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切实加强民办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道德建设

切实加强民办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道德建设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民办高职院校大都创办不久,师资队伍相对年轻,加强民办高职青年教师道德建设已成为最为迫切的课题。民办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大约有以下特征:一是年龄偏轻,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形成。这一论断是指导当前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根本指针。德育为先,师德建设是前提。我们认为,民办高职青年教师应该从育“三德”、树“三心”及加强“三个修养”起步,积极投入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及全方位育人的高职德育建设热潮中去。

四、切实加强民办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道德建设

师资队伍是一所高职学院提高育人水平的关键所在。由于民办高职院校大都创办不久,师资队伍相对年轻,加强民办高职青年教师道德建设已成为最为迫切的课题。甚至可以说,民办高职如果不能解决好青年教师的道德建设问题,便将没有出路。

(一)教师道德素质的内涵

教师是知识文化的传授者,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教师素质将直接影响学生身心的发展及民族素质的提高。教师素质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教师的机体素质、文化知识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其中,道德素质,以师德为核心。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一般认为,师德是指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还有学者认为,广义的师德应包括以下两个层面的内涵:第一,教师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积累做一个合格公民应有的道德素质,即传统的育人。第二,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更应注重传授那些无法用语言文字描述的隐性知识,并力求做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创新能力。不管是狭义的师德,或是广义的师德,不仅仅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规范、准则本身,而应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

(二)民办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

民办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大约有以下特征:一是年龄偏轻,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形成。民办高校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就是教师队伍年龄偏轻。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这些刚跨出校门的教师,自己的职业生涯才刚刚起步,事业未立,疑惑多多,世界观、价值观还未见“立”。二是普遍存在雇佣思想,缺乏主人翁意识。大学毕业选择民办高校或是无奈,或是冲着那杯比公办院校要浓厚的羹。有的甚至是看准民办高职刚刚起步,对教师要求不敢太高,就先来这里塑造金身,以待日后振翅一飞。这些念头留存于心间,主人翁意识从何谈起?三是师德建设一片空白,对学生的爱心冷冷淡淡。有些青年教师不关心学生,甚至不能跟学生平等沟通。四是阅历浅,缺少人格魅力。不少青年教师心理不够成熟,不知道要靠什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他们非但不爱学生,还处处刁难那些对自己有意见的学生。五是忙于晋升职称和恋爱婚姻,投入育人工作的精力不够。

(三)加强民办高职年轻教师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民办高职年轻教师道德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是坚持“德育为先”原则的需要,更是全面提高民办高职年轻教师队伍素质的需要。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学校教育,以人为本;德智体美,以德为先。”这一论断是指导当前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根本指针。德育为先,师德建设是前提。没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就很难有高质量的学校德育工作。因此,中央把大力加强师德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七项重点工作之一。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学校全部工作的成功依赖于教师道德的提高。教师既然是学生的楷模,那么就必须具有比平常人更为优秀的道德品质。江泽民同志说:教育者必先受教育,不但要学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习政治知识、实践知识,以不断丰富和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教育以培养人为目的的本质特性,决定了学校德育工作的优先地位。崇高的教师职业,决定了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特别是作为高等学校的教师,师德建设的意义更非同一般,因为高校教师教学的成功,除了依靠他们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外,还要依靠他们的思想修养和人格魅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我们提高教育质量和营造良好校风与学风的根本措施之一。“德育为先”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在德、智、体、美等教育中,德育是核心,是统帅,必须放在第一位。二是师德建设是一所高校的关键所在,尤其是一些民办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师资队伍年轻,师德师风建设任务更是十分艰巨。

(四)切实加强民办高职青年教师的道德建设

卢梭在《爱弥尔》中对教师指出:“你要记住,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书先教人,育人先育己。我们认为,民办高职青年教师应该从育“三德”、树“三心”及加强“三个修养”起步,积极投入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及全方位育人的高职德育建设热潮中去。

1.要育“三德”

所谓育“三德”,就是要培育正人君子之德、高校教师之德和完人之德。这是人们从师德建设的内涵出发,达成的共识。(1)要培育正人君子之德。所谓君子,就是孔子认为的那种“以实行种种道德之模范者”。君子之德,首先在于正直。师德正直,是指教师为他人,为社会履行教育义务时的人格特征表现,是师德的基础。培育君子之德,首先要求年轻教师做个正人君子。怎样才能称得上正人君子?就是说,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实事求是,胸襟坦白;洁身自好,表里如一。孔子说过君子应该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就是说正人君子必须耳聪目明,温良恭俭让;要言必信行必果,要善于发问,善于发难,有利益得到的时候就该想想是否是不义之财。这与我们目前强调的师德规范基本符合。(2)要培育高校教师之德。由于高校教师劳动对象和劳动过程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教师应该具有更高的道德水准。高校教师除了要具备诲人不倦、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的教学品德外,还必须具备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甘为人梯的工作品德;以及摆正利益关系,顾全大局的服务品德。作为民办高校的教师,尤其应该注重服务品德的培育。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服务主体,一切为学生服务,为一切学生服务的社会服务观,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3)要培育完人之德。有道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然而,虽世无完人,却有完人之德。何谓完人之德?完人之德也可以理解为共产主义道德。因为共产主义道德是人类最高的道德境界。她使人积极向上、人生求真、人性求善、人格求美,使人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更加充实,使人得到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最高价值和最高目标,共产主义道德便是实现这一最高目标不可缺少的条件和途径。在教育实践中,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做到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教师的人格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美国的鲍德温研究73位教师与100名学生的相互关系后得出结论: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容易扰动其学生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也会使其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教师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多个方面,它渗透到他(她)工作与学习的各个场所。

2.要树“三心”

所谓树“三心”,就是要树仁爱之心,树创新之心,树奉献之心。这是从师德行为的角度,对教师提出的要求。(1)树仁爱之心。孔子曰:“仁者爱人,知者知人。”“仁”虽然属于圣人之德,但并不是高不可攀。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社会就要求广大教师具备圣人之德。“仁”的基本形式是“爱人”,也就是说要以人为本,强调人有爱和尊重的需要。教师要树立仁爱之心,就是要求教师有博爱之心,要“爱满天下”(陶行知语),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热爱一切学生,为学生的一切着想。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有个别教师,对那些成绩不理想或不听话的学生,明显缺乏爱心。有的甚至把那些智商不高的学生比作猪,这是严重缺乏师德修养的表现,是妨碍育人水平提高的绊脚石。个别教师把热爱学生错误地发展到“恋爱学生”,同样是严重缺乏师德修养的表现。(2)树创新之心。勇于开拓,不断创新,是高校教师的必备之德。教师的进取心是学院开展素质教育的根本动力所在。创新进取的基础是教师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备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教师才能够在工作中积极进取,不断创新,不断克服困难,与时俱进,向新的更高的目标前进。只有具备不断进取之心,教师才能在教学中不断求真。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3)树奉献之心。奉献就是忘我工作,事业第一,勤勉如黄牛负犁,执著如夸父追日。而缺乏“奉献”精神的人,对工作拈轻怕重,处处斤斤计较;一事当前,先替自己利益打算,忘掉或损害集体利益和学院整体利益。民办高职的年轻教师,应该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青春。

3.要提高“三个修养”

师德修养是教师道德上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具体包括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磨炼道德意志、增强道德信念及养成道德行为习惯。在具体的实践中,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要提高思想政治修养。人的政治思想对道德的形成,起着直接指导作用。因此,加强师德修养,必须从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修养入手,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教师,教育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品德和思想境界。政治思想对师德的形成也起着直接的作用,规定了师德的政治目标和政治导向。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教师树立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奋斗终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教师尤其应该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前途与教育事业及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师德建设的最高准则。民办高职的年轻教师应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忠诚教育事业,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应自觉培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素质教育观念,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并严格要求学生。牢固树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功能和为人师表的作用,把德育工作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2)要提高业务修养。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教师才能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才能自觉地不断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目前,我国教师总体收入并不高,献身教育是一种精神境界,教师必须具有无私奉献精神。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正是这种成就感、幸福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教师不辞辛劳地为教育事业献身。教师的业务知识水平,会影响道德认识。当然不能说知识水平与道德水平成正比,但丰富的学识肯定对提高道德修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必然对人类文明和伦理道德带来种种影响。以微电子、生物工程、空间技术等为先导的新技术革命,已经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产生着革命性的影响,对教育特别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尤其明显。它必将促使教育的地位、内容、方法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对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业务修养,对教师道德修养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3)要提高人文修养。要加强对教师的人文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教师是文化的构成者和传播者,教育活动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要吸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为师德建设服务。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古训。要弘扬当代教师“以满头的白发换来祖国的栋梁成荫成林,以毕生的精力赢得民族的前途灿烂似锦”的时代精神,为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努力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