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区域
区域是地理科学的关键术语,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它可以是普遍意义上的,大到宇宙中某个星空,小到室内的一个办公角。它也可以是按着某一性质认为确定的,如农业区、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社区、开发区等。地理学上的区域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区域是地球表层的一个部分,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社会经济的,如按自然区、经济区所划分的各种区域。狭义的区域即指人类社会经济的空间形式。它虽然可能与自然条件的某些差异有关,但基本内涵是社会经济在空间上的差异。地理科学所指的区域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区域空间”“区域发展”等术语中的“区域”,是指以上所言的狭义的区域含义。区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多种多样的。对区域的划分,是人对区域差异的主观认识,或者是出于人的管理、建设需要,或者是文化淀积的结果,或者是政治历史的原因。[1]
总之,世界上的区域形形色色,区域的划分大致有以下五种:一是指人为规定的管理区域,区域界线十分明确,如国家、行政区等;二是指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自然区域,界线模糊,如高原区、平原区、雨量区等;三是指按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人文区域,如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旱作农业区等;四是指区域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具有一定吸引力或辐射范围区域,例如经济区、贸易区等;五是指区域内部有着共同职能的功能区,如城市中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区域是一个普遍的概念。但对于区域(region),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理解:地理学把区域作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理单元;经济学把区域理解为一个在经济上相对完整的经济单元;政治学一般把区域看作国家实施行政管理的行政单元;社会学把区域作为具有人类某种相同社会特征(语言、宗教、民族、文化)的聚居社区。区域经济学家埃德加·M.胡佛(EdgarM.Hoover)认为:“区域就是对描述、分析、管理、规划或制定政策来说,被认为有用的一个地区统一体。”[2]20世纪50年代由惠氏主持的国际地理学委员会研究小组在探讨了区域研究的历史及其哲学基础后提出,“区域是选取并研究地球上存在的复杂现象的地区分类的一种方法”,认为“地球表面的任何部分,如果它在某种指标的地区分类中有均质的话,即为一个区域”,并认为“这种分类指标,是选取出来阐明一系列在地区上紧密结合的多种因素的特殊组合的”。[3]
无论从地理学、经济学、政治学还是社会学来看,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小到一条河流、一个村落,大到国家内部的地区或城市,甚至到跨越国界的国际层面,都可以用区域的范畴来描述。但是,对于究竟什么是区域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即使是地理学也没能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
正如瓦尔特·艾萨德(W.Isard)所说:“一个有意义的区域的概念取决于我们要研究的具体社会问题。”[4]如埃德加·M.胡佛所说:“对区域最贴切的定义,显然要看该研究者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5]因此,为了分析和阐述问题的方便起见,有必要对本书研究的区域概念作出界定。
综上所述,本书以宁波市北仑区为主要研究区域,这里的区域是指人为规定的管理区域,即行政区,是国家实施行政管理的行政单元。
二、特色学校
在我国,特色学校概念最初零散地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这个时期创建特色学校的工作大多是自发性的,而且更多的是关注教育实践层面的操作,因而,早期对特色学校的界定主要是依据与原来那种单一型教学的传统学校的区别,更多地从办学效果来评定其不同。随着各种特色学科的发展,很多人把某种学科上的特色笼统地称为特色学校。90年代以来,随着特色学校越来越受关注,这一概念被频繁使用,并引起理论界的关注,特色学校成为热门的新学校概念,这时特色学校概念更多地表征为那种具有特别教育功能的学校。到90年代后期,特色学校逐步进入政府教育政策文本,得到社会和教育部门的广泛认可,被看成是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动力和新的办学模式。这一时期,用来表征特色学校概念的定义不断增加,几乎每一所冠以“特色学校”的学校都有一种说法,每一个研究这一问题的学者也都有自己的定义。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现特色学校的名称开始,二十余年来不少学者对之进行了多种探讨,但至今仍缺乏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对已有特色学校定义的粗略归类也不下二十余种,典型的有以下四种:
(1)特色学校是一种有办学特色的学校,即“所谓特色学校,简言之就是指具有自己办学特色的学校”[6]。
(2)特色学校是一种个性化的学校,即“特色学校是指那些有积极创新意识,个性特点鲜明的学校”[7],“特色学校即基于一定的社会历史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较高于一般学校的文化层次上,形成具有个性的教风、学风和校风,造成对社会文明的影响力和推动力的学校。简言之,所谓特色学校就是有个性的学校”[8],“特色学校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办学风格、独特的教育思想、鲜明的教学手段”[9]。
(3)特色学校是一种学校文化模式,即“特色学校就是一种集创造性与个性化于一体的学校,不单指某方面,而是学校群体共同追求而形成的一种全面的、全方位的、综合的学校文化模式”[10]。
(4)特色学校是一种具有独特办学风格的整体化的成功学校,即“特色学校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从本校实际出发,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了独特的、优化的、稳定的办学风格与优秀的办学成果的学校”[11],“特色学校是实现整体化、具有整体风貌、育人效益显著的学校”[12]。
三、学校特色
学校特色是一个广泛使用的概念,有关学校特色的定义也有很多。一些教育学者从通俗经验意义上讲学校特色,谈的是学校特色所指向的对象;有些教育学者从抽象意义上讲学校特色,讨论的是学校特色的内在标准;而有些教育学者认为无论是从通俗经验意义还是抽象意义上讲学校特色,都必须先弄清楚何为特色。特色,指的是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因此所谓学校特色,按照著名教育学者孙孔懿先生的看法,就是“办学主体刻意追求逐步实现的学校工作某一方面特别优于其他方面、也特别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稳定的品质,也称为办学特色。社会公认的具有某种显著特色的学校,主管部门可以命名其为特色学校”[13]。
许多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主要是从经验层次上讨论学校特色。经验层次上的学校特色,不探究学校特色的深层次内涵,而只是考虑其具体指向的对象,即学校工作的哪些方面可以体现特色。就学校特色的对象而言,其范围非常广。学校中的任何人、事物等,均有可能体现特色,比如学校景点、建筑设施、课程、学科教学、课外活动、领导方式、学校文化、家校合作、道德教育、体育以及教师素质结构等,都可能是发展学校特色的素材。这或许就是为什么许多人都在谈学校特色,但是用词都不统一的原因所在。有的特色指的是学科特色或教学特色,有的指的是体育特色,有的指的是科技特色,有的指的是环境特色,有的指的是管理办学特色等。[14]
四、体育特色学校
关于体育特色学校这一概念的界定至今仍比较模糊。目前我们可参照的与体育特色学校这一概念相近的是张宏在《对“广东省创建体育特色学校”制度实施的实证研究》中所提出的,体育特色学校是指在学校教育中突出体育教育的特色,学校因体育教育在该地区赢得较高的声誉,影响比较大,某项或几项体育项目的运动技术水平非常突出,从而带动了该项目在整个地区群众体育蓬勃开展的学校。[15]相对而言,关于“学校特色”及“特色学校”这两个教育学中的术语被教育工作者及教育专家拿来探讨就多得多了。
基于以上所述,我们把“体育特色学校”的概念界定为:办学主体刻意追求并逐步实现学校体育工作方面特别优于其他方面、也特别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稳定的品质。
五、体艺特色学校
根据教育部提出的体育与艺术“2+1”项目,为落实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和美育相结合,我们提出创建体艺特色学校。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活动,让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个学生都能较好地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技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16]
构建体艺特色教育不能孤立地进行,教育中注重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实践活动的结合,充分发挥体艺活动中载德、促智、健身、立美等功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教育对学生和谐、全面发展起促进作用。根据学校的师资状况、设施设备条件等,设置适合自己学校的体育与艺术特色项目,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加体艺活动的兴趣,提高体艺技能的水平,让学生在多种体验过程中发现、发展自己的运动天赋和艺术特长,搭建张扬个性的舞台。[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