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中的实践活力——上海市卓越校长人大附中基地班第三次赴京学习活动侧记
(发表于《双名工程通讯》 2009年第10期)
2009年9月14—18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面向上海市卓越校长基地班学员等举办了“学校开放周”活动。本次活动由学科课堂教学,德育与班会课,教研组活动,“学校:塑造未来的伙伴”国际交流项目启动仪式,师生同庆文艺汇演,教育部重点课题开题仪式,“书香校园与读书人生”活动启动仪式和学员与人大附中校长、教师交流对话等八个版块组成。
前两次赴京活动是在“走向”和“走近”人大附中。人大附中人用言语讲述了他们的“创新之路”。本次活动则让我们“走进”了人大附中。人大附中人用实践形态把他们的“创新之路”成果演绎了出来,非常丰富而生动,让学员们感受到了人大附中校园独特的生命涌动,对其实践活力留下了深刻印象。
1. 课程活力。人大附中为我们展示了2009—2010年选课手册。多达111门的选修课,为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兴趣提供了丰富的平台。这些选修课呈现四大特点。一是涉及的领域非常丰富,门类齐全,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二是每门课程多由10节课左右的内容构成,严谨规范,有系列递进的深度;三是课程开设的师资阵容豪华,10位外籍教师开设了外语选修课程,10位中科院研究员、2位大学教授及多位外校中学高级教师、全国冠军分别开设了优质的选修课程,本校一批专长教师开出了特色课程;四是多数课程不只是知识拓展学习,还结合了大量的研究性学习,既有学中做,也有做中学。
2. 课堂活力。人大附中为我们展示了99节学科课,23节德育课。这些课可以称之为“道德课”“研究课”和“高效课”。人大附中的课堂真正体现了“德育领先”,极大多数教师把“做人”的教育放在第一位。学科德育因素得到有效挖掘与实施,并把学校自编的、专门解决中学生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阳光少年”立为必修课程,还开设了心理课程。学生“学力”与教师“教力”的双重超强,使课堂教学基本任务的完成显得轻松、高效而灵动。由于课堂高效而挤出来的教学时间,或是用于学科知识的拓展学习,使学生学得更宽、更深,或是用于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使他们更会学习。
3. 教研活力。人大附中为我们展示了14场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校本研修活动。每个活动都有明确的教研专题,参与者就研讨问题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这些教研活动有两点让人印象深刻:一是研讨的问题务实中见引领,如生物教研组研讨的是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评价问题和课堂学习与课后活动有机结合的问题。每个教师都谈了自己的教改体验,介绍了一些含有较高智慧的具体做法。研修活动是一种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也是一次经验共享的过程。二是学术研讨味浓。每个人的发言有真水平,针对某个问题不断地进行追问,作深入研磨,最后也不是一定要有一个统一意见,可以各自持有自己的想法与观点。
4. 校园活力。人大附中还为我们展示了其他各类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了人大附中天空的高宽、精神的阳光、喜欢的热烈和行事的智慧。我们在“上天入地”中感受着人大附中校园的活力。课堂、课程、教研等展示活动让我们有“入地”的感觉,进入到了实践的深处,而人大附中与德国歌德学院“学校:塑造未来的伙伴”启动仪式、全国“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人大附中重点课题开题报告会等又让我们有“上天”的感觉,在国际的和教育科学高端的视野里眺望着中国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方向。庆国庆六十周年、庆建校六十周年、庆二十五届教师节“三庆合一”的“师生同台文艺汇演”,其准备过程与演出,把人大附中带入欢快热烈的喜庆之中。为预防甲型H1 N1流感大流行,9月14日升旗仪式上,刘校长宣布:初二全年级学生回家进行网上授课学习试验。刘校长的预案做得真是超前而有想象力。
当学员们回到上海打开《中小学教育联盟网》(www.g12e.org)时,惊喜地发现,我们现场听的一些精彩课,已经挂在了这个网上,供大家共享。人大附中正从细节中引领着全国课堂教学改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