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育乃育人之本

德育乃育人之本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成才,品德应该是第一位的标准。因此,我们说德育是育人之本。坚持“德育为先”,首先必须准确把握“德”的涵义。蔡元培先生认为“天之本质为道德,而其见于事物也,为秩序。”就是说,“中庸”是最高的道德了。惟有“爱人”,教育才有立足之本,才有功能的最大发挥。也就是说“德”是一种修养,一种自我反省。人要树德,就必须时时反省自己的言行,参悟做人的道理,从而使自己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德育乃育人之本

《礼记·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在我国古代把高等教育的要义,规定为“明德”,在于“止于至善”。这是古训。那么,现代人又是怎样看待德育的呢?最近看到一个资料,有不少企业家在用人方面概括出了“三才论”:即“有德有才是人才,有德无才是庸才,无德有才是坏才”。大凡用人单位都喜欢有德有才的真正人才,最头痛的是无德有才的坏才。这样的坏才,往往会造成“一只老鼠坏一缸酒”的恶果。从这些层面上来理解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的“学校教学,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21世纪新德育教育理论,就有了更加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

“德育为先”大约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在德智体美等教育中,德育是核心,是统帅,必须放在第一位。二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成才,品德应该是第一位的标准。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人,或说是培养人才。衡量人才的标准有一个指标体系,但品德应该是第一位的。所谓“士有百行,以德为首”(《魏氏春秋》)。因此,我们说德育是育人之本。

坚持“德育为先”,首先必须准确把握“德”的涵义。我们认为至少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德”是一种规范,一种秩序。蔡元培先生认为“天之本质为道德,而其见于事物也,为秩序。”因此,讲道德,首先必须遵守秩序,做到中庸。孔子强调“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就是说,“中庸”是最高的道德了。“中庸”就是“中道”或者“中行”,就是不偏不倚,中规中矩,成为遵守秩序和规章制度的模范。二是“德”就是“爱”。蔡元培先生说,“爱者,道德之精神也”。孔子强调“仁者爱人”,他认为“知”、“仁”、“勇”是成人(全人)的必备品质,其中“仁”是核心,“仁者必勇”,仁者必定爱人。“爱人”就是以人为本,是人本主义思想的体现。歌德有一句至理名言:“不管应惩罚人,还是关爱人,必定把人当人看。”这是最彻底的“人本主义”了。从这一立场出发,你就必定爱人。教师爱学生,学生爱教师,也爱同学,爱父母,爱他人。惟有“爱人”,教育才有立足之本,才有功能的最大发挥。因此,我们要开展各种以“爱”为主题的思想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爱心,“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变得更加美好”。创建和谐社会,需要有更多懂得爱的人。三是“德”就是“得”,是日有参悟而有所“得”。也就是说“德”是一种修养,一种自我反省。人要树德,就必须时时反省自己的言行,参悟做人的道理,从而使自己有所收获,有所进步。人贵有自知之明,人能从实践中观照到自身的本质力量,也能看到自身的不足。看到了不足,才能知道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人就会自动修正自己的不足,以取得更大进步。这就是“得”。也就是我们说的道德自觉,那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美德。因此,学校特别是高校的德育工作者,要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从健全学生的道德自律机制上下工夫,帮助学生树立起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真正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愿这本《学校德育工作汇编》,成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的一个里程碑,成为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八荣八耻”讲话精神的一声嘹亮的号角。

(刊于蔡克勇主编《学校德育工作汇编》,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