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语文观
诚如中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张静先生于其序言《一本更为合用的高职语文教材》一文中所述,这本《新编高职语文》与前本《高职语文》相比,从内容到形式,更到位,也更科学,确实又进步了不少。这是因为,在编撰过程中,同仁们都很努力,我也在不断思考,达到了理念与实践的完美统一,使成书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时间一久,自己便在“大语文观”等有关问题方面,形成一些较为妥帖的想法,或许还有那么一点理性色彩。愿于此作粗略的表述。
一、关于大语文观与小语文观的涵义
“大”与“小”相对。所谓小语文观,通常是就语文学科本身而言,也就是什么是语文等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几十年来,各家有各家的表述,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见,界说混乱。有的说,语文即语言、文字。有的说,语文即语言、文学。可谓众说纷纭。其实,就语文课程的实际作出概括,会更科学些。从小学语文课本到中学语文课本再到大学语文课本,特别是后两类课本,无论如何变化,主要都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各体文章,包括了文章赏析及写作方面的有关知识;二是包括语法、逻辑、修辞等语言学方面的知识,及关于作为语言建筑材料的文字方面的知识。可见,用数学式表达便是:语文=语言+文章。其实,理论也就是对于现象的抽象与概括,我们千万不要把它神秘化了。
关于大语文观的命题,我们是从高职语文个性特征出发提出来的。高职教育,强调实践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要达到学生能化技巧为技能,化理论为能力,成为懂技术、能操作和会管理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此,高职语文学界便不可再固守上述概念,必须将其外延扩大开来,做到既从原有概念出发,又就语文表达对象及其与其他学科关系,特别是教师教法与学生学法,等等,作出全面的概括,构成一个宏观的判断,并努力实践之才对,才好。我们教材的“四编一附录”的架构,从中培养学生“四种能力”的编撰的指导思想,就是在对这种大语文观的思考与实践中形成的。教材有个性,教学有特色,这是我们高职语文能被审定为省级精品课程的实力的所在。至于其中其他有关内容,张静先生于其序言中已表达得非常精辟,不必赘述。
二、语文与万物的关系
宇宙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万物有多么复杂,语文的内涵就有多么丰富。这话大概不会错。因为,整个宇宙,包括其中万物,比如人、事、景、物等等,不仅是语文表达的对象;而且,通过表达,又构成了语文无比丰富又异常复杂的内容。要表达事物的名称,少不了名词;要表述事物的性质,少不了形容词;要表达事物的行为,少不了动词;要表达事物的状态,少不了副词;等等。要为事物冠名,少不了概念;要认识事物,少不了判断;要把握事物的规律,少不了推理;等等。为此,也就少不了语法,否则话就难于“通”;也就少不了逻辑,否则话就难于“顺”;也就少不了修辞,否则话就难于“美”;等等。可以断言:语文是表达万物的基础,研究万物的工具。可见,开设第二课堂,让学生在社会践中学习语文,注重实践性,是高职语文教育的一个鲜明的特点。
把话说到底,因为形象总是大于思想,语文天地便无限广阔,语文内容便无比丰富;学科同仁,便任重道远,便大有作为。作为高职教育一院之长,我在期盼高职语文教育的春天!
三、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所以说语文学科是基础课,不仅是就语文本身而言,又是就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而论。的确,作为语文学科,从内容到形式,不仅具有“基础”的性质;而且,这个“基础”,对外化其他学科内容,对规范以至构成其他学科的架构及款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说语文学科是工具课,更是就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关系,即前者为后者所用,为后者服务的角度说的。事实也如此,许多老一辈的科学家,语文的基本功都是很深厚的,很扎实的。他们识字量大,词汇丰富,表达力强,言必称意,文必和衷,已经进入一种很高的境界。
问题在于,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人们始终未能对语文学科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有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重理轻文的倾向一直相当严重。可见,正确认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打好语文之“基础”,用好语文这一“工具”,使专业论文成为学生手中的常规武器,已是当前摆在整个高等教育,特别高等职业教育者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四、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
语文学科的教改,关键在教师,在教师的“教”。因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善于“导”,学生勤于“学”,语文教学才能搞好。教师要教好,就要“鱼”满腹,就要“渔”满胸;就要是名师,就要是严师;就要能使学生肯于学,又勤于学。诚然,这又必须是以语文教师的爱岗敬业,心系天职,志趣高远为前提。愿我们的语文教师,都能成为高职语文教学高手,为高职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必须说明的是,语文教学法原本是师范类高校中文系一门重要课程,有其完整的理论体系。于此,不便详述,只能是极为概括地涉及。
同样,学生“学”也是语文学科教改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教”一“学”,有机统一,语文教育才能搞好,语文教学才能提高。因为学生是主体,是内因,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在教师引导下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概括地说来,这主要是三条:一是要端正学习态度,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较高的积极性。二是要明确学习任务,大量积累语文知识,如语言的、文字的以至文体的;真正学好分析未成文章和写好自己文章的本领,特别是专业论文和科研报告的撰写。三是要从高职语文个性特征出发,以课文解读为中心,掌握学科性、文体性、人文性和实践性等角度的学习方法,把握其中的内容,并做到学以致用。
有了教师尽心的“教”,又有了学生奋力的“学”,我深信:高职语文教育的春天一定是万紫千红的!
二〇〇九年七月于浙江广厦学院
(刊于作者主编《新编高职语文》,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