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育生态文化和乡土文化两棵大树

培育生态文化和乡土文化两棵大树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这样的逻辑结构,我想,生态文化大概也是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是生态价值观。三是生态生活观,即每个人要有养成与生态文明社会相适应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主观意识与行为努力。第一是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挑战;另一个是城市化对我们乡土文化的挑战。乡土文化的保持,实际上是全球、城市化背景下对文化多样性的一种保护;对优秀乡土文化基因的传承,也是对世界文化繁荣的贡献。培育乡土文化之树,我有四条建议。

培育生态文化和乡土文化两棵大树

(发表于《风瀛洲》 2012年4月号)

我对崇明文化建设的建议,是要培育两棵文化之树。第一棵是要培育生态文化之树,另一棵是乡土文化之树。

先说说第一棵——生态文化之树。

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什么叫文化,别人没有告诉我的时候,我大概有一点知道,别人告诉我之后,我反而糊涂了。”这说明对文化逻辑框架的理解与定义是多样的。在我看来,文化大概是一个两维结构。第一个,是文化的核心。文化一定是人的文化,所以文化的核心就是观念,尤其是人的价值观,这是决定一切的,是内在的东西。另一个是它的外显,也就是由人的观念决定的能够看到的东西。比如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我们的文学艺术样式,这些都是受到内在价值观念支配的。

基于这样的逻辑结构,我想,生态文化大概也是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是生态价值观。这里面最突出的是有三个“观”,一是生态关系观,就像生态道德所要求的,我们和生态环境中的成员处在相同的位置,彼此是平等的,人需要尊重这些共同成员,我们应该敬畏自然。另外,生态关系观还包括我们崇明与世界的关系,这个就是国际生态观。如崇明岛是候鸟的重要驿站,要用国际的视角做好崇明岛的鸟类保护。二是生态发展观,这里面我们要树立的是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关系,更重要的是,要利用生态的原理,提升我们的产业水平,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三是生态生活观,即每个人要有养成与生态文明社会相适应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主观意识与行为努力。

观念决定我们的外显。复旦大学的一位教授曾经建议说,崇明发展的方向应该是环境友好、生产低碳、人居和谐。我觉得很有意思!什么叫环境友好,就是我们在发展中要保护好崇明岛的环境,呈现出崇明的独特。生产低碳,就是用生态的、生物学的原理来发展我们的产业。人居和谐,是指我们的居住要与生态岛建设要求相和谐。目前我们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我们的新城,还没有看到有生态概念的居民建筑。另外,我们居民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存在很多不“生态”的地方。

我对生态文化之树建设有四条建议。第一个,要建立生态人居的“概念区”,这种区不一定大,不一定多,但我们崇明一定要有。这种概念区,在我看来是有经济价值的,将来还可以和旅游结合起来。第二是建立一个展示崇明生态岛建设的生态科技馆;第三个是编篡一本研究崇明自然和人文的高品质读本。据查,因为研究崇明而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就有六十多位,这些资料鲜为崇明人知,但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第四是要把完善和强化中小学生态教育体系作为生态文化之树的一个重要抓手。

再说说第二棵——乡土文化之树。

文化的繁荣,实际上是建立在多元共生的文化发展上的。现在我们的文化,面临着两个挑战。第一是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挑战;另一个是城市化对我们乡土文化的挑战。乡土文化的保持,实际上是全球、城市化背景下对文化多样性的一种保护;对优秀乡土文化基因的传承,也是对世界文化繁荣的贡献。

培育乡土文化之树,我有四条建议。第一个是大力发展民间文化团体,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个,我认为博物馆是教化人的地方,所以要及时建造一些专题博物馆,保护、传承、欣赏具有崇明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第三个,要将乡土文化开发成系列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进行乡土文化传承;第四个,要建设一批文化载体和文化产业。如果文化发展与经济没有关系的话,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文化载体与旅游等相结合,才能让文化更加繁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