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学习适应能力
学习适应能力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生必须在生活习惯、情感、意志、智力等方面顺利从幼儿向小学生过渡,适应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和内容,否则很容易出现学习心理障碍。[4]
1.入学适应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自然环境、校纪校规、教师同学等人际关系以及学习压力等都是陌生的,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对于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情绪障碍;注意力不够集中,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甚至一些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通常,个性内向、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比较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
2.学习适应
一些小学生由于对学习缺乏兴趣或学习比较吃力,导致常常跟不上集体进度,如果教师或家长没有及时关注或给予鼓励,往往会使他们缺乏上进的勇气和毅力,因而容易挫伤学习的积极性,产生学习障碍。他们常常会在课堂上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偷偷做小动作;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等;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受到一些挫折后,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3.考试适应
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会使部分小学生在考前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这在小学高段的小学生中比较容易出现,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大部分学生会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功,也担心遭到失败。因而会有一些学生平时成绩不错,但一到考试就发挥不好;有一些学生偶有一次失败了,就过分自责,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焦虑心理;也有一些学生在考试前总是给自己很大的压力,希望拿到好成绩,总担忧自己考不好,因而到到考场就会心烦意乱,本来应该很容易回答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严重的还会出现生理异常反应,长期发展下去会造成行为异常。因而家长老师应常开导孩子放松心境,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以正常的心态来对付考试。
(二)智力发展水平
小学生是智力发展水平的快速增长期,但抽象思维等还处于逐渐形成阶段。小学初段的儿童由于年龄较小,学习过程中比较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导致视力下降、食欲缺乏、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昏等状况,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自信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他们对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比较容易引起兴趣和注意,而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定理,则不感兴趣,因而不易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同时,小学生的注意范围较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比如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或者同时注意演算速度和准确度等,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小学高段,抽象逻辑思维增强,记忆的自觉性、对词的抽象识记和意义识记的能力都会不断提高。但他们思维的发展还是同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有很大一部分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学习过程中他们仍习惯于模仿动作。因此在学习中需加强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
(三)自我认知能力的发展
在成长过程中,小学生会逐步认识到真实的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缩小这一差异,从而努力促进自我概念的发展。小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比较差,不能对自己作出切合实际的认识和评价,因而很难完成角色识别和角色定位。小学生往往容易出现盲目自大,什么事都不假思索地认为能行;还有一些人明显自信不足,什么事都觉得自己无法完成。
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逐步得到发展,他们比较愿意摆理由讲道理,智力和体力相结合能力得到发展,对老师的行为敢提出批评意见,对老师不公正的处理会有不满的表现。他们会十分尊重强者,而且会很清楚地确定喜爱的朋友关系,他们愿意同水平相当者竞争,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强,但往往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
(四)情绪稳定性
小学生由于理智感正在逐渐形成中,而驾驭情绪的情感受环境影响,波动比较大,他们不能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低年级小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绪,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比如受到表扬立即兴高采烈,挨了批评则马上情绪低落。此时他们虽已初步具有了爱憎的情感,但他们的爱憎还是和具体的事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对父母、亲人的爱等等。小学生感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在身体练习或文化学习时比较容易被新颖的内容所吸引,经常忘记学习或练习本来的主要目的。他们的兴趣十分广泛,对什么都感兴趣,但注意力不够稳定,不易持久。小学生的情感比较容易外露,爱争论问题,容易激动,也比较容易吵架。而小学高年级男女生之间开始出现界限,并逐渐会保持一定的距离。
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小学高年级,小学生的情绪更为稳定,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丰富、深刻。他们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他们的好恶不再只是停留在口头或面部表情上,而是常付诸行动。他们已能够把对亲人的爱扩展到对教师、对同学的爱和对祖国、对人民的爱。
(五)自我控制能力
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处于微弱状态,这与他们的情绪不稳定有一定关系。小学生的意志品质,如自觉性、自制性、坚持性等品质尚在形成过程中,所以小学生不能很有效地进行自我控制,他们自我控制的能力是比较弱的,因而小学生比较容易出现异常行为,或出现一些心理障碍。[5]
小学生的自制力还不强,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是靠老师或家长的外部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在学习活动中,虽然开始时劲头很足,但却往往虎头蛇尾,不能持久地坚持。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会渐渐增强,他们逐渐能够自觉地完成作业。在遇到难题时,有时也能够控制自己不泄气、不分心,直到问题得到解决。
小学生的意志比较薄弱,往往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因而比较容易做事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自由散漫,放任自流。由于部分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甚至溺爱,造成孩子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一下子被打倒,甚至有些人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如果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抗挫折能力和顽强的意志力,会在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出现非常多的障碍,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六)人际交往能力
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可以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如果缺乏正常的交往,就会影响儿童正常的心理需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目前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呵护下,往往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性,因而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新的集体后,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或盲目自信,致使小学生不能与人正常交往。一些小学生在与他人接触中或目中无人,或出现强烈的恐惧感,或产生很强的防范或抵触心理。也有部分小孩表现出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异常固执、我行我素等人格障碍。
在与父母的关系中,由于家长对孩子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对孩子的学习要求期望过高,琴棋书画样样学,英语电脑门门通,考试名列前茅,却没有游戏放松的时间……家长的教育方法往往使孩子没有时间与同龄人交往,大多是独自一人学习。父母的这种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也极易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损害,独立性受到压抑,价值观存在差异,导致父母和孩子间关系紧张,隔阂加剧,甚至使孩子形成逆反、疑惧、胆怯等消极心理品质。
在处理师生关系时,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希望被老师重视。如果教师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甚至横加指责,学生会感到失望,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甚至厌恶这个老师,并极易影响到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与成绩。因而小学生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社团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更好地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学会观察、分析和评价自己与同学,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满足自己社会交往需要。
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学时期在心理学上称为“心理断乳期”。此时心理发展的显著特点是:生活和社会体验开始占主导地位;急剧而又呈弥散性的身体和激素变化对他们心理上产生重要的影响,他们渴望自己能被他人像成人一样对待与尊重;自我形象在波动与摇晃;心理社会思潮常常像“巨浪”一样涌现;身体心理发展的不一致性,会因为希望自己被同龄伙伴、异性对象和家庭成员认为正常、为人吸引的欲望而变得更加突出。[6]
(一)身体的变化引起心理的波动
由于中学阶段正值一个人的青春发育期,因而身体会进入生长的高峰,第二性征开始出现,对中学生会产生一些不小的心理影响。对一些心理准备不充分的学生来说,他们会有一些怪异的举动。比如一些女生为了避免他人注意自己的身体,驼背、缩起身子,穿上宽大的衣服来掩饰身体;而少男少女们往往会担心自己的身体发育与他人不一样,产生一些奇怪的心理。
(二)过渡性心理
中学生是从儿童向少年过渡的时期,由幼稚向成熟发展的时期。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性,反映出少年期和青年初期过渡状态的两种不同特点。初中阶段属于少年时期,少年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高中阶段则进入了青年初期,青年初期则是一个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是独立的走向社会生的准备时期,包含着成熟后的独立性和自觉性。中学阶段学生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还不高,个性倾向还不稳定,还需要成人的关怀和指导,使其真正趋向成熟。
(三)闭锁性心理
中学生的心理逐渐显示出闭锁性,他们开始不大轻易将内心想法表露出来,尤其是和父母。中学生生理上的一系列变化必将引起情感上的波动,这些变化一般是不会轻易流露的,而随着意志力的增强,他们往往能控制住自己的情感而不表现出来。年龄越大,这个特点就越为明显。
由于闭锁性的特点,中学生心里的话常常不愿对长辈说,尤其是初二、初三以后的中学生,似乎有许多秘密不愿与长辈交流,尽管有时其实并没有什么真正的秘密。但他们却往往很容易对同龄、同性别的人,特别是知己暴露自己真正的思想,并且会有非常知心的朋友,甚至会成为今后一生的知心朋友。因而在这一阶段,教师或父母往往会觉得和孩子有很深的隔阂,并且很难进行沟通。父母如果干预过多,则有可能引起他们叛逆,甚至离家出走。
(四)自尊心理
在中学阶段,学生有一个心理特点越来越明显,就是自尊心强,爱面子。他们的成人感变得特别强烈。他们非常注重自己是否受人尊重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们觉得已经长大成人,因而特别不希望父母干预他们的事。他们要求别人把他当成一个平等的个体来看,特别希望像成人一样地自由结交朋友,分享快乐,自由发表意见并被采纳等等。因而家长和教师在教育管理学生时,一定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面子,否则就会事与愿违。
(五)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现在的中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庭的宠惯,受到父母的呵护。因而他们几乎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甚至常常表现为一种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目中无人的态度。他们中有不少人不太会尊重他人,而只顾及自己的感受。遇事自己容易感觉委屈,觉得不公平,但很少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因而教师在教育他们时要选择巧妙的办法。
(六)摇摆性心理
中学生希望受人重视,把他们当成大人,当成集体中的一员。他们思想单纯,敢想、敢说、敢做。但在他们心中,对于什么是正确的幸福观、友谊观、英雄观、自由观和人生观,还比较迷茫,没有清晰的概念。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增强,对于别人的评价十分敏感,加上思维的片面性很大,因而比较容易偏激、容易摇摆。
他们待人热情,也重感情,但做事常常凭激情办事,因而情绪很容易有极大的波动性。他们在克服困难中毅力往往不够,而处事中也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混同起来分不清。他们的性格尚未最后定型,因而会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总之,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状态很不稳定,可塑性强,是心理成熟前动荡不稳的时期。
(七)模仿心理
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教师的表现,常以教师为表率,模仿教师的一举一动。尤其是对于他们十分崇拜的教师,则更是会模仿他们的举动甚至是神态,因而教师的正确举动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注释】
[1][德]鲍利克、[美]罗森茨维格:《国际心理学手册》(上册),张厚粲主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28页。
[2][美]R.默里·托马斯主编:《儿童发展理论:比较的视角》(第6版),郭本禹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3]于可红、谢翔、夏思永:《体育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8页。
[4]Gallico R.P.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in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Boston:College-Hill Press,1988:16-43.
[5]宋专茂、陈伟:《心理健康测量》,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6—78页。
[6]宋专茂、陈伟:《心理健康测量》,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