺乏采用定量研究。他指出精英意识的长期驻存是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内在制度根源;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外在机制包括:现行的户籍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大学生的培养成本。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众多学者和专家分别从经济、教育、社会等不同视角进行了分析,国外学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得比较早,特别是在就业理论的研究上达到了较深层次。西方国家的就业理论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就业理论体系。而且往往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加以阐述的,如古典学派的充分就业理论、凯恩斯的总量就业理论、新古典综合派“结构性失业”就业理论、新凯恩斯主义工资粘性就业理论、供给学派就业理论、货币学派“自然失业率”就业理论、理性预期学派就业理论、人力资本就业理论、制度学派就业理论等。

总体来说国外学者对大学生就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其一是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方面工作岗位数量的增长缓慢,与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形成反差,另一方面却是大学生不愿从事的大量工作岗位和因就业能力不足而无法从事的职业之间的矛盾。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就业信息不对称,缺乏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体系等。其二是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的研究。主要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论述。日本通过补贴现有企业,创造新企业以增加就业岗位;美国政府采取激励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其核心在于采取市场激励手段,鼓励大学生从事特定的职业,改进高校教育培训体系,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美国这方面政策比较完善,如政府鼓励学生去特殊行业就业以减免学生贷款等。其关键在于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完善,政府加强信息供给和职业指导等。国外有关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方面的内容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类:需求促进、供给促进与供求匹配促进。需求促进的关键在于鼓励创业精神,创造新的工作岗位;供给促进的核心在于提供市场激励,鼓励大学生从事特定的职业,改进教育培训体系,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而供求匹配促进重点是关注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完善。意大利经济学家希金斯(Niallo,HigginS,2002)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应从需求、供给以及供求匹配三个方面进行理论架构。就数量而言,高校毕业生数量增长速度远高于就业岗位增长速度。从供给角度来看,社会快速发展导致技术知识的需求总是快于高校毕业生能力素质,这也产生偏差。从供求匹配角度上看,市场信息不对称与就业服务滞后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

在国外,大学的就业指导体系完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美国和法国,对待大学生就业不求一步到位,而是提前做准备。学校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并提供就业信息。美国高校一般设有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进行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法国,除校方的就业指导部门之外,全国还设有500多个就业信息和指导中心。这些中心的主要职责之一是免费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其中包括帮助大学生制定符合自己特点和大学要求的实习计划。在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方面,日本政府采取的主要做法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全社会的雇佣信息公开化,以解决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信息不对称问题。2001年8月,日本在厚生劳动省主导下建立了“工作信息网站”。该网站集中了民间职业介绍机构等的招聘信息和求职者的信息,从而使企业和求职者都能很方便地了解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俄罗斯,为了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各地政府和学校根据本地情况积极探索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途径。主要工作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大学毕业生的自我就业能力;二是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岗位。劳动部和教育部联合制定了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帮助他们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工作纲要。各地区纷纷建立了劳动力安置机构,大学建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国家和地方政府也为安置青年就业设置了专项资金,搭建起指导和安置青年就业的基本构架。

二、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和相关人士对大学生基层就业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关注,从不同的角度,从理论和实际的各个层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很多积极的建议与措施,一直以来,就业问题和经济、教育、社会等领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学生作为就业人群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群体的就业问题和上述三个领域更是紧密相连。就业问题的显现,引得国内的众多学者,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力图寻找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破解这一问题。而关于基层就业是一个较为宽泛的研究范围,因此分析现有对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农村基层就业研究提供借鉴意义。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是一个较为新兴的研究,通过CNKI数据库输入篇名“基层就业”进行检索,共检索到百余篇文献,表明对基层就业的相关学术研究相对较少。分析文献发现,对基层就业的文献研究多是对政策和相关措施的解读,或者一些西部基层就业大学生的优秀个案分析,或者是基层就业的现状和相关建议与措施进行定性描述,缺乏采用定量研究。

从内容上来看,大学生基层就业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层就业制约因素和促进因素量两个大方面。从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制约因素分析,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就失业”和“隐性失业”的难题,然而在另一方面基层地区尤其是西部、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仍然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这种“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矛盾突出。一些学者和研究人员对导致这一矛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究其原因主要有体制、观念、自然条件和社会舆论等方面的因素。

李从国(2008)在研究中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内外机制。他指出精英意识的长期驻存是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内在制度根源;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外在机制包括:现行的户籍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大学生的培养成本。崔影慧(2007)在研究中从大学生自身角度出发分析了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有三个层面上的原因:经济上的压力、精神上的需求和现实生活中的顾虑。莫利拉(2006)在农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认知与实践探索中指出当前农校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困难和问题,制约学生基层就业的客观因素包括:工资低、条件艰苦、发展机会少、工作转换难和观念落后等。潘日鸣、曾晓峰(2007)从四个维度分析了制约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因素:第一个维度,基层单位本身的原因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第二个维度,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影响基层就业;第三个维度,高校自身的原因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第四个维度,地方政策和社会环境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梁梅、熊孝梅(2009)阐发了制约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主要原因:基层待遇差是阻碍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最主要障碍;政府对基层支持力度不够,基层人文环境差;国家优惠政策能否贯彻落实;父母对孩子基层就业的干扰;部分大学生就业姿态高。他们认为,解决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问题仅靠政策引导是不行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需要政府、服务机构、学校、用人单位的共同关心和支持,更需要大学生自身的不懈努力。刘铸(2006)着重分析了当前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和条件差异的矛盾更加突出;部分毕业生和家长就业观和成长发展观滞后;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还不完善。

综合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受到了基层单位、大学生自身、高校、地方政府和社会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通过对其制约因素的调查,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在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措施研究方面,为了更为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就业率,促进基层大学生就业的研究,不少学者对提高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措施进行了研究,以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分析这些促进措施,大体可以归纳为政府宏观调控和激励、高校教育引导和促进、家长学生观念转变、社会舆论和环境构建这几个方面。高潮、巩小文(2007)在研究中指出“以人为本”促进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对策措施,需要政府、服务机构、学校、用人单位、家长的共同关心和支持,更需要大学生自身的不懈努力。曾泽鑫(2007)指出发挥各类高校的“引导、鼓励、激发、促成和推动”等五大“引领”作用,才能引领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主旋律;只有通过发挥各级政府的“消除政策障碍、搭建就业舞台、抓好措施落实、健全保障体系、加强舆论引导”等五大“调控”作用,才能切实有效地打通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新渠道,才会吸引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加入到面向基层就业的队伍中来。周越(2007)认为从高校和政府两个层面,通过发挥高校的“引导、鼓励、促成、推动”四大作用,建设起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有效系统。通过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打通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渠道,对建立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进行初步的探索和思考。

总之,国内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广泛重视,为我们研究大学生基层就业心理特点提供了借鉴;国内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定性的研究,只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分析大学生基层就业存在的制约因素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建议,缺乏实证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