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仑区教育局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问题和困难分析

北仑区教育局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问题和困难分析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仑区教育局在自上而下,从区域层面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多多少少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北仑区教育局大力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举措,在全国属于前列,值得借鉴的经验很少。从北仑区教育局考虑,考察区域层面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措施是否有效,主要通过考察区内各校文化建设现状来衡量。在这12所学校中,有6所学校明确表示在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学校文化活动时,遭遇了来自家长方面的困难。

第二节 北仑区教育局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问题和困难分析

从笔者访谈的结果来看,北仑区内各学校“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北仑区教育局在自上而下,从区域层面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多多少少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归纳之后,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理念认识上:对学校文化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到位

1.对建设学校文化必要性的认识不统一

北仑区教育局从中央“文化大发展繁荣战略”和教育改革方向出发,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今后的重点工作,用建设学校文化来打造现代化的北仑教育、培养综合性的北仑人才。虽然相关的政策文件、校长培训会议不断,但目前北仑区内各校长学校文化建设的理念认识有深有浅,还不够统一。

有些校长认为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应该作为、大有作为的学校工作;有些校长认为学校文化是长时间办学后自然沉淀的结果,急不来;更有甚者会将学校文化建设视为学校工作之外的附加任务。

校长的认识尚且未统一,教师对学习文化的理解状况就可想而知了。笔者在访谈中也多次听到部分教师对学校文化建设的不理解。

2.对建设学校文化内容的认识不够全面

“学校文化”一词涵盖的内容很广,其核心是学校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和沉淀后学校全体人员形成的统一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为了便于操作引领,北仑区教育局将其界定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方面,但关键是学校在办学时要有自己的“魂”。北仑区有些校长侧重于营造校园文化环境,部分校长侧重于举办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也有校长重在强调育人理念。富有办学哲理的学校是存在的,但目前只占少数。

二、行动实践上:建设学校文化的能力和成效还有待提高

北仑区教育局大力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举措,在全国属于前列,值得借鉴的经验很少。走探索之路,需要行动者付出多倍的努力,需要行动者具备较强的学习和研究能力。北仑区教育局通过“引进来”(邀请专家、引进课题等)、“走出去”(外出考察、培训)和“多动脑”(根据区域实情推出举措),自上而下推出了各项学校文化建设政策和实施办法。但在落实中,关键主体还是区内各学校,由目前的情况看,北仑区内各学校的文化建设能力和成效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加强反思、学习和提高。

1.行动前的理论学习尚需加强

和学校文化相关的理论专著有很多,内容涉及教学管理、德育、学校形象标识等多领域,目前和学校文化建设相关的研究成功也日趋增多。目前在北仑区内,许多校长对学校文化的理解还比较宽泛,在具体行动时部分学校还没有清楚的定位,“知道学校文化很重要,但具体实施时不知从何做起。”(教育局科长1)许多学校提出的学校特色文化缺乏严密的概念体系和理论解释,实际操作时容易流于表面。分析后行动、行动中思考、行动后反思,是探索型办学者应当具备的能力。

2.行动中的自评自估能力还不够

北仑区内部分校长按照校情,创设了一整套系统的学校文化建设行动方案,在具体实施中也投入了较大热情和精力,但到了区域层面的统一评估,却失望而归,甚至百思不得其解。失望和不解的背后,是学校自省能力的欠缺,一方面和办学者的思考方式有关,另一方面也存在只埋头苦干、不抬头思索的现象。对此,学校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加强行动自评能力,在区域评估前就“自诊”出问题所在,并及时改正。

3.行动后的提炼、表达能力还欠缺

“文化需要建设,也需要表达。”从北仑区教育局考虑,考察区域层面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措施是否有效,主要通过考察区内各校文化建设现状来衡量。考察的方式目前主要有两种:一是实地查看,二是文字汇报。北仑区内共有中小学30多所,北仑区教育局工作人员只有一二十名,实地查看的方式耗时耗力,因此文字汇报成为评估的重要方式。而目前正如区教育局干部反映的,北仑各学校校长的总结提炼、口语表达能力还需要大力提高。

笔者在访谈之前浏览了北仑区所有中小学的学校文化汇报资料,大部分学校的总结更像是行政类的工作报告,条条框框很多,面面都谈却面面都浅。大部分的汇编资料不够生动鲜活,缺乏明显的主题和特色,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在实际调研中,笔者发现北仑许多学校的文化建设状况做的要比写的好得多,当然其中也不乏少数做的不如写的精彩的。这充分说明,校长的提炼、表达和宣传对于自身学校文化建设至关重要。良好的文字总结和对外表达,不仅可以使学校在区域评估中充分展示学校的特色,获取上级认可,也可以让办学者更清楚自己的文化建设现状,在与自己对话、与他人沟通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对于北仑区各校来说,学校文化建设目前还是一项探索工程,分析后行动、行动中思考、行动后反思,是探索型办学者应当具备的能力。

三、资源背景上:区域文化的积淀目前还太少,受应试教育的制约严重

北仑区是新区,区内许多学校都是新建的,在受访的12所学校里,8所学校的办学历史都只有十年左右,大部分学校是为配合新区的开发创建的,原有的文化底蕴很浅甚至没有。在白纸上办教育,虽然可以打破传统思维,实践各种创新理念,但“文化”一词毕竟带着历史感和沉淀感,没有丰沛的文化资源,学校文化的建设难免会缺少些历史依托和人文传统。

同时,经历行政区域的重新规划,北仑原有的很多老学校经过整合、拆并,相继出现文化割裂的现象。如何整合这些学校原有的文化资源,让文化传承、老校新生是北仑区教育局下一步应探讨的话题。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虽然是下一步实施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下的必然趋势,但在目前我国的大教育环境下,应试仍是主题。在这12所学校中,有6所学校明确表示在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学校文化活动时,遭遇了来自家长方面的困难。受应试教育和学业竞争压力的影响,许多家长都侧重孩子在学校的学业表现,学校文化活动似乎是文化课的适当调剂,家长和高年级学生心中总有一把尺,在衡量学校文化活动是否会影响考试成绩,一旦感受到有逾越的可能性,就退出活动全身心投入考试。这种“小心翼翼”和不断的比量,不利于学校文化建设行动的彻底开展。这样的现象是中国教育大环境所致,不仅仅在北仑发生,但乐观地看,北仑区已经比别的地区向前迈进了一步。

四、评估制度上:标准需改进,相关制度需完善

在北仑区首批校园文化示范学校的评估中,10所学校在30余所参选学校中胜出。在笔者访谈的12所学校中,共有6所获得首批示范学校称号,评上的学校基本有自己明显的办学特色和文化定位。没评上的6所学校各自分析了自己落选的原因,大部分学校都对首批示范学校评估的标准有自己的看法:评估标准太注重外显环境,评估标准不符合学校类型……所有意见都指向一点,即评估的标准似乎对自己有些“不公”。面对区内学校显著的校情差异和各种办学苦楚,如何制定出一个相对通用和令人心服口服的标准,是北仑区教育局亟待思考完善的工作。

此外,其他相关的制度安排对北仑区学校文化建设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三校考试素质加分”这一制度安排,是北仑区教育局为推进各校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文化活动、发展体艺特长的举措,但到了落实层面,这一加分举措却遭遇尴尬,原本纯粹培育素质的活动和考试加分挂钩之后,学生参加的积极性虽然提高了,但随即出现明显的参与“功利性”,“参加就是为了加分”“分数加满了就不需要参加了”,应试教育的思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转换的。

除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积极性也需要合理的制度加以调动。近几年来,为提高教师待遇、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浙江省部分地区开始推行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出发点很好的制度安排到了现实之中,也遭遇了和加分政策相类似的尴尬。笔者在访谈的过程中,屡屡听到校长们对绩效工资改革的抱怨。原本教师们凭着热爱和责任心参与各项学校文化建设,但绩效工资改革的出台,让部分教师把自己的福利待遇和每一份付出相挂钩。教师是一份良心工作,这样的职业逻辑不符合教师行业应有的奉献意识。除了带着伦理原则对部分人的工作思维加以点评,真正能解决这一现象的办法还是切实完善制度本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