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林高校基层就业的实证分析
笔者针对所做研究,以某农林高校2011届本、专科毕业生实际就业数据为样本,范围涉及该校所有学院、专业的本专科生,人数达4 404人。
一、毕业生的就业区域流向分析
毕业生的就业区域流向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人力资源的区域配置状况,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家投入程度有密切关联,在本节中,我们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参照的八大经济区,将毕业生的就业区域流向归类汇总,在分析毕业生就业流向时,分析数据仅含实际就业人数(除去升学以及出国、待就业、灵活就业、合同制就业人数等),将2011年该校涉农(林)专业与非涉农(林)专业就业区域流向对比,如图7-1所示。
图7-1 该校2011年涉农(林)专业与非涉农(林)专业就业区域流向对比
由上图可得知,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南部沿海地区仍为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流向地。这说明毕业生在择业时,仍会偏重经济状况良好,就业机会较多的沿海发达地区。同时,毕业生在进行毕业地域的选择时,由于地缘的优势,东北地区的就业仍然是所占就业比例最高的选择。然而,西南地区、西北地区的就业人数所占比例则是最低。在现有的大学生就业制度下,根据自己的个人选择偏好,大学生必然会向社会经济条件好、收入水平高的区域流动。而大学生的这种流动趋向反过来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布局的区域选择,因为作为具有理性化偏好的企业总是要希望把自己的定位于劳动力素质较高、市场消费能力较强、地理优势明显的区域。这种供需双方偏好局部聚集的现象最终不仅会加剧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而且也会造成全国范围内大学生与企业间供需偏好的不对称,形成有的区域大量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有些区域招聘不到合适大学生的尴尬。
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地区意向仍具有明显的城市化趋势,选择去“西部、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比例较低,这种现象在全国具有普遍性。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政策上取消了边远省区生源必须回生源地工作的规定,另一方面是经济发达地区能够给毕业生提供较多的发展机会和较大的发展空间以及便利的生活条件。然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接纳大学毕业生的容量毕竟有限,势必会造成“僧多粥少”、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近些年来,虽然选择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的大学生起点工资不断下降、失业人数也不断增加,但仍不能阻止大量毕业生涌向这些地区的热情,这一现象应引起我们社会各界的深思。另外,尽管国家和学校积极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西部地区也出台了许多吸引人才的政策,但仍难以调动大多数毕业生的积极性,这也反映出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和就业指导的长期性。图7-1中,我们对涉农(林)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也进行了统计。选取的研究对象涉及农林院校中偏向于林科类的大学,如该校涉农(林)专业为林产化工、森林工程、农林经济管理、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林学和园林。由图可知,涉农(林)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地域流向不均衡的现象十分突出,地区流向高度集中于沿海开放地区,倾向于在经济发达和基础设施齐全完备的大城市就业,尽管大部分的学生支持政府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创业的政策,但实际上每年真正到西部地区就业的学生人数却很少,到基层就业的人数比例更低。不过相较于图7-1该校2011届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的总体情况,选择到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就业的涉农(林)毕业生的比例还是相对高一些。
西部城市却因经济落后,设备缺乏而吸引不到优秀人才,国家目前的西部就业优惠政策对研究生的吸引力并不大;就业行业不均衡,高校事业单位是毕业生的首选,而有的基层单位却招不到人才。他们认为那里工作环境差、工作待遇低、晋升空间小。学生的这种选择,说明传统的“社会价值取向”已经有所模糊,个人价值与个人利益成为重要因素,这是一个值得我们社会重视的现象。没有人希望在农村就业,多数毕业生把经济收入放在择业考虑的第一位,选择毕业后去中西部地区就业、农林基层就业的少之又少。而自愿到艰苦地区和对国家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的单位工作的人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是西部就业提供的收入、科研条件、生活环境不能满足研究生的自身利益,使毕业生很难下决心扎根西部建设。另外林业院校来自农村及西部地区学生较多,他们从学习目标上存在摆脱贫困生活,面向大城市就业的主观愿望,主动参与西部创业的意愿不强。
二、毕业生就业趋势流向
笔者将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分为党政机关、其他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升学、出国(境)、其他就业七大类。分析数据同上,得到涉农(林)专业与非涉农(林)专业就业趋势对比如图7-2所示。在毕业后的去向选择方面。考研与就业仍是大学毕业生的两大主要选择,且选择就业的毕业生呈下降趋势,而选择考研的毕业生则呈逐年上升之势,特别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愿较低。近年来大学生“考研热”的主要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好的职业需要优秀人才与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相当比例的大学生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导致大学生自主创业意愿较低的主要原因,一是社会总体缺乏大学生创业的良好环境,包括社会舆论、政策保障、社会支持条件等;二是高校的创业教育不足,力度不够,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不健全;三是大学生自身创业意识不强,创业能力欠缺,在校的创业实践经验不够丰富等。从对比图中可以看出,涉农(林)专业的学生的就业状况不是很好,在比较好的行业中就业的毕业生占少数,就业前景不是很好。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这类待遇比较好的单位,对涉农(林)专业的需求相对较少。涉农(林)专业毕业生的升学率要比非涉农(林)专业毕业生高出很多,从中也反映出涉农(林)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度高于非涉农(林)专业毕业生。
图7-2 该校涉农(林)专业与非涉农(林)专业就业趋势对比图
三、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价值观调查
源自课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当代大学生思想变化研究,笔者所在单位承担此课题的子课题部分——当代大学生就业思想变化。2011年12月,以某农林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67份,共回收有效问卷305份,在调研中,在回答怎样看待毕业生自愿服务西部开发的问题时,分析结果显示有40%的同学回答“有必要,我去”,占相当大的比例,38%回答“有必要,但我不去”,9.0%回答“没必要”,13.0%回答“无所谓”,尽管回答有必要我去的比例占很大一部分,但大学生毕业以后,真正到西部服务的却只占很少的比例。
在对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期望是否与本专业相关的问题时,26.5%回答“专业对口,但不强求”,15.5%回答“专业并不重要,有工作即可”,53.5%回答“关键是要发挥自己的才能”,占很大一部分比例,3.5%表示非本专业不从事,只占很小的比例,1%无意见。
关于择业考虑的主要因素。关于此项调查,有10.5%的同学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7.0%服从国家需要,28.0%选择兼顾国家需要和个人兴趣,40.0%则选择从个人发展考虑,占了相当大的比例,7.0%进行自我设计,7.5%选择其他。从本项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从个人发展和规划设计角度考虑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射了当前就业中大学生前往有利于个人发展的经济发达地区,从而呈现大学毕业生“孔雀东南飞”的现象。
在对大学毕业后的选择方向调查中,共有11个选项:A考硕士B出国留学C去国有大中型企业D去三资企业E从事商贸、金融工作F从事党政管理工作G从事科研教学工作H去乡镇企业I目前还没想好J随遇而安K其他。选择A项的占19.5%,选择B项的占5.0%,选C项的占15.5%,选D项的占8.0%,选择E项的占15.0%,选G项的占1.0%,选择F项的占1.5%,选择H项的占2.0%,选择I项的占14.0%,选择J项的占10.0%,K项的占8.5%。在本题中,选择I和J的比例最多,占总数的24.0%,说明大学生对毕业后方向的迷茫和无所适从,对自己的求职就业缺乏相关的规划;其次是A项,考硕士,也体现了考研热的不断升温。与之相反的是在基层岗位工作的则占相当少的比例,即选择H的仅占总数的2.0%。而选择进大中型国企、从事商贸、金融的同学则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此次问卷调查中,调研发现当代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和自身定位不明确。没有具体的规划方向,尽管在对职业生涯规划是否有必要的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认为有必要,但在回答大学毕业的选择这一问题时,选择I项“目前没想好”和J项“随遇而安”比例最高。职业理想是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下,对大学生未来职业及事业的追求和向往。大学生职业理想的状况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思想主流是好的,但价值观有多元化的取向,在回答“人与人的关系就是相互利用”,大多数同学不同意这种看法,在“竞争不能顾及良心和道德”的回答中,绝大多数同学不同意这种说法,但问卷中“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选择同意、不同意和难以判断均占较大的比例。
调查发现大学生职业选择体现个人价值的实现,重视个人发展机会的选择和行业的发展前景,但追求舒适安逸的工作环境,不愿意吃苦,主动竞争意识差。尽管在回答“个人价值的实现应融入社会价值的创造”中,选择同意的比例高达75.5%,但在回答“择业考虑的主要因素”的调查中,有40.0%则选择从个人发展考虑,7.0%选择进行自我设计,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说明在实际就业过程中,在考虑自我利益和社会和国家利益的兼顾时,大部分大学生还是从自我价值出发。在回答怎样看待毕业生自愿服务西部开发的问题时,分析结果显示,40%的同学回答“有必要,我去”,占相当大的比例,但大学毕业后,真正到西部服务的却只占很少的比例。选择到基层工作的大学生也非常少,正如问卷中“大学毕业的选择”一题,选择到乡镇企业工作的人仅占总人数的2%。且普遍存在思想观念保守和就业心理误区,对择业的选择,去国有大中型企业、考研、商贸金融占较大比例,大学生依然把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纳入就业的首选,表明大学生就业存在功利心理、求稳心理和保守的观念;其次是选择单位时盲目跟从,随遇而安的。另外,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选择创业的仅占29.5%。大学生就业还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心理,对学校和社会的依赖,如大学生就业渠道的选择主要依靠学校招聘会,各种社会形式的招聘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