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引领”追求:构建乡土课程研究高地
(发表于《双名工程通讯》 201 1年第6期)
自2009年4月拜师刘校长以来,我个人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1本个人专著,1套由我策划总编的学生基地体验活动丛书,1本由我主编的生态科普报告集。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了17篇论文。主持了1项教育部教育规划课题。2010年由我申报的一项科研成果获得了教育部颁发的“全国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同年,另一项由我申报的成果获上海市第十届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我还做了一件更有意义的创新事:主动筹划并承担“上海市中小学乡土课程研究基地”。每个校长面对社会与教育转型,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被动地跟着人家走,要么主动地先改革转型,领着大家走。在拜师刘校长之前,我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感:崇明岛是上海市唯一的县,经济、教育都相对落后,崇明县教师进修学校在全市十八所进修院校大家庭中,也是跟着走的角色。
什么是卓越校长?卓越校长不只是一位很能写、很能讲的校长,也不只是把自己学校办好的校长,还应该是能领着同类学校奔跑起来的校长。向刘校长的学习不能只是停留在歌颂、赏析上,更应该体现在具体行动上。为此,我认真进行了长考:崇明县教师进修学校向谁引领、引领什么、怎样引领呢?
向谁引领?当然我们无力引领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这样的老大哥。但崇明县地处上海市的最远郊,也是上海目前唯一的县。我校与全国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在办学条件、面临的问题等方面更加相近。
引领什么?我校的力量不可能选择全面引领,“点引领”才是一种现实的行动策略。我们选择了乡土课程研究这个引领点。之所以选择它,一是文本化乡土课程资源是拓展型课程开发的重要选择,也是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基础;情境性乡土课程资源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必须选择。二是我校有二十多年乡土课程实践积淀,也曾取得过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去年还获得了由教育部颁发的“全国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如果我们能把这一优势做强、做大,做出特色,达到卓越,成为上海市乃至全国中小学乡土课程研究高地,那么无疑就会实现“点引领”的追求。
怎样引领?点引领追求与学校特色创建还是有所不同的,最大的不同在于与其他学校必须要发生实质的关系,需要与此有效连接的桥梁。事实上,二十年来,我们在乡土课程研究上,的确有特色,但就是引领不起来。主要有两个因素深深地制约我县乡土课程实践品质及改革实践的影响力。一是研究人员水平不高,二是缺乏有实力的平台支持。
问题的根源找到了,我深感这两大问题只依靠自身力量是不能在短期内解决的,于是我选择了借力策略。为此,我县向上海市教研室提出了希望得到课程专业与学术管理上的支持,以我校为基地,建立“上海市中小学乡土课程研究基地”的想法。经过近半年的前期准备,2011年6月22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与上海市崇明县教育局签署了联合开展“上海市中小学乡土课程研究基地”建设的协议。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任命了6位教研员为基地研究员,崇明县科协、农委、环保局、水利局等派出了6位高级专家为兼职研究员,崇明县教育局任命了9位教师为研究员。
我们把研究基地定位为:立足崇明、服务上海、面向全国,努力建成上海市各区县乡土课程资料中心、实践研究中心、师资培训中心和学术交流中心。基地将通过项目推进、构建课程实践模型、编制相关评价标准、进行实践展示、举办专题学术论坛、出版相关专刊与建设专题网站等途径与方法,建立课程专家、行业专家与骨干教师“三方联动”的组织形态等实在的行动与举措来实现这些目标。
基地设置在我校,我坚信,随着这一基地的成立,一定会把我校乡土课程研究成果与特色经验带到全市,辐射全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