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诗意的生活
生活需要诗意。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人,诗意的安居。”是的,我们以万物灵长的骄傲诗意地生活在大地上,诗意的生活才是真正的“人”的生活。
营造语文教学的诗意是一件美丽的事情,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法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的生活,是一种对人间怀着美好的愿望和情感的生活,是在生活中到处都能感受到意趣和美的存在的生活。 一个人在中学时代读了哪些书、又是怎么读的,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他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他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旨归,他的文化胸襟和审美情趣等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发生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我看来,中学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读书人、文化人,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带上一层文化的色彩和诗性的光辉。
诗意需要感受。诗意地生活着,需要一双智慧的眼睛,灵性的耳朵和一颗诗意盎然的心灵。所以,我总是引领孩子们深入感受:感受大自然的每一次日出和日落;欣喜早春萌发的每一枚嫩芽和嫩草;留心身边每一朵花儿的盛开和凋零;关注每一阵秋风的拂面和游走;捕捉每一声痛苦的呻吟和快乐的欢笑……下雨的时候,我带着他们倚在栏杆前听雨打芭蕉;飘雪的时节,我和他们一起踏雪寻梅;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在校园里寻遍春天的踪迹;大雾弥漫的早晨,我们在操场上领悟着浓浓的雾气带来的如梦如幻……。为了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我教学生调动一切感觉器官去诗意地欣赏世界:一花一世界,一草一人生;一俯首一回眸,一顾盼一蹙眉都是我和我的学生关注的对象。
诗意传递快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语文应该是诗意永远的科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因能够领略这美丽的诗意并传播它而倍感快乐。为此,我们只能永不停息地阅读,因为惟有读书能让我们的心灵充满诗意,充满灵性。因为我们没有权利,也没有理由让我们的课堂远离诗意,远离情感,远离审美,所以,把诗意的语文还给孩子们吧!
余生也晚,不能让自己深爱着诗歌的心灵在盛唐歌吟、宋词流转的时空里栖息,但我能尽情吮吸她们留给我的芳香余韵,并愿意以一颗纯洁的诗心、一片无邪的诗情,染我的语文教学以点滴诗意,还我的学生以一片充满诗意的天空。
但是,曾几何时,我们——一群古老的文明与古老的语言的薪火传承者,竟然失落了语文的诗意——生命的诗意。为了应付年复一年、月复一月的各级各类考试,我们的课堂,我们——传教者与接受者的心灵不得不被一些毫无诗意的东西充斥着。
心理学家认为最直接持久的学习兴趣的获得在于学习目的的单纯化——抛开功利的想法,单纯地从学习本身而言,不断的充实自己是无比快乐的事。也就是尽量做到“学习成为人的一种本能需要,一种出于内心的喜好、渴望、向往而从事的活动”!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诗意的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该像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将自己发自内心地对文学的爱好传染给学生,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把考高分作为学习的唯一目的。而事实上,一个真正热爱文学的学生又怎么会学不好语文呢?学生为什么怕学习古文,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东西已经没用了,这就是一种功利的想法。如果教师能将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的自豪感及古文的独特魅力传达给学生,那时想要他不学古文都很难啊!《诗经》直率大胆的情感、《离骚》忧国忧民的情怀、春秋的谋臣策士、战国的游侠门客、司马迁的发愤著述、李白的浪漫气质、杜甫的博大胸怀、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柳永的“今宵酒醒”、李煜的“一江春水”、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无不闪烁着迷人的光彩,如果我们能将这一切贯注入学生的脑海,学生会不会对语文产生兴趣呢?
我们应教会学生诗意的生活,将“诗意”这颗创造的种子植入学生的心田。我相信即使学生在学校里未曾认真学习,但有朝一日这颗创造的种子一定会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并影响到他们的一生,我想这就足够了。
参考文献:
[1] [苏]巴班斯基著.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苏]赞科夫著.教学论与生活[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 [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 周小山主编.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注释】
[1]作者简介:成都七中实验学校中学一级教师,四川成都,邮编:61004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