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高职教育管理现状分析
截至2004年底,全国普通高校已达1731所,其中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为1047所,占全国高等学校总数的60%。全日制高职高专在校学生达608万,占全国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总人数的43.2%。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事实说明,无论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规模需求,还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结构需求,或是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作用来看,高职教育都是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途径,也是真正承担大众化教育的主要力量。但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高职院校办学条件难以适应其发展速度的要求。大部分高职院校设施运行紧张,管理难以到位,教学过程粗放,其中学校内部管理问题尤为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高职教育质量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
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办公室负责组织专家对隶属教育部或其他各部委高校的高职教育进行不定期的教育质量检查和评估工作。各省高教评估办负责组织专家对所管辖的高职院校不定期进行教育质量检查和评估。检查周期过长,被检对象提前知道、有所准备,效果几近流于形式。在高职院校内部,一般由教务部门负责采取期中教学检查、督学听课、教研活动、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手段进行教学质量检查、监督、控制管理。管与教职能未能有效分离,教学质量控制效果全凭办学者自己掌握。
(二)高职教育证书的衔接尚不到位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证书体系包括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两类。高职教育学历证书由政府教育部门颁发、管理,职业资格证书则由政府劳动、人事部门核发、管理,其中劳动部负责以技能为主的职业资格鉴定和证书的核发与管理,人事部负责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评价和证书的核发与管理。这种职业教育证书体系的多头管理,导致了不同种类的职业资格证书在内容上缺乏沟通,在认证时存在互不相认的现象。另外,作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高职教育,其文凭证书仅代表大专学历,而不能作为上岗的职业资格证,岂不有悖职业教育的初衷。目前,我国的职业岗位资格证要求还不是严格到位,对于就业影响不是很大,因为好多行业根本就未建立起自己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
(三)高职学院的内部管理尚不规范
从整体上看,高职院校在内部管理上存在不少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管理理念落后。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绝大多数是1999年高校扩招后,由中专学校升格“带帽子”及职工大学挂牌“变帽子”而产生的。这些学校一开始就忙于大规模招生,走外延式发展道路,而其思维理念在相当程度上还停留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思维中。主要表现为:教职工事实上仍是捧着“铁饭碗”,坐着“铁交椅”,吃着“大锅饭”,内部管理机构政府化倾向严重,“官本位”思想严重。在办学过程中推崇行政权力,忽视学术权力;推崇以人管人,忽视以制管人;推崇经验决策,忽视科学决策;推崇规模效益,忽视质量结构;推崇外延扩张,忽视内涵提升。二是运行机制不活。许多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基本上沿用旧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其内部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管理色彩,其主要弊端是机构重叠,队伍臃肿,人浮于事,职能交叉,办事推诿扯皮,中间环节太多,办事效率低下。高职院校办学有其本身的运行规律,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机制似乎还是政府行政运行机制的一种延伸,既没有体现高职教育规律所隐含的管理特征,也难以体现学术管理在高校管理的权威性和认同性。另一方面,政府的行政职级的管理权威在高校中又难以推行。因此,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整体上相对僵化,致使学校上层决策过程长,中下层执行过程不到位,没有形成职级的压力传递。再者,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教职工队伍缺乏一种持续的内在的活力和动力。三是市场意识不强。由于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政府对高等教育统管过多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市场意识还十分淡薄,突出表现在:人事管理仍停留在传统的身份管理,薪酬分配仍是职务、职称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用人注重的仍是学历、职称、身份,忽视知识、业绩、能力。办学定位不准,思路不清,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脱节,教育教学改革滞后,办学特色不鲜明,过分强调政府作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忽视市场调节效应。四是基础管理薄弱。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原来基础较好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成的,众所周知,中专学校的管理模式基本上是实行二级管理,其教学基层机构是教研组,而教研组既没有管理的基本要求,也缺乏管理的基本规范。升格为高职院校后,又忙于应付扩招后的日常教学运转,对各项基础管理工作既无经验,也缺乏认识,致使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无制可依、有制不依、执制不严的现象。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组织管理采用的大都是以教师为本位、以班级为单位、封闭式的全日制教学组织形式。教师主要是知识的提供者,学生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无论是课任教师的安排,还是学习内容、方式、地点、考核办法的选择,学生基本上处于完全服从的位置。教学组织形式比较单一、古板,难以满足部分学时制的学生的学习需要。另外,由于管理软件的开发、推广不力,大多数学院的学生的注册、学籍管理、课程信息服务等仍然沿袭着传统的管理模式,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十分低下。
我国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多采用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形式,师资现状不容乐观。有些高职院校的师资主要是在社会招聘的兼职教师,自己有部分专职教师,素质偏低,教育质量难以保证。我国的高职教育,一方面,可能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太快,师资十分短缺;另一方面,可能是高职教育尚处“婴儿期”,国家要求的“双师型”师资十分匮乏。高职教育的师资管理也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体现在招聘的教师质量缺少必要的资格控制和质量监控手段,在职的教师缺少必要的社会实践和相应的业务培训。
(四)高职教育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尚未成熟
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由高职学院自己负责。一般由学院专业指导委员会和行业专家,依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共同研究制订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相应的教学计划则由学院的相关系组织专家、教授共同研究确定后,由教务部门依据教学程序和师资、教室状况具体落实实施。课程的开发自主权由学院自己掌握。课程的教学大纲基本上由此课的专家、教授编写,由任课教师执行。我国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是不统一的,每个院校都有自己的特点,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尤其是一些新开设的专业。但总的来说,基本上包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部分,其教学计划课时比例大致为4∶3∶3。总之,我国高职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管理方面,规范化、科学化颇为欠缺,亟待统一调整、规范和进一步完善。
我国高职教育的教材选用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公共基础课,大部分院校普遍选用普通高校的版本,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可能是为了满足学生以后专升本的考试需要。另一种情况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普遍优先选用国家统编的职教专用教材,没有专用教材的就套用普通高校的教材版本。关于教材的最终选用一般由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与课任教师研究决定,缺少必要的评估、质量控制措施。
我国高职教育重视实践教学,强调在编制教学计划时,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一般不少于50%,综合实习一般不少于一学期,以此来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但是,由于受资金方面的限制,目前高职教育的实验设备条件、实训基地条件还十分有限,普遍落后于行业、企业的生产技术现状,难以满足高职实践教学的需要。目前,国家对实训基地的管理也还缺乏必要的监督检查和质量控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