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驱动机制

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驱动机制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驱动机制的最基本范畴就是“需要”。政府应当引导和促进高等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进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同时要引导和鼓励,广大毕业生积极投身基层,立志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树立面向基层就业的观念,是国家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作出的决定。大学生应当密切关注国家政策,面向基层主动寻找和挖掘就业岗位。

第一节 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驱动机制

驱动机制的最基本范畴就是“需要”。需要之所以能成为面向基层就业教育的驱动,在于它自身的特点,在于它的内在属性。需要的内在属性和特点主要有两个:其一,需要与满足两者之间具有高度对立统一性。其二,需要之所以成为面向基层就业教育驱动,还在于它有一种永不会满足的特性。而驱动机制的结构主要分为驱动主体、驱动传递媒介、驱动客体、驱动源、驱动方向和驱动贮存体。驱动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政策导向机制、利益导向机制、精神驱动机制、竞争机制、创新机制。驱动机制要发挥作用,不仅取决于其自身是科学的,而且还必须有两个条件做保证。一个是目标应当是适当的、科学的;另一个是驱动机制的具体操作必须区别不同的受教育者和具体的环境,还要把握好激励的时效性。

一、以政策为导向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从政府层面来说,应该从维护国家和谐稳定和提高综合国力的战略高度,从根本上转变和更新观念,充分认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理念,做到对“知识”和“人才”的真正尊重。政府应当引导和促进高等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进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同时要引导和鼓励,广大毕业生积极投身基层,立志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树立面向基层就业的观念,是国家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作出的决定。2005年,我国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随着《意见》颁布,几年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育特岗计划”、“大学生到村任职计划”纷纷出台,“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促进了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到基层就业已经为社会、学校、大学生及其家长所接受,基层就业成为越来越多毕业生的选择。但我国目前的基层就业的导向与工作力度来讲,还有待进一步系统化和深入。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营造浓厚的基层就业氛围。

高校毕业生作为我国这一宝贵的人才资源,政府应当在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的同时,加大对毕业生的引领工作。应当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到基层工作光荣的大氛围,树立更多突出的志愿服务基层的先进典型,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大力宣传到基层工作的优越性,积极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国家的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方针及先进典型,以提高社会对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理解,打破过去的落后观念。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和宣传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生动引导在校大学生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增强他们到基层工作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鼓起勇气,扎根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以国家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为导向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到基层去工作。通过正面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导向,达到扫除整个社会对基层存在偏见与狭隘意识的效果,旗帜鲜明地鼓励高校毕业生面服务农村基层,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为毕业生服务基层创造有利条件。就高校而言,应当加大对毕业生的基层就业教育宣传力度,高校就业指导的重点应是基层就业意识的培养。在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基层就业的重大意义的同时,要教育和引导毕业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要使毕业生意识到,基层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施展抱负的机会。要鼓励毕业生凭借知识、智慧和胆识到基层去开创能发挥个人所长的事业。

二、以利益为导向加大对基层经济和社会发展事业的资金投入

要转变就业观念,首先要作出改变的应该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在政策及经费上给予基层就业工作以大力支持,因此需要政府主管部门营造出浓厚的创业氛围及正确的政策导向,作为引导方向。基层要吸纳更多优秀人才,需要从政府宏观调控层面,有效地改善基层就业大学生的工作和生活待遇,使毕业生能够无后顾之忧,方能全力以赴开展工作。在我国的县乡一级地域,对于各种类型的高素质人才需求缺口还是相当大的。大学生应当密切关注国家政策,面向基层主动寻找和挖掘就业岗位。

“以发展促就业、以就业促发展。”首先,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问题是发展中的困难,前进中的问题,解决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加快基层经济发展建设,在经济发展中创造更多的、更有吸引力的就业岗位和事业舞台,实现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想要更多的高校毕生到基层工作最有效的办法是尽快发展基层经济和社会事业,为广大毕业生提供广阔的创业舞台和事业发展空间。虽然我们很多大中城市越来越向大都市的脚步迈进,但广大的基层仍然非常落后。建议国家调整投资方向,加大对基层经济社会发展投入的力度,加快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基层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的投资,使之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同时,国家应该在提高到基层工作的毕业生的福利待遇上下工夫。可以给他们发放专项补贴,对于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提供低额利率的贷款支持,在住房、社会保障、各类保险上给予帮助。并且国家可以制定基层就业的补偿政策。可在高等学校设立“基层就业奖学金”、“基层就业学费奖励基金”或“基层创业基金”,地方政府可向面向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发放“安家费”,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减息或贴息贷款,工资补助等,并纳入财政预算。为增大对于毕业生的利益驱动,高校也应当采取了相应的补偿措施。例如,暨南大学在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中,参照省教育厅有关政策,提出奖励措施:“对于自愿到西部9省区或广东省16个贫困县就业的非当地生源应届毕业生,学校在毕业典礼上颁发荣誉证书并一次性给予奖励金。到内蒙古、新疆、宁夏、甘肃、青海、西藏就业的研究生毕业生奖励人民币5 000元,本科毕业生奖励人民币3 000元;到云南、贵州、广西和广东省十六个贫困县就业的研究生毕业生奖励人民币4 000元,本科毕业生奖励人民币2 000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