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设以“广厦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

建设以“广厦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我们的校园文化必须以“广厦文化”为特色。将“广厦文化”融入我院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建设我们的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而校园文化则是学校精神形象和生命力的象征。它把广厦企业文化的根定为两条主线,一是东阳乡土文化,二是建筑文化。

建设以“广厦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

笔者认为,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质量兴院的具体措施之一的原因在于,其一,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而言,同样是学校育人的重要环节;其二,从学校管理的角度看,文化管理应该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同时,我们的校园文化必须以“广厦文化”为特色。将“广厦文化”融入我院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建设我们的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于此,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加以具体论述。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建立在学校教育基础上而产生的文化现象的科学泛指。美国学者对校园文化作过一个比较规范性的定义:学校的历史、使命、物质环境、标准、传统、价值观、办学实践、信仰、假说等诸多因素综合起来的且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指导学生个体和团体行为以及为认识理解校园内外的一些事件、行为提供参考框架的一种模式。所以校园文化是学校群体中共同创造和形成的校园精神风貌和文化气氛,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及个性特征的集中体现。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肯定带有大学校园文化的共同特征。但高职学院作为为社会培养一线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职业技术学院,其校园文化必然有别于其他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在对高职教育特点和规律深入研讨中形成的历史、文化积淀,是融入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人文素质的校园文化。我们是由广厦控股投资创办的建设类民办高职学院,我们的校园文化无疑要体现“广厦文化”特征和“建筑文化”特征。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国外一些课程专家经过研究逐渐认识到,学生除了在学校安排或教师指导下从教师教课和教科书中学习外,他们还从学校的制度特征、集体生活、学校的气氛中受到影响。有计划、有意识的课堂教学有时会产生与之相反的“无意识的学习结果”;课程内容无形受到社会价值体系、意识形态的过滤;学校规范、课堂纪律也渗透或折射出价值观、道德观的要求。人们认为这些因素以隐蔽的、潜在的、渗透的方式作用于学校生活中的每一个学生。1968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在其专著《班级生活》中首次提出隐性课程的概念。杰克逊运用隐性课程概念揭示与探讨了学校中的守则、常规与章程的作用,并指出学校生活中的群体、表扬与权威这三个特征对于学生有着无形的影响与支配作用。由于隐性课程“不仅展现了班级课程中以前未认可的成分,而且还由于它提醒我们注意了过去学校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各种未被发现的方式”,因此,“隐性课程”成为课程领域中新崛起的研究课题。

杰克逊在提出隐性课程概念时说,学生从学校生活中不仅学到了读、写、算等文化知识,而且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和其他心理的成长。那么,这些价值、规范、态度、动机是从哪里获得的呢?并非是学术课程中获得的,而是经由学校的非学术方面,暗默中、潜在中不直接地传递给儿童。杰克逊把这种“非正式的文化传递称为隐性课程。往后,随着隐性课程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众多的定义。按照权威性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的看法,所谓潜在课程,一般是指形成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的各个要素,如师生关系、能力分组,课堂规则与程序、隐喻的教科书内容、学生的性别差异以及课堂奖励方式等。这些要素在学校课程手册中没有得到明确的规定,它们被看做是一部分隐藏的、无意的甚或是完全没有得到承认的学校生活经验,但又经常地有效地对学生发挥着影响。

隐性课程就其内涵来讲,是非学术性的,它不直接指向学科内容,也不直接决定学生学业的成败,它更多的是属于非实体性的精神文化,如社会准则、行为规范、道德气氛等。有人认为,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中除正规课程之外所学习的一切东西,是学校经验中隐蔽的、无意识的或未被完全认可的那部分经验”。隐性课程作为与“学校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中官方指定的,学生通过正式学习获得的学校经验”相对立的一个概念,与显性课程一起构成了学校课程的两部分。学校中外显的、有计划的正规课程为显性课程。除此之外,学校中的一切教育因素均为隐性课程。隐性课程至少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一是显性课程实施中所产生的偶然的无意识的“负作用”;二是学校情景中的制度因素,如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生活制度、人际关系等;三是学校情景中的气氛因素,如校风班风,等等。这些因素是教育计划中未规定而又确实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的。第一个内容类似于杜威的“附带学习”,第二、第三个内容可等同于校园文化这一概念。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它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建设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校园文化是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对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以及人际交往、社交能力的提高等都有直接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前,高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一个十分急迫的课题。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而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乃至抹杀了人与兽之别的种种违背人类生存发展规律的意识汹涌而至,干扰着人与人之间和谐共济、追求崇高精神的先进民族文化建设,而首先受到影响和伤害的则是作为社会未来的栋梁、中华新文化创造与普及中介的大学莘莘学子。在多样化、多元化、多极化的校园文化影响下,校园内不文明、不道德的现象在严重地影响和干扰着学生心灵和思想的健康成长。因此,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克服消极文化影响,营造积极健康的学风校风的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树立学校形象,提升学校品位的需要。作为一种具有与社会政治、经济鼎足而立功能独特的社会组织,高校应当具有自己独特的学校精神、价值追求和文化品位。而校园文化则是学校精神形象和生命力的象征。高职学院竞争日趋激烈,校园文化作为学院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高职学院师生文化素质、文化品位和格调,提高学校市场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和复制的作用。

三、关于广厦企业文化

辅导教材《广厦企业文化》一书,由学院组织编写,已通过控股公司领导审阅,即将付梓。该教材对广厦企业文化的历史渊源作过一些探究。它把广厦企业文化的根定为两条主线,一是东阳乡土文化,二是建筑文化。以耕读传家和建筑雕刻为特色东阳乡土文化必定深厚而具活力,窃以为南宋永康陈亮的实学思想,是东阳文化的理论渊源。陈亮与永嘉叶适、金华吕祖谦等是同时代人,他们所代表的“浙学”(又称浙东学派),与“闽学”、“江西之学”鼎足而三。陈亮主张务实求变,重功利而斥性命之学,被时人称为“事功”学派。他在东阳郭宅乡贤郭钦止创办的石洞书院教过书,与郭家过从甚密,而郭家父子三人有“东方学者”之称,是东阳“学之初兴”的有力倡导者。陈亮实学对东阳影响深远。目下浙中以“义乌小商品、永康小五金、东阳大建筑”为特色的块状经济形成,正是陈亮务实思想开出的绚丽之花,而广厦则是这片绚丽花丛中一朵奇葩。

有学者把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概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的统一,被概括到“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之中,历来为思想家所重视,并为众多的建筑家所恪守。这种整体观念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有鲜明的体现。如在建筑选址上,主张考虑周边的地理地貌、水土质量,及天文气象等因素,所谓“相形取胜”、“相土尝水”、“辨正方位”之说。二是师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自然为师,遵守自然规律。这种尊重自然的观念,在建筑方面有着著多体现。在建筑方位上,崇尚背山、面水、向阳。在园林建筑上,我国园林与欧洲园林相比较,其最大特点就是“因任自然”,讲究来自“天然之理”的“天然之趣”。三是崇尚和谐的理想境界。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是崇尚和谐。中国建筑非常讲究“天人之和”,注重阴阳调和。主张建筑空间以高矮大小适当为宜,反对盲目追高求大。“高台多阳,室广多阴,君子弗为也”。“房舍与人,欲其相称”,因为“堂愈高而人愈觉其矮,地愈宽而愈形其瘠”。四是惟变所适的辨正思想。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建筑历史最悠久、特点最显著,而延续至今、连绵不断。但它并不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在不同地方、不同时代,又有着多样化的建筑风格。在建筑材料选择上,讲究“就地取材,因材致用”。在建筑体量、建筑造型、建筑图案、建筑色彩等方面,也是千变万化、绚丽多姿的。

广厦靠建筑起家,现在也认真做着建筑。做建筑是东阳人的擅长,更是广厦人的擅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广厦人的人生目标。统辖数万建筑大军,建起无数高楼大厦,这是广厦人永远的骄傲。广厦人跳出建筑做建筑,广厦人在做建筑中领悟建筑——把生命融入建筑的理念,不仅仅是一种经验,更是一种哲学。因此,我们把“广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特色,是有足够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指具有明显文化意味的物质设施,即用以满足师生员学习、教学、生产、生活、娱乐、科研的一切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大到整个校园内建筑规划与设计、校园环境的整体绿化、美化和净化;小到校牌、信封函件、校徽图案制作等。这些物质设施和外在环境既是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也是学校内在精神的外化,体现一个学校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成为校园形象和精神风貌的物质依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生活环境对学生的熏陶作用。

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校园媒体文化建设,不断规范和抓好校报、学报、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栏、标语、海报等出版和建设。充分发挥这些媒体的的作用,直接通过媒体对学生进行正确地影响、指导和教育,加强师生之间、学校和社会之间的沟通,宣传先进事迹,不断提高师生素质。

(二)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表现为校园人多年积累沉积所形成的、得到师生认同并自觉遵守的、比较稳定的、有自身特色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道德要求、行为规范、办学理念、历史传统等。它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与象征,是一个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一所学校学风校风的集中体现。在适当的时候,我们要开展校风、学风大讨论,既要体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又能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性,在广泛征求广大师生意见的基础上,重新形成有显明特色的校训和班训,校风和学风。发挥各类学生社团的在文化建设中积极作用,为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作贡献。

(三)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制度文化就是师生在交往中缔结的社会关系以及用于调控这些关系的规范体系。它包括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工作守则等。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规范校园内的各项活动、规范师生的言行起到必要的导向和约束作用,成为维持学校正常教学、生活、工作秩序,进而健康稳定发展的保证。经过几年努力,我们已经建立起一整套规章制度,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发挥它们的作用。

(四)不断加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校园行为文化是指在师生群体及个体文化行为中自觉或不自觉所体现的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的规范和要求。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中内容最丰富、方式最灵活、表现形式最明显、最直接的部分。因此,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沟通各个层次的关键环节。我们要在师生深入开展养成教育,不断提高师生的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自觉性。

(发于《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报》,2006‐01‐03,总第3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