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研组织形态的实践变革

教研组织形态的实践变革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为学生发展而存在,教研员则为教师发展而存在。邱云峰老师给我们展示了网络教研的新组织形态。我以为,这种教研形态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所以我把它称为主体性的教研组织形态。那种“被教研”状态严重地制约了教研的质量。

教研组织形态的实践变革

(发表于《双名工程通讯》 201 1年第3期)

祝贺六位学员克服了众多困难,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同时也要感谢你们为今天论坛所作的精心准备和为大家提供的优质教研经验。我为学校拥有你们而感到骄傲。这两年中,你们在教育研究、学科教改、课堂教学示范、大型的展示活动中频频亮相,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展现了市级培养对象应有的风采与实力,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我想用三个“欣慰”来谈谈我参加这次论坛后的感受。教师为学生发展而存在,教研员则为教师发展而存在。引领、服务教师发展是我们教师进修学校存在的根本理由。今天你们紧紧围绕如何促进教师发展这个主题,抓住了教研员工作的根本点。这是我的欣慰之一。教师发展的逻辑起点是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问题。教师发展实际上就是在解决自己的一个个实践问题中得到成长,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教师成长虽然与外在的专业支持相关,但更与自我更新意识与能力,特别是问题解决学习方式密切联系。刚才你们都围绕自己教研工作的实际问题进行论述,聚焦到自己是如何感知教研问题、解决教研问题的,这符合教研员成长的规律。这是我的欣慰之二。崇明教师成长的路上有我们教研员的辛勤汗水,你们为基层老师提供的专业支持有质量、有水平。教研是一个复杂的交流活动,教研员应该具备开阔的视野、善于整体把握和引领学科发展的能力。今天你们提供的改革实践案例,我认为符合这个要求。你们所作的教研变革实践探索是有价值的。这是我的欣慰之三。

今天论坛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我想在座的每个人会有不同的收获。我的收获是:他们都涉及了“教研组织形态实践变革”,而且各有个性特色,为我们提供了六种教研组织形态的变革经验。

朱伟达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开放式”教研组织形态。他为我们讲述了如何通过用好两种资源,使教研组织呈现更加开放的经验。一是利用基层学校经验资源。他列举了很多案例,向我们讲述了如何把实验中学、三烈中学等学校的优质经验资源,通过搭建多种展示平台,尤其是通过精心策划的教研活动,对这些经验进行传播与放大,从而促进整个初中数学学科的改革发展。二是利用好岛外教研资源。跟黄浦区等兄弟区主动对接,积极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我们崇明的教研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岛外有更精彩的经验,我们需要在互动交流中扩展视野、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邱云峰老师给我们展示了网络教研的新组织形态。最近我读了谭轶斌老师关于低碳时代教研的文章,深有感触。从邱云峰老师的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她的网络教研是比较前卫的。她的经验让我们看到了网络教研优势:可以记录每一个教师参与教研的真实过程;实现了教研员与教师、教师和教师之间的跨时空对话。教研员和教师面对面的机会不多,骨干教师和一般教师之间的交流也时间有限,有了网络这个平台,使彼此间的智慧互动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邱云峰老师还建立了一个教研QQ群,来进行业务交流。她已经成为版主、一位“精神领袖”。一个教研员能成为全体服务对象的“精神领袖”我想是很了不起的,学科领导力离开了这种精神感召力是很难顺畅的,我认为这是我们教研员不可忽视的地方。

朱宏英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科研化的教研组织形态。传统教研往往缺乏理论指导、缺乏方法运用,难免经验化。经验化教研上不了层次。科研化的教研组织形态,强化了教育理论教研活动的指导价值和教育研究方法对教研活动的工具性价值,使我们教研员更加关注相关理论的学习与应用,关注学习和把握科研方法;更加突出了教师对自己教育实践的批判与反思功能,使教师研究真实的问题、研究有用的问题,从而使科研成为教师解决问题的“拐杖”,成为一个真正可以利用的工具,回归了教师教育科研的本体价值。教研插上科研的翅膀,就会飞得更高、更远。

朱慧老师介绍的是一种合作、互动的教研形态,但是我不想简单地用“合作”“互动”这两个词,我想要从技术层面提升到哲学层面上去认识。我以为,这种教研形态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所以我把它称为主体性的教研组织形态。我们不缺乏关于合作、关于互动技术层面上的探讨和理解,我们的教研活动中真正缺少的是主体性。那种“被教研”状态严重地制约了教研的质量。我们常常听到基层的老师埋怨说这次活动没意思、水平低,没学到什么东西,但如果我们从“主体性”站位上去观察、去认识教研活动,教师的教研自觉就能提升境界:每一个参加教研活动的人都是本次教研活动的主体、主人。有了这种意识,我们会关注和自问:我为这次教研活动贡献了什么智慧,我为开展好教研活动履行了什么职责。在这个心理背景下,才有可能激发每个人的主体精神与责任感。所以我们要更加关注的是如何让每一位老师的智慧贡献出来,供大家共享。这样的教研活动才能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互动。因为缺乏了差异、缺乏了资源,互动往往不会有高质量,合作往往是低水平的,难以精彩起来。这是我要把它提升到“主体性”层面上来定位的原因。

宋玉燕老师给我们展示了系列化的教研组织形式。我们在思考教研有效性时往往局限在对某个活动的观察视野上,而宋玉燕老师已经跳出了某次教研活动,她探讨的是在整体长程设计下的教研组织形态。宋老师把自己服务对象的教研资料进行了相对完整的收集,整理了三个系列、五十多个问题,并把它们总结、细化,然后聚焦为三个关键问题,并对此进行长程的、深度的系列教研活动设计。在我看来,教师存在的某个问题,通过一次教研活动往往是得不到解决的。教研活动应该围绕一个主题不断地提升、递进、深化,成为一个专题系列,才能循序渐进地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一个长程的系列教研活动的设计,我们的教研才会呈现它真正的力量。这是宋老师给我们提供的另一种教研智慧与精彩。

陈胜宇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潜入式”的教研组织形态。如果我们空讲理论,对教师发展可能事倍功半。陈老师则带领她的同伴“潜入”到真实的教师生活和课堂教学情境之中。在“潜入”中,让大家发现问题、观察教学现象、研讨课题、梳理与提升相关经验。这是一种真教研。我一直认为我们不要低估老师的潜能,但也不能高估老师的潜能,因为老师更喜欢的是模仿学习,即在模仿中慢慢地学会、习得。另外,陈胜宇老师进入到教室,自身上示范课,在示范过程中引领大家,这也正是我们教师进修学校一直倡导的。

这次论坛对六位学员来说是一种锤炼、一次考验;对我们来说是一回欣赏、一点启示;对学校来说,是一场展示、一轮检验。你们为我们提供的这六种教研组织形态正是当前需要的,未来也是不落后的,现在最需要的恐怕是脚踏实地地去践行。最后我想对教研员专业发展提几个建议:第一是我们要有勇气成为一个专家型教研员。尽管在市级平台上,目前我们真正有话语权的人还不多,对学科发展产生实际影响力的人更少,但是只要我们有了勇气、决心,并积极努力,就一定会产生市级层面上的带头人,为全市的学科发展提供我们的智慧。第二是我们要遵循专家型教研员成长规律去积极努力。专家型教研员的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需要认准一个培育自身教研特色或特长的主攻方向,然后收集相关的理论、教研的经验,形成一个专题的课题群,进行整体规划;再进行务实的变革实践尝试,并总结好改革成果,争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上支撑起属于自己的特长或特色。第三是我们有恒心成为一名专家型教研员。

我想在成为一个专家型教研员的道路上一定是困难重重的,但正如《真心英雄》所唱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我坚信:只要我们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我想不久的将来我们教师进修学校一定会涌现出更多真正的专家型教研员!

(本文系我校参与上海市普教系统第二轮名师工作室学员结业交流论坛上的点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