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小班化教育的时代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设备和手段的现代化、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等,其中教育观念现代化具有相当重要性,顾明远先生曾指出:“教育的现代化,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即教育思想的现代转化,使它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尽管今天人们主要关注的是“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等教育问题,但事实上,这些问题从未脱离“教育现代化”的范畴。我国教育现代化最早应该是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衍生出来。新中国成立不久,就把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确定为“实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四个现代化”。到了改革开放以后,教育、经济、文化开始繁荣,教育学者们也开始思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潮中,教育如何发展,遂提出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与建设目标。人们也开始思考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有学者认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也就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时应观照的基本标准,其内容实际上就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第一,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第二,教育的终身性和全时空性;第三,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第四,教育的个性性和创造性;第五,教育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第六,教育的信息化和创新性;第七,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第八,教育的科学性和法制性。[17]教育现代化可以看成用现代化的教学观念和内容、现代化的教学条件和手段去完善教育,使教育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现代教育主动吸收现代社会科技成果、理念,抛弃原有的弊端主动变革自己的过程。小班化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小班化教育的价值追求
小班化教育将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世界性发展趋势。小班化教育在形式上表现为班级人数减少,但其内涵是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学时空的重组、教学策略的改革、教学评价的重构,这些都顺应了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小班化教育是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最优化结合的有效探索,是充分反映教育现代化特征的教育形式。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
推行小班化教育,教育理念的转变应该先行。同时,在小班化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理念也会不断得到创新。美国在推行小班化教育实施过程中,要求各州的新教师必须通过基本能力测验,为此政府提供专门经费补助支持师资训练和测验,转变观念、提高执教能力。我国台湾地区教育部门为了加强小班教学师资培训,县市政府于每年8月配合“教育部”的研习,办理辖区内小班化学校教师的研习,各学校于每年9月办理全体教师(可包括未参加小班教学班教师)的研习。
我国大陆试行小班化教育的地区和学校也普遍认识到在小班化教育过程中教师教育理念的重要性。的确,如果在小班化教育的旗帜下,还拿过去的教育理念、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去培养学生,显然有悖于小班化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原则。这样不仅没有效果,也会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因此,转变小班化教育教师的教学观念,树立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加强其对小班化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是开展小班化教育首要的也是关键的一步。
(二)教学时空的重组
小班化教育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在同一个时空进行着的生命与生命的交往和沟通。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间生命主体的充分和谐互动来提高教育的效益,通过教学时空的优化重新组合,提高教学交往活动的频度和密度,从而提高教学的效度。小班化教育教学重视生命交往的整体性、均等性、主体性、个体性和时空性,使各种先进的教学原则、各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中的各种现代教学手段以及现代教育理念在小班化教育中得到深化和改良。
1.空间重组
小班化教育班级学生人数减少,学生在教学空间所占的份额大大增加,主要表现在对教室、教学资源、活动空间等的个体占有比例的增长,学生获得了比以往更多、更直接、更快速的人与物质直接接触、碰撞、交流、角色置换的机会。在小班化教育教学环境中,学生和教师在教室空间中的相对位置可通过改变课桌摆放方式而得到调整。位置的改变使教师的各种角色功能得以实现,教师的“权威”地位得以淡化,而学生却能强烈感受到学习主人翁的意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这无疑为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时间重组
小班化教育班级学生人数减少,每个学生所分摊的教学时间增加,主要表现在教师与同学的交流、思考、质疑解难等的时间的增长,学生发言、演讲、动脑、动手、五官及全身活动等频次的增加。据统计,在小班教学中,学生发言的次数以及发言所占的时间至少是大班教学人均占有量的3倍以上;学生与教师、与同学的交流时间是大班教学人均占有量的5倍以上;学生自我支配、自我学习、自我活动所占的时间,也比大班教学有显著的增加。[18]另一方面,小班化教育使教师课堂认知负荷相对减小,教师不用花大量时间处理学生行为规范、课堂纪律等问题,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关注教学及学生的发展,有效教学时间增加。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
大班教学适合工业化时代培养人才的需要,而信息时代的教育目标已从知识、技能的学习扩展到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创造,要求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小班化教育正是为追求这一教育现代化目标而不断探索和发展。小班化教育教学的常用组织形式反映了教育现代化的特质。
1.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或学业成绩分成不同的层次,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智力或学业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进行不同层次的评价,使学生在各自的起点上获取数量、层次不同的信息。[19]分层教学其核心思想就是因材施教,体现了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实施不同的教学的特点。教师会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给个性差异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使个性得到最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2.合作教学
合作教学是把一个教学班的学生按某种原则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在课堂教学时有计划地向这些小组提出一定的教学任务,小组成员用各种方式合作学习。小组合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参与意识和学生在集体中的交流能力。在课堂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和谐互动,使学生由竞争对手变成合作伙伴,取长补短,拓宽思路,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达到教学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合作教学的基本形式,在大班教育中,常常因为学生多、小组多,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而小班化教育,学生人数少,合作学习小组少,老师能够顾及各个小组,能使合作学习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小班化教育能够经常自如地变换座位排列方式和学生座位位置,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3.活动教学
活动教学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实践性、操作性、探究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有序、有效的主动探索、主动实践、主动交流等活动,实现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20]小班化教育能够更多、更好地开展活动教学,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学习材料,或者说将信息附着于活动并通过“做中学”内化学习者的经验。
(四)教育评价的重构
小班化教育中对学生的评价由于班级人数少,易操作,所以可以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及其组合,从而实现多样化、多元化评价。这些评价方式能体现评价的多层次、多维度、多导向、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手段多元化等特征,这些特征都反映了教育现代化特征。[21]
1.分项考核与评分形式
将一门教学科目分为几个项目进行考核与评分,学习可以显示自己的强项,学生都有机会在某一项中获得好成绩。
2.分层考试与记分形式
可以设计A、B、C三套试卷分别对A、B、C三层学生进行考核,不同层次的考题不同,难度不同,因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能在考核中获得高分,获得自信。
3.允许学生重新考试的形式
如果重考超过前次成绩,则以这次成绩为准,避免学生因失误而产生遗憾,从而使学生有更多体验成功的喜悦。
4.小组评价方式
对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及结论给予评价,并让学生对评价进行验证与感受,小组评价旨在培养学生集体合作精神。
5.活动评价的形式
通过小组活动来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评价,重要环节是组织活动,通过此评价检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及学生的学习习惯等。
此外,小班化教育还采用激励性评价、形象化评价、无级评价、个案评价、参与评价、反馈评价、模糊评价等形式。
小班化教育的评价观是一种现代评价观,评价不只是对学生获得知识多少的判断,还看学生情感、意志品质、个性特点、审美素质等多方面发展,通过评价诊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二、小班化教育的现代意义
(一)小班化教育是人本教育的诉求
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位,以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目标,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学生思维的参与和学习内驱力的调动。小班化教育是追求培养完善和自由发展的个体,从而促进师生双方共同成长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贯穿于小班化教育的始终,强调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传统教育往往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在把学生按照某种统一模式塑造成理想的“社会人”的同时,也有会让学生逐渐失去自我的危险,显然这些有悖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22]
小班化教育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体现了人的个体性与主体性,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小班化教育压缩班额规模目的就在于让教师与学生能够利用充分的时空进行交流,让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个别辅导,有更多的机会在教室内巡回,增加与每一个学生的接触。教师对学生可以当面交流、当堂面批、当场指导,既缩短了师生间的空间与心理距离,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对优质的教育和最优发展。小班化教育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为他们在课堂上动脑、动口、动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使“教育好每一个学生”的目标实施得到更有力的保障,而这正是教育现代化所要求的。
小班化教育强调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把学生视为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文化背景、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各有不同特点且客观上存在差异的人。注重师生的双向和谐活动,更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过程,打破大班教学普遍存在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处于被动参与、部分参与、形式参与的局面,为学生提供大大高于大班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主活动、群体活动的机会与空间。课堂中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得到激发,参与欲得到满足,创造欲得到发挥,从而使学生这个主体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彰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小班化教育是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知、情、意、行各方面都健全的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要求教育必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班化教育中,教师尽管倾向于维持相同的基本教学方法,但是,他们会采取更适合小班化教育的一些教学方法,更多地采用各种形式来补充教材内容,二次开发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可能挤出时间开展课外活动,学生也将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一些有趣的科学探究活动,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活动经验。所有这些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
每个人生来都是独特的,成长中也体现出千差万别。在教育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生的真正独特发展需要在个别化教学中实现。教育现代化要求教育教学必须关注个性差异,注重个性发展。而小班化教育有助于建立一种使学生主体意识焕发和个性获得适度解放的教育环境,讲究教育的个别化和个性化。小班化教育中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分层教学以及分层评价的运用正是为了照顾学生个体差异的。[23]
(三)小班化教育是教育公平的诉求
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追求教育公平是现代教育的价值追求,也是教育民主精神的体现。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方面内容,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1)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点往往由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定;(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24]这三个层次通常被概括为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起点上的公平是指每个人不受性别、种族、出身、经济地位、居住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均有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即教育机会平等。过程公平是指教育在主客观两个方面以平等为基础的方式对待每一个人。结果公平即教育质量平等。
教育公平原则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表现为公平地满足所有学生的发展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即每个人都受到适合的(而不是完全一样的)教育,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要适合个人的特点。小班化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能更充分体现教育公平精神,使每一个学生提高受教育的充分程度。在教育公平问题上,人们关注的大多是教育机会平等、教育结果公平,往往忽视了教育过程公平。实际上,教育过程公平是教育公平中最具实质性的内容,它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础,最终向教育结果公平发展。只有实现了教育过程公平才能体现教育公平的本质内涵。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教育机会均等的目标基本实现,在努力实现入学机会、资源分配方面的公平之外,人们的注意力开始转向教育过程的公平,并尽量争取更积极的方式保证它的实现。小班化教育通过缩减班额规模,采取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能够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更多的成功机会,使每一个学生能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更能满足不同学生的教育需要。因此,小班化教育是实现教育过程公平的重要途径,能最大限度地提供课堂公平的基本保障。具体而言,小班化教育在以下几个方面为实现教育过程公平提供了较好的平台。[25]
1.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教学组织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如何组织学生掌握教材的外部组织框架。[26]在教学理论与实践中,教学组织处于真正接近实践的地位。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过程等都最终综合、集结、具体落实到一定的组织形式中,以各种各样的结构组织来发挥其作用。教育过程公平要求教育实现不同于以往的功能,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不同于以往的相互作用的方式,必然通过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实现。
个别教学是古代教育的主要形式,学生可随时入学,学习程度不同,教学内容贫乏,教学效率低下。班级授课是在文艺复兴以后,在教育逐渐大众化的前提下,为了能同时指导大量学生而逐渐建立起来的。相对于个别教学而言,班级授课制经济实惠,能在时间和精力都比较经济的条件下,比较全面地实现教育任务,利于推进和普及教育,利于教师摆脱频繁的重复劳动,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但是,学生不仅在掌握教材所需的时间上有个别差异,学习的品质、所掌握知识的内涵及其程度也有明显的个别差异,学生在完全掌握某一教材内容上的个别差异也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大规模班级教学,这种差异更加明显。如何把这种个别差异控制在极小的幅度内波动,而使每个学生受到更为公平的教育,那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缩小班额规模,实行小班化教育组织。
2.实现平等对待
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平等,更不可能存在结果的绝对平等。但是,现代社会总的进程却是一个不断追求平等的过程,对平等的追求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平等思想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多种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行动。教育自身从没有停止过对平等的追求。当前的课程改革,提出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理念正是平等精神在教育实践的微观领域延伸的表现。小班化教育面对的学生人数少,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更容易实现平等对待所有的学生,顾及“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生更容易产生积极的自我价值体验。
3.实现差异对待
教育中的差异对待意味着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响应不同学生的不同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最好的教育、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殊才能是教育过程公平提出的必然要求。只要存在有多种需求的学生,我们就应该对学生的不同需要作出响应,就应该强调教学的多样化。
小班化教育避免了传统大班额不能充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无法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弊端。在小班化教育中,人的主体性更能得到体现,人的素质和个性化发展更能得到充分的培养。小班化教育,随着时空的变化,教育途径、手段和方法也变化,因材施教或差异辅导成为可能。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了解更深,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及接受水平,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差异教学,有的放矢地对不同学生进行分类分层指导。
小班化教育的教学策略形式多样。上海市在率先进行的“小班化教育”研究与实践中,总结出了小班化教育的十大教学策略:参与教学策略、合作教学策略、分层教学策略、兴趣教学策略、自主教学策略、活动教学策略、互动教学策略、创意教学策略、评价教学策略、多媒体教学策略。这些教学策略充分利用了小班班级容量小、师生交往空间大的优势,保证了全体学生都能得到较充分的发展。
4.实现后进生援助
在目前教育公平日益受到重视态势下,如何转化后进生再次进入大家的视野,成为学校教育关注的焦点。教育教学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少数优秀学生的发展。但是,在规模较大的班级里,教师有时也无法顾及每个学生,可能对一些后进生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后进生大多都有强烈的自尊心,但却做不到自重;有好胜心,却经不起挫折;有合理的要求,却得不到重视。这直接导致一些学生自暴自弃,产生厌学情绪。
在小班化教育中,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实现对后进生的援助,并且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能够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不会用尖酸刻薄的话语羞辱刺伤他们;能够正视他们的缺点与不足,用真诚的爱去感化他们,重新点燃他们追求进步的思想火花,唤起他们上进的决心和信心。在教育学生时能够善于发现和肯定学生的优点、成绩,教育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在批评学生时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精心组织语言,巧于批评,让他们既肯接受批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能重新认识自我,增强自我更新的信心,引导他们走出心理“误区”。
5.实现城乡教学差异的缩小
当前,许多农村学校“被小班化”,这为农村优质教育提供了基本前提条件。只要能够充分发挥小班化教育的优势,农村教育“被小班化”有望能够缩小城乡教育差别。
(四)小班化教育是优质教育的诉求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人们开始从追求普及转向了追求质量的提高,仅仅普及义务教育已不能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尤其在经济发达的地区,人们更多地开始关注义务教育的质量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我国部分发达地区开始实行小班化教育探索实践。从实验情形和有关研究来看,小班化教育符合了21世纪对高质量高水平教育的要求,有助于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所以有人说,小班化教育是义务教育深化、探求优质教育的必然结果。[27]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一所学校,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这些都是实现优质教育的重要条件。而小班化教育是在小班生均占有教育时空较大、师生双边活动机会较多等固有优势的基础上,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手段、教育评价等方面进行兼具引领性和适应性的变革,成为一种优质的教育组织形式。如2001年南京市开始着手推行小班化教育,就意在“提供普及的、充分而优质的教育”。南京市把小班化教育定位为优质教育,不仅准确把握了小班化教育的方向,同时也敏锐捕捉并积极回应了家长和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迫切愿望,使小班化教育从一开始就具有了深厚的现实基础和持久的发展动力。
追求优质教育不是对一个静态的理想目标的追求,而是在学校改善自身发展过程中实现的一种超越。这种超越,是一个伴随着主动意识的萌发追求教育优质化的动态过程。在这一动态的过程中,小班化教育努力实现着两个超越,即教师专业素养的超越与学生综合素质的超越,实现学生、教师共同的主动发展。
1.教师专业素养的超越
优质教育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没有教师群体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进步。初步实践证明,小班化教育为教师搭建了发挥创造力、展示才华的平台。在小班化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能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丰富教育理论,提高教科研水平,极大地提升教师的素质和加速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1)小班化教育实践能够提升教师对职业价值的认识。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存在职业体验和职业认同问题,教师作为人,也存在意义定位问题。对教师职业的赞美只是一种外在的评价,不能激发教师对其职业的热爱,而只有让教师切身体验到教师职业的幸福,才能够真正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也才能够使教师具有在其职业生活过程中不断向上发展的勇气、信心和动力。小班化教育能让教师从默默奉献走向努力创造,从掌握教育教学技能走向提高教育智慧,从被动走向主动,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享受职业幸福。
(2)小班化教育实践能够重建教师的学生观和教师观。在小班化教育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认知和情感方面有了更广、更深、更频繁的交互作用,增加了课堂互动的密度,可以实现课堂教学和其他教育活动的多向多面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小班化教育实践使教师重构学生观,逐渐转变在进行大班教学时的教育思想观念,把学生看作一个自我生命的实现者,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存在、发展方式及其进程。同时,教师的角色观也会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权威,或者真理的发言人,教师转变成学生的同伴或者导师,与学生一起学习、成长。[28]
2.学生综合素质的超越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既是优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小班化教育实践的重要目的。在小班化教育中,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个个在家庭教养、社会背景、独立人格、兴趣爱好等方面各有差异的活生生的人,除了提高学习成绩,还会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实行切合实际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来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具有更加积极的人生态度、更加积极主动的行为方式。
在小班化教育实践中,学生学习品质能得到有效培养。学习品质是指在学习行为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特质,主要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策略以及在学习中表现出的意志品质等。良好的学习品质是学生终身受益的财富。
(1)小班化教育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小班化教育的实施,为活动化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学会交流与合作。学习态度由原来的旁观、接受而转变为参与、投入,通过这种参与、投入态度的培养,学生逐渐养成一种觉察世界的方式,从而能体验、感知世界。
(2)小班化教育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小班化教育课堂是学生互动、自觉活动的场所,教师是诱发者、组织者、辅导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班级的学生由于交流、发言机会多,更容易养成积极主动、善于表达、敢于创新的学习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