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音乐类艺术项目的特点与价值
音乐类艺术是属于时间的艺术,也称表情艺术,主要指音乐与舞蹈。音乐类艺术往往比其他艺术种类更善于表现人的内心情感。如舞蹈表演是动态的时空艺术,是通过人体律动来展现内心深层的精神世界;而音乐能对人的情绪产生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到人体的运动。音乐能独立存在,而舞蹈则离不开音乐。音乐与舞蹈的紧密联系表明它们有着共同的特征。音乐类艺术项目包含了声乐、器乐、舞蹈等内容。
一、音乐类艺术项目的特点
(一)时间性和过程性特点
因为声音只能在时间中存在,因而音乐是具有时间性的。舞蹈所使用的形体动作也不是孤立的姿态或造型,而是以动作过程为主体,也在时间中呈现。
1.音乐的时间性和过程性
音乐是通过在时间中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感情、表现生活感受的。它包括声乐(男声、女声)和器乐(弦乐、管乐、打击乐)两大类,声乐是指人歌唱为主的音乐,器乐是用乐器发声来演奏的音乐。音乐通过旋律、节奏、和声、复调、曲式、调式、调性等手段来表现其艺术语言。音乐是通过声音来完成其艺术形象的创造与塑造,所以它与舞蹈等艺术形象不同,它看不见摸不着,是在时间的流动中存在的,需要调动欣赏者的感受力去想象与体验,在内心唤起一定的情感意象。音乐的旋律把高低、长短不同的乐音按一定的节奏、节拍等关系组织起来,塑造音乐形象,因而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音乐的内容、风格、特点等都是通过旋律体现出来的。节奏则是将音响的长短、强弱、轻重等有规律的组合,体现出不同的情绪和风格,因而节奏是旋律的构架,也是音乐的骨骼,它是以时间性为主要特征。[18]
2.舞蹈的时间性和过程性
舞蹈是一种具有时间性的人体动作艺术展现。不同于绘画、雕塑等其他门类的艺术,它具有时间性,即它是发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动态造型艺术。在舞蹈过程中,人体不停地遵循一定规律、有节奏的运动与变化,即使是暂时的停顿,也标志着一个舞段的结束或是一个新舞段的开始。如果人体的动作停止了,就意味着舞蹈的终结或消失。[19]舞蹈通过动态的视觉形象,在情感的抒发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人们常说舞蹈是流动的音乐,动态的雕塑,生动的绘画,通过人体律动来展现人们内心深层的精神世界,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进而与观者产生共鸣。[20]造型是舞蹈艺术的表现手段之一,在舞蹈动作流动的瞬间或舞蹈组合结尾的停顿之时,往往出现一些动作姿态造型,作为静态或静止的亮相。舞蹈造型使舞蹈动作在连续流动的过程中给人以明晰的美感,并且在片刻的停顿和静止中呈现出舞蹈内在的含义和韵味。[21]而舞蹈队形、画面造型及场地空间路线的运用等,更是增加了观赏者的美感,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流动感。
(二)表演性特点
音乐与舞蹈这两类艺术在塑造艺术形象时必须通过表演这个环节来完成。通过作词、作曲、配器、编舞等创作,演员借助舞台来完成表演、演奏或演唱。同样的作品,由于演员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因而表演对于音乐形象与舞蹈形象是十分重要的。
1.音乐的表演性
音乐形象实际上是一种音乐意境,它是非画面所能表现、非语言所能表达的一种情感体验。音乐的声音形象作用于人的听觉,使人产生一定的想象,进而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富有情感的意象,在情绪上受到感染和陶冶。[22]通过不同的旋律,可以使听众产生不同的情感共鸣。如缓慢的旋律、沉重的节奏,传达给听众的是忧郁、悲愤的情感;热烈的旋律、轻快的节奏,传达给听众的是欢快、热烈的情感;优美的旋律、舒缓的节奏,传达给听众的是美好、缠绵的情感;悠缓的旋律、清越的节奏,传达给听众的是凝重、空灵的情感。比如听众在倾听江南丝竹《春江花月夜》时,那江南春夜轻舟荡漾、月光如水、丝竹声声的妙境,是通过优美的旋律,舒缓的节奏表现出来的,唤起人们心中无比恬静、美好的情感。[23]
2.舞蹈的表演性
舞蹈是人类最原始的语言,也是最自然的语言。[24]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它通过人的形体动作,包括动律、手势、舞姿、造型、表情等,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舞蹈家能有意识地把握自己的动作,使它按一定的节奏在时间和空间中延伸,在动中做出姿态,在静中形成造型,从而使欣赏者感受到美。[25]美学大师宗白华说:“舞——这最高度的旋律、节奏、秩序、理性,同时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动、力、热情,它不仅是一切艺术表现的研究状态,且是宇宙创化过程的象征。”[26]
舞蹈技巧是舞蹈表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完美的舞蹈表演,是将各种舞技融于舞蹈中,使肢体难以表现的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深化了舞蹈内涵,扩展了舞台的空间感,同时也渲染加强了舞蹈艺术的表现力。[27]律动是舞蹈的灵魂,它有弱、有强、有柔、有刚、有弛、有张、有涩、有畅……只有律动,才赋予肢体美的动作、美的姿态、美的风格、美的语言,它丰富的变化,将舞者的气质、情愫、千种韵致淋漓地表现出来。[28]各种舞蹈化的人体动作是由上身舞姿和下身的舞步组成,模仿动物姿态或再现生活动作,经过艺术加工、夸张或美化,展现内心情绪、表达情感,再配以服装、音乐、道具、灯光和背景等方面,从而创造出引人入胜的舞蹈艺术。比如舞蹈家杨丽萍擅长通过臀、胯、腰、腹,以及手臂及手指等动作,将孔雀灵动活泼优美之婀娜体态生动优雅地表现出来。
(三)情感性特点
情感是音乐艺术的表现核心,尤其是声乐演唱,如果只有声音,没有情感或者情感表现未恰到好处,乐曲就会苍白无力,就不能打动人心。[29]
情感也是舞蹈的核心本质,是舞蹈的灵魂。舞蹈动作的大小、节奏的快慢、动作力度的强弱等,都显示出不同的情感内涵。舞蹈是通过肢体语言来表现的,加上眼睛的表现,因而舞蹈者被要求做到形神交融。将情感与舞蹈动作统一,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通过日积月累的训练才能达到。如古典舞蹈《贵妃醉酒》是一个极具张力的舞蹈作品,舞者抓住了舞蹈神韵,惟妙惟肖地表现出贵妃醉酒之后的雍容华贵,体现了放浪大气的唐代女性之美,仿佛看到了一朵翩然绽放的牡丹花的倩影,让人领略到中国特有的古典美。舞蹈艺术这种情感的表达,深刻反映了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并且使舞蹈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和耀眼的光芒。比如《雀之灵》表现出的端庄绚丽,《千手观音》表现出的瑰丽辉煌,《水》表现出的纯净秀美,《爱莲说》表现出的典雅高洁等等,[30]让人回味无穷。
二、音乐类艺术项目在中小学教育中的育人价值
(一)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
由于音乐类艺术项目常常具有表演功能,学生通过练习或表演,增加了自信心,学会把自己优秀的一面展示给别人,落落大方、毫不怯场,提高自我表达和表现的能力。要发出美妙的歌声,必然需要气息的有力支持。只有有了正确的呼吸,才能有正确的发声,才能逐步扩展我们的音域、音量,获得很好的共鸣,而正确的演唱姿势又是达到这一切的基础。通过长期的音乐类艺术项目练习,可以养成正确的身体姿态,无论是唱歌、奏乐还是舞蹈,都需要端庄典雅的身体姿态,面带微笑,眼神要自然生动,身体要稳重。端正的身体姿态与做人处事的态度是一致的,一定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培养口齿清楚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在教学生歌唱时应坚持要求学生正确的咬字和吐字,并始终保持愉快、积极、主动的情绪进行歌唱。发声歌唱时,咬字、吐字器官各组成部分的动作比平时说话要更加敏捷而夸张,从而使咬字准确清晰。坚持轻声歌唱(中等音量),通过声音器官反复训练,可帮助学生养成口齿清楚的语言表达习惯。[31]
(三)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有助于形成丰富的情感
如果说技巧是表现音乐的手段,那么表现音乐的内涵情绪就是把握音乐的灵魂。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可以使学生从音乐审美体验中获得了真善美。音乐教育同其他美育手段相比较,更易以情动人。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学生有感情地歌唱,既是对歌曲旋律、歌词内容进一步感知、理解、表现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促进其身心协调发展的过程。教师用音乐激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憧憬,想象自己从未经历过的、从未看到过的新形象,想象力新颖、独创、奇特,并逐步丰富,从而锻炼学生的想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学生只有多聆听、欣赏,才能逐步获得音乐欣赏能力,除此之外是没有捷径的。时间久了,学生才能学会在聆听音乐的同时让自己感同身受,用音乐表达自己的心情,唤起内心丰富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一定要多听风格不同的音乐作品,学习相关音乐知识,提高文化修养,丰富生活阅历。
歌曲的情绪是用有技巧的声音来体现的,即段、连、跳三种。如用“段”而不跳的声音表达有力、自豪、勇敢、亲切;用“连”的圆润、连贯的声音表达优美、舒展、柔和、安静;用“跳”音的弹性,表达天真活泼、愉快神气。学生应学会有表情地表现歌曲内容,并结合体态动作,表达丰富的情感。[32]
(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让生活充满音乐,让音乐充满生活。通过音乐、舞蹈教育,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音乐灵感,在音乐中体验生活,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样化形式,力求生动、有趣,能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到主动参与中来。
乐器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艺术实践,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手段。通过乐器进入课堂,不仅让学生学会了一种乐器技术,掌握了音准、音弱、音高和识谱能力,还使学生增强了创新意识,释放了创新激情,培养了创新人才。为提高学生兴趣,教师也可让学生自制打击乐器,如用酸奶瓶、可乐瓶、易拉罐等,装进小石子、沙子或米粒,可做成沙球;将废旧的不同材质的碗、杯、盖等,用小金属棒敲击,发出不同的响声,学生用自制作打击乐器演奏,为老师的演奏配乐,形成热烈的课堂气氛。
而学生创编舞蹈同样可以培养各方面能力,如即兴舞蹈、集体编排等,学生体会音乐、表现音乐,自编自舞,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去,感受美、创造美,同时也可培养同学之间的友谊,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做到和睦、团结,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五)把德育教育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
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增进了学生对音乐美的认识、理解、鉴赏和创造的能力。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觉,从而使他们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情感升华、心灵净化。在审美教育的同时,又融入了思想品德教育。音乐课堂的德育渗透是得天独厚的,教师利用录像、图片、多种乐器演奏、舞蹈、名俗风情、声乐示范等等手段,使学生能在感受美妙音乐的同时,很自然地接受德育教育,如了解作曲家的生平、作品的背景等,使得心灵得到触动,道德情操得以升华,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例如,在澳门回归之际,一首《七子之歌》唤起了学生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游子回归祖国的牵挂。歌中唱到“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我依然……”。当唱起这首歌,学生们的民族责任感油然而生,祖国的命运、荣辱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当唱到“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澳门特区高高飘扬时,不少学生流下了激动的热泪。[33]
(六)校园集体舞在中小学艺术教育中独特的育人价值
校园集体舞形式自由,人数不拘,场地不限,往往以一些简单动作,配合一些队形,不断地重复进行舞蹈,非常适合广大中小学生进行练习,在中小学艺术教育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培养协作意识,增强集体主义感。校园集体舞是学生集体排着各种队形跳的舞蹈,这使得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需与同伴进行相互配合,因而能培养协作意识。长期开展集体舞练习,青少年的集体主义感会有所提高。[34]
第二,培养艺术修养,塑造优美形体。校园集体舞练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提高对音乐的鉴赏力,而且跳舞时要求学生保持良好和身体姿态,经常练习可帮助学生塑造优美的形体。
第三,提高文化素养,培养良好的礼仪习惯。校园集体舞教育引导学生在跳舞时注意文明礼貌,长期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礼仪习惯与谦和的品格,提高文明素养。
第四,提高身体素质,促进生长发育。经常练习校园集体舞可有效提高学生耐力、平衡性、爆发力和灵敏度等身体素质,增强体质;通过协调性训练有助于青少年大脑发育,并促进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发育。
第五,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有益于智力培养。学生在学习集体舞过程中,必须记住成套动作、流动路线、节奏,并用身体表现出来。一个成套舞蹈,它的动作、流动路线、节奏是多变的,长期的这种训练使学生们养成了高度注意的习惯,并有益于开发智力。
第六,有效缓解青春期压力。通过跳集体舞这种方式,给少男少女提供一个在阳光下交流的机会;并且在跳集体舞的过程中,舞伴要不停地交换,可以使同学之间构成了一种广泛的接触,既可以缓解青春期的躁动不安,也可以形成男女间美好的友谊。[3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