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小班化教育课堂管理
课堂不同于教室,课堂管理贯穿课堂活动的始终。课堂管理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管理,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遵循一定的规则,有效地处理课堂上影响教学的诸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18]良好的课堂管理是保证课堂活动顺利进行和促进课堂不断生长的动力,是影响课堂活动效率和质量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尽管课堂管理不断发生变化,但长期以来,从总体上看,人们普遍采用和沿袭这样一种课堂管理模式:在管理议程上强调计划和实施过程;在形式上根据完成计划的要求确立师生不同的职责,建立课堂管理的稳定程序和监督机制;在过程上注重控制,如发现偏差便予以解决;在结果上表现为课堂的秩序性和活动的固定性。这种课堂管理模式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关系,它遵循一种单向的动作原则,即课堂的所有活动及进程都完全由教师单方面进行,学生的行动要建立在对教师的遵依和服从上。这一模式之所以取得牢固地位而被普遍运用,是因为它符合了工业时代集中进行大面积知识传递的需求。当时的学校无须让学生自己构筑意义,而是将意义直接教给学生。该学的东西都被包装进了课程计划和课本之中,学生只需接受就行了。有效的教育过程犹如在生产线上安装零件般快速灌输知识。这种课堂管理正是通过加强教师的权威与效力,确保课堂的秩序性,从而为教师创造了面对众多不同需要和不同条件的学生进行快速知识灌输的极好条件。
然而,21世纪的即时信息和全球通信技术正在改变旧的社会和经济秩序。随着各个领域的知识爆炸,知识的有效期变短并易被废弃,知识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快速地增长。教育面临挑战。而教育面临的真正考验,是教育体制怎样激励学生,并让他们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意味着要鼓励每一个学生建立起对其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的自尊,并要求学生从重复性学习转为创造性学习,从学会服从转为学会思考,从个人学习转为协同学习,从掌握单一技能转为掌握多重技能,这就需要有生气和充满智慧与活力的课堂。这是时代的迫切呼唤,也是小班化教育的必然要求。
事实上,近些年来,各国都在致力于改进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因而也都在广泛地进行着课堂管理变革的尝试。这些变革使得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使课堂的真实意义得以大大拓展。当前的趋势表明,现代课堂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有效地发挥其完整的作用,确实需要灵活而民主的课堂管理,课堂管理由此呈现出从刚性向柔性转变的变革走向,在管理议程上强调方向和目标,并为实现远期目标制定进行变革的战略;在形式上注重通过言行将所确定的管理方向传达给学生,争取学生的合作与支持并形成影响力;在过程上强调引导和激励,通过满足或唤起学生的需求激励学生不断克服面临的各种障碍;在结果上表现为课堂的运动性和生长性。这种管理模式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体现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人—人”关系,课堂中的非正式性、平等性、灵活性、适应性、创造性受到强调,而追求正式性、刻板性、权力性和装配思维模式的传统价值观逐渐丧失其地位。
课堂管理总体上体现出两种取向,一是监督和控制学生,让学生遵守规范;二是引导和激励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前者旨在维持,后者重在促进。传统的班级授课组织中的教师总是希望学生遵守并且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行事。课堂管理的目的在于维持课堂秩序,通过监督和控制学生,让学生遵守各种规章制度,这样一种课堂理念是不符合小班化教育所追求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具有异质化共同体特征的小班化教育的课堂管理的目的在于引导和鼓励学生的课堂参与,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一、小班化教育课堂管理目标
基于小班化教育的课堂管理必然应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为取向,小班化教育课堂管理具有明确的管理目标。
(一)创立良好的课堂环境
基于小班化教育的课堂管理重在创立良好的课堂环境,从而保证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因为良好的课堂环境有助于外在控制向内在控制转化,为学生形成自律心理机制和促进‘他人标准’与‘自我标准’的统一创造条件,因而可以减少产生矛盾与冲突的可能性并消解许多潜在的矛盾与冲突。有了良好的课堂环境,不仅课堂秩序的维持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会促进课堂中的创造,为课堂的持久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在良好的支持性课堂环境下,课堂便能自组织和自我管理。”[19]课堂作为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其有效性的发挥直接关系到整个学校的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地进行,而课堂环境则是其有效性发挥的平台。有效课堂管理的方式是,确立目标行为,并伴随着必要的引导和持续性的激励,帮助学生自我管理,给学生成长的机会,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生活的组织。“学校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在刻意设置的情境中有计划的教导学生,期冀其从身心及行为的良性变化中达成预定的教育目的。”[20]课堂环境从内容上构成来说,包含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三大类别。
首先,小班化教育课堂管理有利于创立良好的物理环境。物理环境即教学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和物理条件,主要包括教学的自然环境、教学设施和时空环境等。由于班额规模的缩小,使每个学生获得了足够的课堂生活空间,在自然环境的设置上,既有规范化的要求也有个性化的布置;在时空环境上,小班化教育课堂管理使学生在课堂上的锻炼时间与机会增加了几倍,并可变化桌椅的摆放形式,使教学活动在相应的摆放形式下获得最大的效益。
其次,小班化教育课堂管理有利于创立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即课堂中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基本要素及状况的综合,它大体包括师生互动与师生关系、同学互动与同学关系、课堂目标定向、课堂规则与秩序等。在人际互动及其关系上,小班化教育课堂管理打破了以往“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界限,将师生聚集在一起,为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提供了平台;并改变了以往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或“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从属地位”的局面,使得每个成员(学习者和助学者)可以根据自身的背景和实际情况,分析自己的经验,所有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的差别,只有参与角度的不同。由于学生在课堂中的自我意识总在不断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学生就可能凭这种自我意识去考察处在课堂各种关系中的自我,去洞悉个人与他人的真实关系,教师所采用的作为“集体规范”的“他人标准”将经过学生本人的内化而成为“自我标准”。这时,教师如果单方面采用外在控制常常不能发挥作用,最终也达不到维持课堂秩序的目的。而课堂目标、规则与秩序也是每个成员通过建立起一种相互合作、相互协商的文化机制,在实践、反思和对话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
最后,小班化教育管理有利于创立良好的心理环境。心理环境即课堂参与者的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和课堂心理氛围等。[21]真正的“学习”是通过同他人的交往,通过个体之间的相互碰撞而实现的,是从身心向他人开放,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在小班化的教育管理中,学习者和学习者,学习者和助学者之间是有差异的,个体的差异是教学的原动力,他们尊重彼此的“差异”,在差异中交流与合作去追求共同的目标与价值,从而形成了一种包含开放、尊重、包容、信任与合作特征的课堂心理氛围。他们共同创造了一个温馨的港湾,让所有成员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因此,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不仅充满秩序,而且充满活力。仅有秩序,虽然实现了“管理”的职能,却消解了许多它本该有的教育价值。在仅仅平静或者看似秩序的课堂中,我们无法开发蕴含在课堂互动之中的宝贵资源。良好课堂环境的意义绝不仅限于课堂中的秩序,它是富于激励和充满生机的学习资源,是通向和谐发展的绿色通道。
(二)促进课堂对话
课堂管理通过促进交流与互动,促进课堂活动的有效展开。课堂并非静止的空间,而是一个特殊的师生生活和成长的互动情境。基于小班化教育的课堂活动也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劳动的活生生的动态发展过程,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课堂互动是课堂的本质特性,亦是课堂管理的重要任务。但课堂交流是课堂互动的前提,因为课堂是共享的,其融合性非常大,涉及课堂中相互交流的每一个人。课堂活动本身也是一种寻求对话的实践活动,实际上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无论学生知识经验的获得、心智的开启、能力的发展,还是教师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赖于课堂活动中信息的有效传递和交流。只有实现了课堂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自由的信息交流,课堂才会焕发生机。因此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课堂管理就是一种不断激发课堂交流、保持课堂互动的历程。
小班化教育课堂管理相对于传统大班教育课堂管理是一种全新的课堂管理,最为本质的差别在于从以往以一切服务于考试的功利主义走向以“沟通性”对话为目的的人本主义。在传统大班教育中,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联系是通过考试分数这一中介体系的,因此,三者自身的意义因中介的突出而得不到真正的体现,三者处于僵化的畸形关系中。而在小班化教育中,重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沟通性”的对话不仅指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流,也包括了人与文本、人与自我等的理解或反思,在课堂上,它们密切联系、相互影响。
首先,小班化教育课堂管理应促进师生之间的对话。对话是“从一个开放心灵者看到另一个开放心灵者之话语”[22]。对话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在彼此平等、倾听、接纳、敞开的基础上达成的双方视域的交融。小班化教育课堂管理中学生不再是教师驯化的对象,而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个体的人的相互对话,即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成为了小班化教育的主旋律,实现了对个体的人的真正关注,并使其在经验的交融中达成精神的成长。
其次,小班化教育课堂管理应促进师生与文本的对话。传统大班教育中确立了一套教师必须传授、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体系,通过机械地传授和积累知识的方式,并采用定期考试来进行检验。而小班化教育中师生与文本之间不再是教训与被教训、灌输与被灌输的线性关系,而是一种对话,一种感受、理解、欣赏与体验的交互性关系。一方面,师生依靠自身的知识背景、人生体验等先前的知识建构和生成着带有个性色彩的文本意义;另一方面,被利用的先前的知识根据具体事例的变异被加以改造和重组,师生也因此不断地走向丰富和完善。
最后,小班化教育课堂管理应促进师生自我的对话。自我对话既是开放性地吸纳和建构人与人、人与文本的过程,又是自我本身的建构过程。反思是自我对话的基础和途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所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传统大班教育中师生通过机械的方式积累知识,缺乏形成个体建设性的批判思维及对接受的信息加以整合。而在小班化教育中师生正是在持续地自我反思中建立各种知识的联系并进行碰撞、对话和交融,从而使自我不断走向完善、走向深刻。
(三)激发课堂活力
小班化教育的课堂管理通过激发课堂活力和促进课堂生长,为学生的持久发展创造条件。课堂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持久发展。课堂活动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活动过程,而且还是学生生活与成长过程,是学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的有意义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多方面的发展。因此,课堂活动对于学生具有个体生命价值,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生命活力在课堂中得到有效开掘,才能有真正的课堂生活,课堂中人的生长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管理就是要调动各种可能的因素,开掘课堂的活力,发挥其生长功能。如果失去了这一生长功能,课堂生活便会变得单调,缺乏应有的活力,课堂管理也就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持久发展创造条件。课堂管理就是要把促进人的生长作为其价值取向,通过人的生长功能的开掘促使课堂的资源不断再生和繁殖。这样,课堂便得以生长,课堂的生长又进一步为学生的持久发展奠定基石。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出来、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的缺陷。[23]它既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的多种需要,又忽视了其创造能力。而小班化教育则突破了“特殊认识活动论”的传统框架,注重个体的需要及创造能力,并运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构了课堂教学管理,从而有利于激发课堂活力。
首先,教学活动是师生间认知和情感的互动过程。在小班化教育中,一方面,教师在同一时间里面对较少的学生,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认知和情感方面有了更广、更频繁的交互作用,增加了课堂互动的密度和广度。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学科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的不同,设计各种适应学生发展的环境,展开课堂“对话”和互帮互学、个别化辅导、小组研讨、批改反馈等活动,使学生在动态化、个性化和人文化的课堂里得到更深层的体验,增加了互动的深度。总之,在小班教育中的学生比在大班教育中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处在课堂活动的中心,发挥其主体性,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更富有责任心,拥有更多的成功体验和自信心。
其次,教学活动是一种生成或创新的活动。正如杜威所说:“给儿童以自由,使他在力所能及的和别人所允许的范围内,去发现什么事他能做,什么事他不能做,这样他就不至于枉费时间去做那些不可能的事情,而把精力集中于可能的事情。儿童的体力和好奇心能够引导到积极的道路上去。教师将发现,学生的自发性、活泼和创造性,有助于教学,而不是像在强迫制度下那样成为要被抑制的讨厌的东西。”[24]知识的意义是在儿童积极主动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的。但在传统的大班教育中,教材是合法知识的唯一载体,教学成为灌输知识的活动,强调学生的死记硬背,使学生沦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在小班化教育中,教材不再是合法知识的唯一载体,教学是一种建构知识的活动,承认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整合新知识的能力和充分地理解知识的意义,并发展其生成与创新的智慧技能。
(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小班化教育关注到了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服务。小班化教育认为每一个学生是教学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具有发自内心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而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小班化教育课堂管理的目标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程要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道德,培养重视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重视知识传承的倾向。”
在传统的大班教育中,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管理关注的中心,知识的价值是首位的、本位的,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这种教学管理在强化知识的同时,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使学生成为了被“肢解”的人。而小班化教育课堂管理则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并关注学生在认知、智力、能力、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共同发展,塑造着学生的价值观、认识观和世界观,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等,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当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课堂的性质、状态、类型等在不同因素作用下呈现出不同特征,而且其影响因素又随时空框架的转换而经常发生变化,这就导致了课堂的多变性。因此,课堂管理没有统一或固定的解决方案。一时的最佳方案或途径是在保持课堂向前发展的同时维持选择权。同时,良好的课堂管理具有明显的超前性,其措施和行为有时也不易被理解、接受和支持,有时还会遭到抗拒和反击。总之,课堂是“不定形物”,它一直在变化,课堂资源也是有机的而不是机械的,课堂的状貌和运动情况依赖很多因素。因此,课堂管理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功能的发挥不会自然产生,需要长期不断地累积与建构。
二、小班化教育课堂管理的原则
(一)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及其个性,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以促进其全面、主动、有个性的可持续发展。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观,特别注重儿童的兴趣、需要及能力的发展。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强调:应当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接受教育不再只是为了升学和谋生,更是为了个人能力的发挥和个人终身学习及社会的和谐发展。[25]《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并结合时代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使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相协调、相一致。
首先,小班化教育课堂管理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学生是有能动性的、有学习愿望的、有实践能力的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位,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体性、充分性与主体性,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其次,小班化教育课堂管理应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特别关注学生发展的内发性和能动性。所谓“内发性”,是指学生的发展出自个人内心的需求,而不是被迫的。所谓“能动性”,是指学生在发展中表现出创造性。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治能力以及自觉性、主动性等品质。
最后,小班化教育课堂管理同时应能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可持续发展。小班化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使学生获得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学习化社会以及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人的受教育阶段不再局限于在校期间,发展也成为终身的事情。而小班化教育课堂管理关注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其具体内容包括:一是适应性发展。让学生具有适应当前以及未来社会、生活、职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能力。二是潜能发展。小班化教育课堂管理就是要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不断的、最大限度的发展,从而不断完善自我。三是连续发展。学生的发展应是非间断的、连续的发展,今天的发展是日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四是协调发展。学生的发展应实现与周围环境以及自身内部的协调。
(二)对话性原则
对话既可以是一种教学的方法,又可以是一种教学的原则。对话教学包含着两个方向:一是把以对话为手段的教学视为对话教学;二是把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视为对话教学。“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是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的教学。小班化教育课堂管理中的“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化。在小班化教育课堂管理中,坚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将教育视为教师与学生持续进行的合作探究与对话过程。师生通过朋友式的合作,可以互相交流、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民主与平等包括知和情两方面:从知的角度,教师和学生只是知识的先知者和后知者,教师是专门理解学生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学习的专业人员,学生是通过探究知识和生活以促进自身发展的人,并不存在被决定的垂直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依赖的水平关系;从情的角度,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立的情感表达方式,需要师生、生生间的彼此理解和尊重。
第二,欣赏、提升学生的差异。在小班化教育课堂管理中,以“个性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为目的,承认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把学生看作具有生命意识的人、具有发展潜能及独立个性的人,并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这种差异旨在创造不同思想自由发展、相互激荡、积极互动的新的教学文化生态,它既反对权威、专制、服从的教学文化生态,又反对彼此封闭、放任现状的教学文化生态。因此,欣赏并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并合理对待小班化教育参与者彼此间的差异,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第三,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在小班化教育课堂管理中,提倡建立和谐的、富有生机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的教学环境,体现着民主、平等、自由、开放、沟通、合作等特征。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宽容的、被人尊重的、有很强心理安全感的学习氛围,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意识和自由开放的个性,让学生能自由、充分的发展。从而真正有利于师生、生生间的多向、多层次的交流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及能力的提升。
(三)以引导和激励为主
在小班化教育课堂管理中,应摈弃以学生“静听”为基础的教学且以“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传统大班化教育课堂管理,提倡具有投射着、蕴含着教育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与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从而使他们成为自主、独立、能动、创新之人。教育真义就是引导,引导是教育的基本方式之一,正确引导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生成与发展,促进学习主体由自发到自觉、由他律到自律、由他教到自教的转化。教育应是广泛的、深刻的、自觉的引导。
首先,小班化教育课堂管理中的引导是一种具有方向和目标的广泛引导。小班化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性质及教育的意向,它既背负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因而蕴含着丰富的潜在意义,又通过解释,把人类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其次,小班化教育课堂管理中的引导是一种共同探究的深刻引导。小班化教育是所有受教育者与教育者能平等自由地、严肃审慎地共同探究的舞台,而不是谁让谁怎么做或者谁按谁的指令办,更不是让学生去曲意迎合或者违心屈从教育者。教育者承认受教育者具有极大可塑性的学习主体,并肩负着引导受教育者增加他们的自我价值和追求成功的责任,使其不断走向深刻及完善。最后,小班化教育课堂管理的引导也是一种尊重差异的自觉引导。小班化教育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从长远着眼,着力促使所有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主动积极地学习、思考、辨析、领悟,即通过体验、意会,催生受教育者自我教育力量的生成,为其主体人格的大厦提供基石。
人的全面发展依赖于全面发展教育,从内涵看,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与主体性的确立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学生的发展源于需要,需要转化为动机需基于一定的诱因,而激励就是将学生的发展需要转化为动机的诱因。学生发展动机包括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对于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与主体性的确立而言,内在动机无疑更为重要,更有价值。在小班化教育课堂管理中,激励教育过程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首先,激发学生内在动机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班化教育摈弃以往学生的内在动机被外在动机所取代的现象,注重学生对未知世界本身就具有的探究欲望,不断维持并加强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其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小班化教育课堂管理通过设置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疑难。再次,培养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学生越感觉其发展是受到外界控制的,其发展的自主性就越差;而小班化教育课堂管理中,教育者不是学生发展的控制者及决定者,而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建议与帮助,让学生自主选择,只有确保学生选择的自由,才能使其担负起相应的责任。最后,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与自信心。小班化教育课堂管理通过一定的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获得自身的发展。总之,以激发学生内在动机为目标的激励教育最终将指向自我激励,使学生逐渐具有自我激励和自主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四)教育均等原则
教育均等原则,即教师对各类学生的关怀、教育一视同仁,使得每一位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发展。教育均等是指社会中的任何成员都享有均等参与学习和受教育的权利。体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管理中,每一个受教育对象都有平等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和平等共享各种教育资源的权利。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了“泛智教育”,把一切知识交给一切人。而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指导思想上则更强调大众教育,以教育均等观为基础,赋予学生均等的教育机会与发展权利。义务教育作为法定教育,更要体现教育均等的思想。当代教育观念一个很重要的内涵就是教育民主化、大众化,其中的核心就是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机会均等包括三层含义:教育起点均等,即入学机会均等;教育过程均等,即教育资源分配均等;教育结果均等,即学业成就机会、体验成功机会均等。教育机会均等的理念无疑是小班化教育课堂管理的理论支撑之一。小班化教育课堂管理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为他们在课堂上动脑、动口、动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使“教育好每一个学生”目标的实施得到更有力的保证。
小班化教育课堂管理奉行“教育机会均等”原则,倡导通过高质量的教学,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健康发展,从而为他们在以后的现实生活中找到自身价值的位置奠定基础。因而“不让一个学生落后”,成为小班化教育的根本宗旨。小班化教育课堂管理由于改变了传统教育课堂管理的时空观,从而为“人人享受充分教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人人享受充分教育”正是当代教育机会均等观的内涵。通过互动发现学生的学习的需要,在学生学的过程中充分施教,与传统大班教学忽视学生学习情况差异性形成鲜明对比。小班化教育课堂管理缩小了班额规模,增强了师生活动的频度、深度与密度,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切实地提高个体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体现了教育正从强调“规模”“速度”向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真正体现教育公平的原则。
三、小班化教育的课堂管理策略
(一)多元评价
传统的课堂评价模式存在很多弊端。从评价内容上来看,传统的评价模式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学习情境;从评价标准上来看,传统的评价模式过于单一。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纳德多年对人类潜能研究得出:智力是由相互独立、相互平等八种或更多种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视觉—空间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以及自然观察者智力等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26]在他看来,多元智力理论倡导全方面地理解与评价学生,创设足够的情境与条件为学生的多元智力的展现提供平台,而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语言智力与数理智力的考察。目前传统的大班教学仍然是以以上两种智力评价为主导,严重地遏制了学生在其他维度智力的挖掘与发展,挫伤了在语言智力与数理智力存在缺陷但是在其他智力有天赋的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传统大班教学下,由于教学资源、个人精力以及教学时间等的限制,教师忽视学生智力的差异很多是出于无奈,而在小班教学条件下,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根据学生不同的智力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给予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内容多元化
传统大班的评价更多的关注于学生的成绩而忽视知识以外的内容,小班化教育更多提倡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尤其是学生的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能力的评价。学生评价的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教育不仅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和人才,还要使每一个学生成为有能力追求幸福生活的个体。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是对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因此,小班化教育应本着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以事实证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密不可分,相得益彰。
2.评价方式多元化
传统大班的评价追求效率和划一性,往往采用定量的方法评价学生,因为它精确、客观,然而人的很多方面仅仅用定量的方法来评价是不可能得出真实可靠的数据的,如人的态度、情感等方面就不容易量化。再加上人的发展的差异性,仅靠单一的方法去衡量所有的受教育者是非常单薄的。因此,在小班教育中,评价方法应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即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去评价学生的不同方面,甚至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去衡量我们每一个个体,目的在于促进每个个体积极主动地发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当场纠正学生的错误,面批面改。也可以从学生的听、说、读、写、做以及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进行多元评价。对于学生存在的不足需要批评指正即时给予指导,对于学生在某方面的特长以及进步应当给予正面的鼓励与认可。同时,注重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多给予学生表现和自我提高的机会,通过档案袋收录学生进步轨迹的途径,做到真正的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另外,尊重学生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实行针对性的课后练习以及选做型的考试题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
3.评价主体多元化
传统大班的评价主体通常只有任课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同伴教师的评价往往被忽略。小班化教育中更加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也将参与到对自己的评价中来,学生自评包括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自律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对学生的团队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任务完成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在对学生的评价中除了教师、学生本人可以作为评价主体外,家长也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家长从学生在家庭的行为习惯、自理能力、言行一致性、学习自觉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多元的评价主体能够使评价的角度更加多元,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客观与全面,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自主、独立、全面的发展。
基于小班化教育的多元评价的实践研究[27]
(一)“定性+定量”的多元方法评价
1.多元卡片法
班级教师、任课教师、家长、同学等经常性地发放一些卡片,当学生有进步或表现出色时,发喜报或进步奖励:当做错事情或需要提醒鞭策时,在卡片上提出缺点促其改进。评价者写上自己想说的话,或尽情赞美或循循善诱或深情鼓励或委婉提醒。每月在学生的“成长足迹”中都要把这些卡片汇总一下,让每个学生知道自己在这个月中的进步、优点、不足,然后保持优点,提出下个月的努力方向。这种卡片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2.文明之星评选法
为了加强中高段学生的自己评价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制定了文明之星评选法。具体操作如下:
(1)制定文明之星评选标准
文明之星评选标准从道德与修养、学习与实践、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艺术、劳动与技能五大方面细化为多个二级指标打星级。
(2)小组进行文明之星竞赛
用定量的方法开展小组竞赛,每月给小组成员评星级,每个成员的星级都将进入团体得分,团体星级数总分最高的几个小队评为月文明之星小队,发给喜报。
(3)每周、每月进行定性反思
值周班长在每周一谈话课上反馈上周班级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然后各学生在队长的组织下,进行小组、自我反思,总结得失、提出下周小组的目标,个人在小组目标下,提出自己的短期目标,这些反思情况填写在《我成长,我阳光》
(二)“过程+结果”的“成长足迹”评价
我们以鼓励性为原则,扩大评优的范围,使期末终结性评价也多元个性。我们还为学生准备了期末终结性评价时采用的“我的成长足迹”操行评价单。
_______的成长足迹
在一个学期结束时,每个学生都有这样一张终结性评价单。这张评价单融合了自评(我的表现)、各个任课教师评价(一米阳光榜)、班主任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为一体。这样的评价单连同过程性评价中的各种喜报、卡片、每月的成长足迹等都存放在档案袋中,构成一个比较全面地既注重过程又有结果的评价。
(三)“个性优势+近期愿景”的差异性评价
期末教师对学生进行操作性评价时,需要些操行评语。传统的大班,由于教师面对大量的学生,工作量大,没时间对每个学生进行深思,所以许多操行评语的内容笼统、趋同,用词模糊、枯燥,词语的重复使用率高得令人惊叹。但其实每个学生都是有个性差异的独立的人,小班要结合不同学生肯定其个性化优势,并根据不足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近期愿景来进行差异性评价,以利于因材施教。
1.针对各方面表现较差的学生:抓住任何一丝闪光点激励
2.针对各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抓住最出类拔萃的优点激励
3.针对各方面表现平平的学生:抓住最具韧性的好品德
4.有特长的学生:抓住特长激励。
该多元评价的实践研究做到了评价方法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既关注结果,又注重过程,特别注意对学生的差异性评价,真正体现了小班化教育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的教育理念,而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值得借鉴。
(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堂环境提供的素材、情境、条件、要求,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技能,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体系以及价值规范体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与自律管理能力是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对学生自主自律的自我管理形成一个相互约束相互促进的课堂管理氛围,才能从根本上达到良性循环的课堂管理秩序。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自主管理
引导学生自主管理,既是课堂教学管理的目标,也是课堂教学管理的归宿。新课程所倡导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正是自主管理在教学上的体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真正的弘扬和提升,教师只是起组织者、指导者、督促者和评价者的作用。学生要对自身有正确的认识,即对自身的思想、行为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然后再与社会规范、学校要求相对照,发现身上的不足及时调整。并且制定符合自己发展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真正做到自我管理。因此,加强自主管理不仅可以增强学生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能动性,而且也是进行有效课堂管理的重要条件。
2.提高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加强自律管理
为了提高课堂管理的有效性,不仅要重视他律对课堂管理的影响,而且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自律。在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要对学生多作正面引导,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首先,班级每位成员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班级制度的制定上来,教师应组织他们学习、讨论,共同制定出切合班级实际的总目标。明确集体奋斗目标,产生集体凝聚力,从而达成班级共识,建立起自我约束机制。有了班级管理的总体目标,还要引导学生将总目标分化为适合自己的分目标——学风、组织纪律上、班风班容等。对每一项目标,都予以量化,变软性任务为可检测的硬性指标。其次,建立班级自我管理机构,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班级的每位成员都应当有机会成为班级的管理人员,可以按照学号的顺序实行每日一班长,这样既可给更多的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干部以后走上社会摆正个人和集体的位置,正确处理个人与事业的关系。自律管理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尊重、理解别人,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建立信任宽容的课堂人际关系,从而在相互约束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
基于学生自主管理的实践研究[28]
“小班主任制”让每一个孩子扬起自信的风帆——小班化环境下学生自主管理策略
1.我的“小班主任制”
所谓的“小班主任制”,就是每天由一名同学担任“小班主任”,主持当天的班级事务,带领班干部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2.“小班主任制”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总目标:实现学生自主管理班集体,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目的。
具体目标:其一,引导和调动每一位同学,发扬主人翁精神,成为班集体管理工作的积极参与者;其二,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法治班”的管理思想,建设和完善学生的自主管理机制,通过学生的自主管理,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达到学生自我发展的目标;其三,班主任要努力实现角色的自我转变,由牧羊人到领头羊,实现班级学生的自主管理。
3.行——走马上任“小班主任制”
(1)动员和准备
首先,我对全班同学分层分类进行了调查,发现全体学生都想体验当小班主任的滋味,都有当小班主任的愿望。学生家长也对这一举措十分支持,认为这样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责任心,是培养自主精神、自理能力,学会自律的好方法。
其次,我和学生通过商讨交流共同制定了小班主任职责,设计了“小班主任日记”。小班主任从早上进校,到晚上离开学校,对班级的学习、生活要进行全面管理。“小班主任”针对班级一天的情况,第二天在晨会课上做“小班主任”工作小结,发扬先进,指出不足,同时写一篇“今天我当家”的周记,谈谈自己一天的工作体会,也可就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月末,召开“小班主任”交流会,评出“最佳小班主任”。期末,评出“金牌小班主任”。
(2)小班主任的确定
每个小班主任的确定,可以由老师指定或同学推荐,也可由学生自荐。可根据某一段时间的学习、工作、活动的重点确定。如这一周轮到本班清洁值周,可安排关心集体、指挥能力强、责任心强的同学做;这一周要复习考试了,可安排学习有经验的同学做,让他用自己的学习方法、时间安排等带动同学们。
(3)“上岗”前培训
在“小班主任制”开始工作前,由班主任提出要求,不但要让学生明白“做什么”,而且懂得“怎么做”,使其明确“小班主任”必须达到的目的。然后,根据《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学校和班级实际,制定出符合本班特点的班规班约,以便“小班主任”以班规为准绳,协助班主任老师处理好当天的卫生、纪律、文明礼貌等事宜。
(4)小小的就职演说
“小班主任制”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都希望早点轮到自己当“小班主任”。为了这,同学们私下做好“功课”,积极参加自荐演讲,无记名投票选出了一周的五个小班主任。
(5)“述职”与总结
一日小班主任做完后,小班主任要向老师汇报自己所做的工作,有哪些成绩与不足、得与失、经验与教训、收获与体会,以期得到老师的指正,提高自己,丰富自己。还要向全班叙述自己的工作情况,主持并和全班同学一道将全班一日工作作一总结。
4.“小班主任制”的成效
学生的进步:
(1)能促进学生客观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约束自我。
(2)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自信心、责任心和上进心。
(3)由于“小小班主任”需要人人参与,故而每个学生都有上台表现的机会。
班级整体的变化:
(1)“小班主任制”使学生的才华得到了施展,使新苗脱颖而出,切实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
(2)帮助后进生、特困生树立自信心和上进心,形成融洽团结的班集体。
(3)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尊师好学的良好风气。
(4)“小班主任制”使学生的素质普遍提高,使班主任从繁琐的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得以潜心钻研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全面的提高。
作为一种提升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制度——“小班主任制”,它所赋予学生的不仅仅是一种管理班级的“权力”,更是一种“责任”。其目的在于让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自主管理班级中去,在管理他人的同时,让自己在体验中得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这样一种自主管理策略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加强自律管理,而且能够让每一个学生充满自信和自重。这样一种管理策略简单易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三)开展多样性的活动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在低年龄段的儿童更加愿意在游戏中学习。班级的小型化给师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为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班级管理中,多元化、个性化、游戏型的活动是最有效的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环节的方式之一,也是最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之一。活动的选择应以班级学生的共性为基础,又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差异。因此活动应尽可能的丰富全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自由、民主、和谐的师生与生生环境中主动探究、主动合作、自觉能动的参与活动。活动的开展应注意以下几点。
1.活动应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
小班教学中的活动不是无边无际,教师随意选择的。教师在开展某项活动时,必须要思考活动的过程、活动的目的、活动培养的某些方面能力以及活动本身的可行性与价值是否与教学目标一致。学生是否能够在享受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形成能力与良好的心理品质。另外,教师应当根据学科的特色,变换活动的形式,例如英语课可以让学生表演英语话剧、学习英语歌曲、角色扮演等,学生置身其中,在提高英语口语之外,还锻炼了胆识与表演能力。数学课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模具给学生进行展示,也可以让学生设计自己喜爱的教学模具。
2.活动应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教师应当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并且这种情境都来源于现实生活。熟悉的场景会让学生带着以往的经验投入到活动中,也是表现他们最真实最生活的一面,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全方面了解与评价。例如,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或者对教室的布置,营造出一种环境和氛围,给学生置身其中的感觉。如果语文课上要学习有关花的文章,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各种花的图片展示给学生,配以优美动人的音乐,讲台和课桌上摆上些许盆栽,与学生们互相分享养花赏花护花的经历。学生的知情意行达到统一,不仅能陶醉在花的世界,还能丰富他们的感情世界,这将会是多么美妙的一堂课。
3.活动还需要教师的充分准备
活动是否能有效的开展,学生自身是否能得到发展,取决于活动本身的组织结构是否合理。教师在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时,就要保证教学活动结构清晰,即活动目的明确,要求具体,步骤清晰,时间合理,手段科学,同时要预设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办法。在活动过程中出现问题教师应及时调试活动方向,确保活动顺利展开。同时,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行为与变化,特别是态度、情感以及合作方面的变化。
基于小班化教育的多样活动开展的一个案例[29]
某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学校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师个性,分别采用了具有以下特点的活动方式。
续表
这些活动方式的设置既考虑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又照顾到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不仅体现了班级学生的共性,又体现了不同学生的差异,活动丰富全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自由、民主、和谐的师生与生生环境中主动探究、主动合作、自觉能动的参与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