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霞浦小学:“融合”教育
一、霞浦小学概况:平实办学、朴实育人———同心同德的新农村学校
霞浦小学地处北仑区城乡结合部霞浦街道,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农村小学。
霞浦小学前身为霞浦学堂,创办于光绪三十三年(1906)。1926年秋新校舍落成,易名为私立霞浦国民学校,王赞襄(中共党员)任校长。1927年张敏思、邬保润、金适畅、袁仁奎等进步教师先后来校任教,建立中共党小组,宣传革命思想,团结国民党左派和进步青年,游斗土豪劣绅。1939年迁址瑞岩寺,1940年迁回原址。时镇海抗战流动施教团(系共产党外围组织)以霞浦小学为活动据点,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宁波籍的第一位中共党员,党龄与党同岁的革命先驱张人亚烈士,在霞浦小学的前身霞浦学堂接受了启蒙教育。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霞浦小学历经清王朝、中华民国、抗战和新中国百年风雨洗礼。百年春华秋实,百年风雨洗礼,赋予霞浦小学深厚的革命情结与文化积淀。
学校现有两个教学点,其中霞浦小学教学点占地面积8520平方米,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有19个教学班,学生782名,教职员工53名;大胡教学点占地628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有17个教学班,学生780名,教职员工42名。霞浦小学是一所“服务北仑经济发展,面向新北仑人”的公立学校,学生来源主要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约占70%,家庭普遍困难,本地生源较少。
一走进霞浦小学,简单朴素又不失整洁大方的校园环境,让人自然地感受到农村小学的淳朴特点。
我们学校的核心精神比较朴实,就是平实、团结、友善。为什么这样说?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如果说有什么亮点可以展示,比如说教师宁波市名师,高级教师有几个,说实话,我们很难拿出来。但是我们这个团队真的非常敬业爱岗。(霞浦小学刘校长)
教师队伍的团结、敬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我们也是这样去影响学生的,希望他们在我们霞浦小学六年读下来,每个人都有团队意识以及平等友好的意识。(霞浦小学刘校长)
由于生源的特点,霞浦小学本地生和外地生的相处问题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为此霞浦小学本着平实、团结、友善的精神,着力打造“同心结”文化,倡导学生同心同德、教师同心同德、师生同心同德、家校社会同心同德,并将这种理念推广到学校工作的各个角落,把霞小建成和谐幸福的大家庭。
二、霞浦小学文化建设思路:打造学生为本、幸福至上的融合教育
1.校园环境上,建设VI(学校形象识别)系统
霞浦小学地处老街道,属于拆迁地段,学校环境比较陈旧,从外显层面上看,缺乏明显突出的文化标识。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校园物质环境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对其北仑区教育局也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此,霞浦小学大力投入,在改善原有学校环境基础之上,整体规划,设计了一整套校园文化VI(学校形象识别)系统。
●校训:快乐生活,兼容和谐,善行感恩,拥抱未来;
●校徽(见图5-15):霞是朝霞,浦是水,教育就像植物生长需要阳光和露水;
●霞小吉祥物(见图5-16);
●校风:勤学,守纪,尊师,爱校;
●学风:诚实,好学,健体,进取;
●教风:敬业,爱生,合作,创新;
●校树:雪松;
●办学理念:一切为了师生的幸福。
图5-15 霞浦小学校徽
图5-16 吉祥物:小霞(左)和小阳(右)
在“一切为了师生的幸福”这一办学理念的引领下,霞浦小学力求通过人文管理的落实、高尚师德的塑造、专业素质的发展、多彩活动的开展,营造幸福学习、幸福工作、幸福生活、幸福发展的环境氛围,打造以“幸福”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提升学校的办学精神和文化品位,提高师生的精神生活和学习生活质量,让学校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让教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2.课堂教学上,紧抓规范,突出特色
(1)扎扎实实上课:课堂紧抓行为规范
霞浦小学内的学生大多为外来务工者子女,由于这些孩子居住环境特殊、父母管教较少、经常流动,在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上存在较多问题。因此,对他们良好道德品质和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成了头等大事。
为此,霞浦小学教导处提出“狠抓学生学习常规的养成”,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的不同,制定了学生课堂常规,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重点:
1—3年级的低段学生,主要是“写姿、坐姿、课前学习用具的准备和整理、听课、发言、阅读”等学习习惯的培养;4—6年级的中高段学生主要从“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摘笔记、阅读习惯、独立作业”等这几方面进行重点教育培养。各班在具体操作中,可以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3]
(2)突出特色教育:巩固古筝项目,创建足球项目
加强学校特色建设,是学校文化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根据实际情况,2011年,霞浦小学从创建学校特色课程出发,巩固古筝特色、创建足球特色。
古筝是中国传统特色乐器,承载着许多传统文化元素;足球是风靡世界的运动项目,在各国备受热捧。设置古筝与足球特色教育项目凝聚着霞浦小学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风行习俗的匠心,也体现着霞浦在城乡融合的实践上,走向中外融合的更宏伟的办学之路。
霞浦小学的古筝特色教育由来已久,2002年学校组建“叮咚小溪”古筝社,分低、中、高年级组成古筝兴趣小组,传承发扬古筝艺术。至今,霞浦小学已培养百余名“小琴手”,在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2005年被北仑区教委命名为首批特色项目,2007年霞浦小学被评为市级艺术特色项目学校。
在已有的基础之上,霞浦小学未来将进一步完善古筝课程的内容体系、组织系统和评价系统,设计出符合学生特色、促进学生发展、操作性强的“古筝教学活动”“古筝竞赛”和“古筝表演”。同时,从古筝文化特色教育的角度,建构古筝环境文化、古筝课程文化和古筝师生文化。
足球运动是目前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体育运动,有世界第一大运动的美称。在少年儿童中推广足球运动,一方面能使学生的动作协调能力、反应能力以及身体素质明显提高,身体形态、生理机能都得到很好的发展;另一方面,足球作为一项竞技运动项目,既需要整个团队的通力合作,又需要队员们遵守一定的球场规则,使学生养成遵守行为规范、积极向上、团结合作、相互帮助的良好品质。
2011年,霞浦小学成立“快乐足球”社团并组建学校足球特色项目管理领导小组,统筹规划足球特色教育发展思路,并制订了足球特色创建的两年规划。
●第一年(2011年)目标
A.通过对足球的宣传,让学生及学生家长了解足球。霞浦小学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接触足球,发现、选拔条件优秀的学生组建学校足球队,安排固定时段进行练习,以营造学校足球教育的特色氛围;
B.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联系,请求给予技术和硬件设施支持。足球运动的开展有相应的场地要求和设备要求,为此霞浦小学计划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寻求上级部门支持,做好足球运动的硬件配备。建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直接负责人,体育组教师为成员的管理机构,制订详细的训练计划,积极参加比赛,主动宣传,扩大影响力;
C.抓好基础训练,根据学生身心规律抓好意志品质、专项技术和一般身体训练。
●第二年(2012年)目标
A.开展体育课程的校本化研究,逐步开展以足球为特色的体育教学;
B.通过比赛取得优异成绩以扩大影响力,提高学生竞技水平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C.进一步在校内外宣传营造足球氛围,将此运动上升到文化的高度,争取申报北仑区体育特色学校(足球)。
3.课题引领上,以融合教育为主线,开展多彩“同心节”活动
这里的融合教育,是指在经济全球化、城市化、社会现代化背景下,针对进城小公民教育的实际,依据现代化教育理论,通过教育活动各个环节的有效实施,使城乡学生、城乡文化有机融合,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融合的一种教育模式与理念。
霞浦小学毗邻北仑临港大工业基地及国际物流园等众多工厂、企业,汇集了大量流动人口。在本地新出生人口逐年递减的趋势下,非本地户籍学生在霞浦小学总数中所占比例从2006年的29.5%、2007年的39.4%、2008年的48.9%、2009年的53.7%、2010年的60.8%,一路攀升到2011年年底的近70%。
霞浦小学曾在所在社区的两所小学中组织过一次问卷调查,其中以257名三到六年级的外来学生作为调查样本。结果显示,有19.8%的人感觉不适应新环境,原因分别是“想念老家和在老家的亲人朋友”“听不懂本地话”“他们(本地人)看不起人”。可见,在这些孩子眼里,流入地依然是“外在的”“他们的”,而并不认为是“我们的”,这种心态正是缺乏社会认同和归属感的表现。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与同龄伙伴的交往是他们感受和认识流入地社会的重要途径,同伴群体对自己的接受程度成为他们理解社会是否接纳的参照物。然而由于衣着、口音、知识面特别是学习成绩的差异,让他们更容易陷入自卑,对老师和同学的态度也更敏感,一句正常批评教育的话或者同学之间无恶意的玩笑都可能引起强烈的反应。这对于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人格心理的形成极为不利。
为了解决这些孩子在北仑的教育适应问题,霞浦小学成立了“依托社区少先队平台开展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旨在通过挖掘、利用社区少先队教育资源,为学生创设一个从校内到校外和谐统一的融合环境。该课题的提出符合霞浦小学的教育现状和需求,并为全国普遍存在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异地就学融入问题作了探索,被全国少工委列为2011年重点课题。
明确了办学思路和文化建设之“魂”后,霞浦小学围绕融合教育这条主线,开展实施了一系列活动。
一是对融合教育的标识定义。同心结是中国古老而寓意深长的花结,在现代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如:奥运会标识、文学作品等。霞浦小学取其“结同心”之意,将其作为融合教育的标识,象征“城乡少年携手同心,共同成长;家校社会同心同德,共育新人”。
二是对融合教育的具体实施。“同心节”是“同心结”的谐音,霞浦小学在学校原有活动项目基础之上,利用社区少先队平台进行拓展延伸,塑造了霞浦德育活动的特色活动品牌“同心节”。
(1)同是中国娃,同心爱中华:打造民族风情长廊,感受祖国大好河山
无论是本地学生还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都是中国的孩子,作为中华儿女,应共享祖国灿烂文化。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霞浦小学在校内设置了民族风情长廊,让学生了解彼此的家乡,了解共同的祖国。
霞浦小学民族风情长廊位于学校兆庆楼一楼。长廊顶上垂挂着一张张椭圆形的美丽图片,每一张图片便是一个省份:浙江省、河北省、河南省、山西省、青海省……共19个省份,因为霞浦小学的学生恰好来自这19个省。图片的正面是各省形象宣传图片,反面是一段介绍各省的地理位置、著名的旅游景点、当地的特色、民风等的文字(见图5-17、图5-18)。
当有同学看到自己的家乡时,便会发出一声欢呼。他还拉着别的同学一起来参观。此时的孩子们,心中充满了喜悦和自豪。(霞浦小学教师3)
虽然霞浦的“同心”民族风情长廊占地不大,但每一张图片都能让学生感受家乡的风情,体味各地的特色。这样的长廊让大家领略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到了“同是中国娃”的自豪。
图5-17 民族风情挂图
图5-18 民族风情墙
(2)同是北仑人,同心爱家乡:基于地方文化,设计《和谐乡情》校本课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方文化是个体生长、发育的摇篮,对于北仑本地的学生来说,它们真切生动;对于来自全国各省的外籍学生来说,异地的文化也别有一番魅力。霞浦小学以引导学生认识北仑文化、培育地方归属感为突破口,设计开发了《和谐乡情》校本课程(见附录4),让“新老北仑少年”在了解北仑地域乡情的过程中,培育对共同家园的热爱,积极互动,走向融合。在具体实施中,霞浦小学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实现“乡情育人”的目标。
该课程面向三、四、五、六年级4个年级的学生,每个年级设置不同的主题、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三年级课程的主题是“品位乡情”,知识目标主要定位为霞浦的地理、风景、语言、饮食等基本信息,技能目标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生活技能和观察调查手段,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定位是引导学生养成基本的自理能力和文明礼仪习惯。随着年级的升高,目标要求逐步提升,到了六年级,课程主题调整为“打造乡客”,要求学生掌握气象测绘、理财、节能环保和调查访谈等技能,突出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同是好伙伴,携手共成长:打造五条“同心”线
一是快乐系列,如“同心节之游戏乐翻天”“同心节之成长不烦恼”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做乐观的“你”“我”;
二是社团活动系列,通过社团活动引导学生个性的“你”“我”;
三是集体生活系列,如“同心节之军事夏令营”“同心节之友谊中队会”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做友好的“你”“我”;
四是文化融合系列,如“同心节之美食PK赛”“同心节之民俗展示周”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做包容的“你”“我”;
五是社会实践系列,如“同心节之北仑游”“同心节之志愿者行动”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做感恩的“你”“我”。
4.融合教育在班级内的实施:与课程相结合,与活动相结合
(1)与课程相结合
在语文课上,比如讲到自己的家乡这一方面,我就让孩子们介绍自己的家乡的特色,民俗,孩子们都会七嘴八舌地讲,大家互相了解,其实这就是一种沟通。(霞浦小学教师2)
(2)与活动相结合
霞浦小学的教师还将融合教育与各类活动例如大队部活动结合起来进行,我们大队部开展的是观故乡风情廊活动,挂了19块牌子,19块牌子里面的各个省,就是我们学校的孩子来自的地方。我那天就是带着孩子们一个一个看过去,让他们每个看过、讲好,并对他们说:“你们找自己的家乡。”于是大家都分开了,然后又跟他们说:“你可以带着你的好朋友,把他们拉过来,来参观你的家乡。”学生很喜欢,他们找到自己的家乡很兴奋,“这是我的家!我的家!”
他们低段年级一般是由老师全程介绍,我们高段年级的学生还会有自己的一些想法。(霞浦小学教师2)
三、霞浦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中与区教育局的关系
1.教育局多方投入,街道亦提供保障
推进力度是非常大的,特别是我们顾局长,亲手抓,今天教科网上放了一个年度会议通知,主题就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教育现代化内涵。(霞浦小学刘校长)
这两年北仑区教育局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学校文化方面的政策、文件,各科室时常下学校进行各项有关学校文化建设的调研。学校文化建设已成为整个北仑教育工作的主线和重点。
教育局领导的重视直接转变了各校长的办学思路,霞浦小学近两年在文化建设方面投入很大,光经费就达100万元,主要由街道支持。
霞浦这个地方经济还是可以的,包括整个北仑,学校有什么需要的话,上面基本都会满足。(霞浦小学刘校长)
学校的建设绝不仅仅是教育局和学校的事情,教育作为社会事业,关系到每一个公民的福祉,北仑区雄厚的财政实力和对教育的极大重视,是北仑区各学校文化建设的有力后盾,在北仑做校长是幸运的。
2.教育局的制度要求是压力也是动力
通过文件、政策、会议等手段,北仑区教育局竭力唤起各校长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意识,但具体到实践操作,需要强有力的行动要求和指南。
为此,北仑区教育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对区内各学校物质文化、精神品质、制定体系等作出了各项要求,并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的申报评比工作,教育局督导室负责监督指导,切实推进了区内各校学校文化工作的展开。
有时候我们真的是有想法但是没在实施,但是现在有了这些制度要求,督导也给我们校长带来压力,那我们只能在现实里完成,不完成不行,制度的督查对于我们学校的实施推动还是比较大的。(霞浦小学刘校长)
2011年1月,区教育局针对各校校园文化建设落实情况,分层召开座谈会议,要求各校做好今后校园文化建设的三年行动计划。
刘校长:我想原来的文化很多都是结合在学校的某一点上面提一句或者是学校三年规划里面带上一句,很短的。现在是教育局要求我们每个学校都要有文化建设三年的行动计划,以专题形式,比较有长远性。
笔者:那您作为校长觉得是压力还是动力?
刘校长:对我来说是动力。因为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一个是实实在在可以增强我们老师工作的幸福感,老师确实很辛苦,文化建设可以给老师以精神的支持和环境的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好了,老师的精神面貌好了,最终对学生的学习带来正面的影响。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局的政策和区内各校的利益是一致的。
四、霞浦小学学校文化建设活动的评估与成效
1.教育局的评估
通过访谈,笔者感觉霞浦小学的学校文化建设做得是比较踏实、有内容的,融合教育的主线也非常符合学校自身发展需求和北仑大环境下的教育现状,但在2011年区内第一批校园文化示范学校评比中,霞浦小学并未榜上有名。当时,刘校长还没有上任,学校文化工作由老校长担任。
我们老校长对学校的视觉建设上面不是很重视,所以关键问题是出在这个地方。因为检查评估主要是靠看的,因为你到我们学校就一天时间,也感觉不到我们学校的文化,如果可看的东西多了,那么就会觉得这个学校的文化搞得还可以。因为评估很多都是直观的,第一批没评,是因为很多指标上面都是可视性的东西,直观性的指标老校长在的时候没有这么做。也不能怪他,因为说我们霞浦镇这个地方十年之内要拆迁的。所以说投入太多的话,就感觉浪费了。(霞浦小学刘校长)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和难处,而教育局的标准制定又必须面向全体、指向可操作化,这一对矛盾是以评促建方式中绕不开的难题。
我们刘校长是新校长,刚上任一年,去年的评比我们也反思了,所以我们刘校长这一年花了大力气在这个地方,真的是改观了很多。(霞浦小学教师1)
再过几年,拆迁的问题估计就会得到大改观,因为我们隔壁是霞浦中学,霞浦中学要整体搬迁,搬迁以后这个霞浦中学就要匀给我们霞浦小学。(霞浦小学刘校长)
不断的行动、反思、行动、再反思是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校办学的基本要求。
2.学校的评估
(1)环境上得到改善
现在走进学校环境比较幽静,这一点体现得还是比较明显的。(霞浦小学刘校长)
在环境文化的标识上,霞浦小学也正在逐步强化。比如,一走进霞浦小学,就能看到学校主教学楼两侧墙面有两块大型的融合教育主题展板:一是“北仑一家人”,上面是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傅忠道的题词:“同住一座城,同享一份情,同结一颗心,同爱一家人,同担一份责”,朴素简练的文字道出了学校同心同德的理念。二是“情系同心结”,选用了孩子们喜爱的动画片主题曲歌词,“一起分享,一起分忧,手牵手;守望相助,不离不弃,不斗争;手足情深,咱们好朋友”,以此营造友爱团结的氛围。
(2)外来学生的行为习惯、文明素养得到有效改善
学校文化建设的成效如何,最终要看其对学生行为产生的影响。
像现在至少有一个感觉,在教室里你就分不出他是外来工的还是本地学生的,因为他的行为习惯、穿着、个人卫生等方面,学校都比较重视教育。像前几年的时候,一走路就能看出来,你是外地来的,你是本地的。我想这就是文化对他们的影响。
而且我们学校的学生获宁波市十佳竞争小公民、十佳少先队员,还有省的地球小卫士,很多先进、典型涌现出来。这些孩子就是一个缩影。(霞浦小学教师1)
(3)老师的幸福感增加
虽然我们学校的老师平时工作很辛苦,但心态都比较好。如果一件事情需要共同面对,都会尽全力去做,不会推来推去。(霞浦小学刘校长)
“同心节”的文化不仅会渗透在学生间,也会透射到教师中,学生文化和教师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4)学校课题得到多方认可
霞浦小学“依托社区少先队开展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得到了教育局、全国少工委、浙江省团委等多方的肯定认证,该课题的提出切中了目前我国外来人口教育的大问题,霞小的探究路径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可以为全国其他地区、学校提供借鉴。
这个课题是我们学校经过十年的积累才提炼出来的,我们有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在支撑着它,很多专家来了,对我们这个课题也比较认可,我们自己也很开心。作为这样一个地段的学校,能做出这样一个课题很不容易,这对于激发老师的信心作用很大的。(霞浦小学刘校长)
3.具体影响实例:转学生的融入过程
我们班有一个孩子是五年级转过来的,叫蒋鑫。他是贵州的,来的时候不声不响的,刚读了几天书,然后他就不来了。那天我把他爸爸叫过来,孩子看见我靠近几步又走开几步,有种怵的感觉。那个孩子其实在老家是当班长的,但层次和我们这边真的相差很大,本来是班长,到了这里变成了最差的,一时接受不了,他跟同学基本上不讲话的。
后来我对他多花了一些精力,多跟他交流。我让一个细心、温柔的女孩子跟他一块坐,然后特别叮嘱她还有我自己的孩子:“蒋鑫小朋友虽然不说话,但是可善良了,你跟他多去玩玩。”孩子在我的这种的授意下,会刻意地和他接近,蒋鑫就发现这里的孩子原来是差不多的,并没有看不起他,班里的孩子也更发现了蒋鑫的优点,除了善良,他也挺会讲的。在我们老师面前可能话少了一点。两个学期过后,他有一次在作文里写道:“以前我很怀念自己的家乡,有时很想回去,但是现在我已经喜欢上了这里。”
蒋鑫到现在尽管已经基本融入了,但还有那么一点点不适应,因为他融入比较晚,但我相信六年级一过,他还可以跟孩子们玩得更好。一年还不到,变化还是挺大的,笑容很多。(霞浦小学教师2)
五、霞浦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困难问题
1.让全体老师都接受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理念,还需要一段时间
不同的老师因为不同的知识背景、层面、个人经历等原因,对学校文化建设必然会有不同的理解,支持的声音和不理解的声音并存。就像北仑区教育局不断对校长发布各种政策文件、召开各种会议论坛一样,各学校的校长也需要做大量工作唤起全体教师对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视。
全体老师从接受、消化、扎根这个方面还是需要再做一些工作。(霞浦小学刘校长)
2.学校VI系统还需技术支持和完善
现在最大的一个困难就是,我们学校想做的物质环境形象识别系统,社会上能把它制作展示出来的专业公司很少,技术支持缺乏,我们的想法很多,但是具体制作出来都不理想,效果大打折扣,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还需要更多一点。
3.班主任:和家长的沟通存在一些问题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长的习惯、理念和北仑本地的家长的区别较大,和他们的沟通总会多多少少存在些不畅。
最最普通的一个例子是,他们的电话号码要么停机,要么就经常换。今天我的一个学生,满脸通红,发烧了。我就赶紧打电话,结果“您所拨的号码是空号。”我就找不到,他只有一个联系方式。我就问他:“你爸爸的号码呢?”他说:“我不知道,我爸爸没有告诉我。”那我就没办法,我就给他十块钱,让他坐三轮车回家去。(霞浦小学教师2)
在学习习惯上也是一样,我把作业布置下去,有时候是需要家长帮忙改一改的,有时候背书,我说你先到家长那个地方过一过,有的家长是不会配合的,这就是城乡差别吧。(霞浦小学教师2)
给本地家长和外地家长说话的时候也要注意。外地家长想得比较多,他们觉得你看不起他,有的时候一句话,可能理解方式不一样,他就觉得你在侮辱他。所以,我对外地家长特别客气。(霞浦小学教师2)
融合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双方的包容、理解和付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师们需要付出更多的爱才能得到回报;对于自己孩子的教育和适应问题,外来务工者也必须承担起作为家长应有的教育责任。
六、霞浦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中未来的工作方向
1.外显环境上,继续投入改善
我们做了一个详细的学校VI系统,一共花了3万多元,现在才设置大半年,以后要慢慢地在学校环境上面渗透进去。像楼梯上面的一个标志、垃圾箱等等。(霞浦小学刘校长)
霞浦小学的网站刚建立不久,笔者在点击访问霞小官网时,发现其中许多设计比较粗糙,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北仑大部分学校走的是先外显、后内涵的道路,因为外显物质文化相对好把握、成效也快,而霞浦正相反。仔细品味后觉得,也许这就是霞浦小学的文化特点吧———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做内涵如此,做外显也是如此。
一下子全做压力也很大,忙不过来。而且做得太仓促的话,考虑不周到,整体感觉就没有了,所以只能一步步推进。(霞浦小学刘校长)
相信本着实干、沉稳的作风,相信霞浦小学的校园环境和外显宣传不久后定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改变家长学校模式,提升家长教育理念
针对外来家长在理念、习惯上的差异及由此带来的沟通、教育障碍,霞浦小学下一步试图推出新举措,进一步密切、完善家校关系。
从今年开始尝试改变家长学校模式,要形成一种制度而且每个月都要举办。加强计划性、系统性,给家长理念上的引领,包括教育孩子的方法上面、家长自身的素质、知识素质、文化素质的提高,然后过几年看看,这批学生到底怎么样。以后成绩出来,我们可以再设计一个课题。(霞浦小学刘校长)
在教育孩子的“同心节”活动中,也可以引入其中。
我们今后还要这样做,把所有家长动员起来一起参加“同心节”活动,组成临时家庭,比如本地的家长和外地的孩子组成临时家庭搞一些活动,打破学生之间的硬界线,这样融合在一块。(霞浦小学教师1)
3.深入研究学校文化对人影响的评价
学校文化建设最终还是服务于学生的发展,这种育人建设不是一两天的事,学生最终的结果怎么样,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霞浦小学刘校长)
跟踪调查是一方面,但对于学生在学校内如何受到文化的影响,办学者需要给出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以提供强有力的说服力,为学校的文化建设工作提供底气。这方面的探究是一个难点,许多学校都需要并值得为之投入。
【注释】
[1]淮河小学网站,http://www.blhhxx.cn/news_read.php?id=21376。
[2]转引自[加]迈克尔·富兰著:《教育变革新意义》(第3版),赵中建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9页。
[3]霞浦小学《课堂常规强化重点》,http://www.blxpxx.net.cn/show.aspx?nid=218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