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集体备课需注意的问题
集体备课虽然备受青睐,成为学校教研活动中的“重头戏”和“亮点”。但由于教师思想认识上的不足,对集体备课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理解,使集体备课误入歧途……我认为在集体备课时需注意以下的问题:
1.正确处理示范合作与减少工作负担的关系,勿让集体备课成了“教案之和”。为了应付检查,将备课内容平均分给同年级的各位任课教师,由各任课教师分头撰写教案,完工后交给备课组长,由备课组长将其装订成册,谓之“集体备课”。参差不齐的个人教案权当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等同于各任课教师备课“教案之和”。
备课组为了快速完成集体备课,减轻教师负担,实现教师“自我解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由各位任课教师分头“在线查找”,他们将各大教育网页中与新教材相匹配的教案进行“成功下载”,装订成册后谓之“集体备课”。全然不顾内容是否切合自己教学的实际需要,没有舍取,不加选择,“捡到篮里就是菜”,美其名曰“资源共享”。
以上两种形式虽然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备课压力和负担,但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没有了教师的共同参与和讨论,更谈不上教师心灵的碰撞和共同智慧的结晶,成了“挂羊头,卖狗肉”,有形无实。
2.需注意处理好个人钻研与集体讨论的关系,勿让集体备课成了“个人独裁”。如今,集体备课在各地已成为一种时尚,各校往往根据年级和学科分成集体备课组,每组挑选一位教学中的骨干教师充当组长。由于组长往往是年纪较长,并且是学科教学中的“元老”,在教师中有一定的威望和地位,所以,在集体备课中,研讨往往由组长说了算,成了组长唱“独角戏”的场所。其他教师大凡“出工不出力”,很少发表自己的主见、提出自己的看法。集体备课由组长一人把持,组长“包办”了其他成员的思想,个人意志代替了集体意见,抹杀了其他教师的首创精神和智慧,集体备课名存实亡。其实,在集体备课前,全组成员都应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个人钻研是前提,“功夫在诗外”,讨论的时候才可能各抒己见,百花齐放。而集体备课就应该是本组教师静下心来,坐下来共同商讨如何突出重点,突破和分解难点,如何使新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课改精神。在集体备课中,每位教师要群策群力,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它可以是和风细雨式的述说,也可以是面红耳赤的争论。集体备课始终离不开教师的全员参与和共同研讨,否则,集体备课就成为“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既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也不利于教师业务水平和能力的提高。集体备课发挥效能的关键在于:讨论时,组长要善于引导组织,把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还要善于总结,概括大家的长处,指导中心发言人整理备课提纲。
3.正确处理集体智慧和个性教学的关系,勿让集体备课成了“模式教育”。网上的一则报道更让人忍俊不禁:一所学校对外公开5堂课,5位教师上的都是同一课题,听课老师听到的5节课都是一个模子:一样的导入,一样的话;一样的讨论,一样的题;一样的过程,一样的调。原来这5位老师事前经过了集体备课,他们将集体备课后的“成果”原封不动地搬进自己的教室,照本宣科。“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由于各班学生都有其各自的特殊性,教师也各有自己个性和教学风格。 集体备课理应是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却不是“标准答案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流程。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本班的实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师在集体备课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匠心独运”,因地制宜地采用最为合理而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施教,创造性地去设计,去发挥,去拓展,去创造,而不能集体备课“一包到底”。要“统分结合”,“宜统则统,宜分则分”,防止出现“千人一面”的模式和格局。
“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是极具潜力的投资软环境,是家庭幸福的重要指数”,在“办好教育就是最好的惠民工程”的今天,作为教师,我们应当为提高质量而携手,“庇千山之木于一台,汇百家之流于一体”,相信因为有你、我、他的加入,我们教学质量的提高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徐建平.课程领导力的着力点——加强备课组建设[J].上海教育,2007(10)。
【注释】
[1]作者简介:成都龙泉三中教师,四川成都,邮编:6101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